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隐喻所具有的强大认知功能愈来愈为人们所认知。介绍了概念隐喻的本质及工作机制,并结合此观点,探讨了隐喻性词汇和习语习得的方法。隐喻性词汇可以从词义的变化和延伸、词性的转换及带有隐喻性词缀的推导三个方面来解读。隐喻性习语可以根据身体部位和人类生活环境来阐释。

  • 标签: 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 词汇 习语
  • 简介:耳朵1在脸部的人际关系中,耳朵与嘴巴才是真正的知音。五官们通过其位置和功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眼睛与眉毛在视觉这件事上是主仆关系,嘴巴与舌头在说和吃这两件事上是同事关系,鼻子与嘴巴在呼吸这件事上是同行关系,胡子与头发与血缘这件事上是母子关系……唯嘴巴与耳朵的关系令人匪夷,它们并非邻里,却拥有遥远的心心相印。

  • 标签: 主仆关系 同事关系 无可名状 这个世界 花枝乱颤 现代绘画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01
  • 简介:這也是詩歌精神的體現──一種對大我的自覺追求和實踐,詩歌源於一種力量更應成為力量的源泉,在這些優秀的詩作的背後是一個個充滿著憂患意識、反思的力量、不滿足又勇於承擔的詩人形象

  • 标签: 诗性隐喻 隐喻回归
  • 简介:在人体中,大脑的造型配得上它的功能:它曲里拐弯如同迷宫,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游移在管状线条(内含10英里长的血管)与块状之间,液体与固体(大脑80%是水)之间。从物理上看,它几乎是一坨很难定义的物质。

  • 标签: 人体 隐喻 大脑 液体 物理
  • 简介:胡子1保罗·奥斯特在《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说,每样事物仅仅以功能论,以它值多少钱来评判,而不作为有它自身特性的、本质的物件。在某种意义上,我想这一定令他觉得这个世界索然无味。统一,乏味,没有深度。如果你仅仅从金钱的角度看这个世界,那么你最终根本没有看到这个世界。说的就是胡子。胡子看上去似乎毫无用处,毫无价值,统一,乏味,没有深度。

  • 标签: 这个世界 毫无价值 奥斯特 功能论 中说 野蛮人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充满“喻”、“象”的诗性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妙喻取譬”、“辞喻横生”的文化取向。如《诗经》中的“赋、比、兴”,其中,比就是比喻。它是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一部分。在先秦时期。人们已认识到比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记》中就有“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之思,可谓善喻也”。可见,善喻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准的尺度和手段,绵延数千年,由来已久。在西方,亚里斯多德也说:“通过隐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一些新鲜的事物。”比喻能够接纳整个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并通过思维加以铸范。

  • 标签: 教学价值 隐喻 中国传统文化 先秦时期 亚里斯多德 《诗经》
  • 简介:摘要隐喻的本质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所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对隐喻的认知研究意义和认知的本质作一论述,并且分析了隐喻认知的构建离不开社会文化,因此隐喻研究与文化研究不可分离。

  • 标签: 隐喻 认知 意义 本质 文化
  • 简介:考察《废墟》语义映射过程,认为词、句子、语篇都有可能成为隐喻范畴成员,隐喻范畴成员的多样性,表现为隐喻模式的丰富性。《废墟》以"废墟"的词典释义为基础,借助词句隐喻模式、语篇隐喻模式,建构了"废墟"修辞化语义类聚系统和"废墟"局部、整体的修辞幻象,在螺旋上升的隐喻模式中,完成从单个概念到语篇系统的认知。在表达者和接受者深层——表层的双向对话过程中,创造性地建构隐喻语义修辞化等值,建立全新的认知经验。

  • 标签: 《废墟》 词句隐喻模式 语篇隐喻模式
  • 简介:“铁”呈灰黑色,材质坚硬,是制造兵器及工具的重要原料,它与我们息息相关。汉语中存在大量关于“铁”的概念隐喻。如“铁拳”、“钢铁般的意志”等。

  • 标签: 隐喻
  • 简介:肌肉1肌肉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些线。这些线以集合的方式包裹着骨骼,包裹着血液,包裹着神经,包裹着内脏,并让皮肤紧贴自己,从而将骨架高大模糊的造型显现出来。肌肉含着骨骼,就像肉体包裹着灵魂,

  • 标签: 隐喻 人体 包裹 肌肉 骨骼 模糊
  • 简介:为了探讨隐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生态批评语言学的角度,运用例证的方法,对隐喻进行了生态批评分析,表明了隐喻不仅反映人们的生态意识和非生态意识,也帮助人们构建生态意识和非生态意识。不仅如此,隐喻还影响人们的生态行动。并对我国绿色广告语中比较广泛使用的两个隐喻,即"地球是母亲"和"地球是家"进行了生态批评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隐喻不能够有效地帮助构建人们的生态意识,更不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实施保护地球的生态行动。提出语言研究者不仅要慎用隐喻,而且有责任并有义务设计新的隐喻,以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并有效地促进人们实施生态行动。

  • 标签: 隐喻 生态批评 生态意识 生态行动
  • 简介:在一个器皿有充盈空间时复数的它们爬行于它的内壁它们黏附于脚下的土地带有陶或瓷的元素中.它们习惯了瞻仰像一只只匍匐于地的蚂蚁在异常的温度或假日里它们像变异的怪物。在不断地膨胀

  • 标签: 隐喻 情节 重构
  • 简介:这个夏天认识了许多人也告别了许多人,散席也是散戏之后,都难免有一种落寞惘然,仿佛火焰还在,只是覆了一层灰,暖意闷在心里,是黄昏夕照,也是梅雨之夕。

  • 标签: 杂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纸镇》主要围绕少年昆汀(Quentin)与邻家女孩玛戈(Margo)这两个性格迥异的高中生展开。高中毕业前的某天深夜,玛戈带着昆汀参与了自己的一系列报复行动,第二天便离奇失踪。昆汀顺着玛戈留下的一条条线索,与好友本(Ben)、拉达尔(Radar)以及玛戈的闺蜜莱西(Lacey)一同踏上了寻找玛戈的旅程。下文节选自本书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讲述了昆汀最终找到玛戈,与玛戈一起向过去告别的故事。

  • 标签: Margo 邻家女孩 莱西 达尔 《草叶集》 美国诗人
  • 简介:隐喻作为最常见的表达手段和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特点和作用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更为全面,更为系统。本文分别从语法能力、语篇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三个方面分析诗歌《咏水仙》中的隐喻现象,并运用到英语文学课堂,旨在帮助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加深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 标签: 隐喻 隐喻能力 咏水仙
  • 简介:拉考夫(G.Lakoff)对像似性的相关理论作出过重要贡献,随后学界对隐喻的研究逐渐兴起。然而拉考夫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错误的解读,他认为其本质是对现象进行有意的错误分类从而产生语义张力。本论文基于对皮尔斯分类的解释,认为拉考夫所研究的是图表,而非真正的隐喻隐喻作为一种功能范畴,尽管在图像与语言中呈现出多种差异,但仍可在图像中实现。图像隐喻具有双重像似性,因此存在一种发掘相似性的双重发现程序。

  • 标签: 隐喻 图表 图像符号 修辞 像似性
  • 简介:隐喻是指为了更加深刻形象地说明事物,而将其比喻成具有相同鲜明特点的另一种事物。翻译则是通过对原文本的分析,将源语言向目标语言进行转化并重构的过程。从表面来看,隐喻与翻译是两个不同概念,但实质上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改革的不断深入,使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越来越普遍,隐喻和翻译这两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活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交叉。隐喻与翻译在构建过程中的相似性也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 标签: 隐喻 翻译 构建 转换
  • 简介:通感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一种隐喻。通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其思维与认知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感官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是形成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而且通感隐喻是从基本低级的认知感官域到复杂高级感官域的投射。

  • 标签: 通感 隐喻 概念隐喻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研究结合认知学,对英汉语空间隐喻维度下“前”与“后”的隐喻拓展所投射到的时间域、状态域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民族之间就空间隐喻所投射到的上述域之间存在诸多异同.特别是时间域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准确把握这些异同,特别是时间隐喻的差异能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英、汉两族人民在空间隐喻下对“前”与“后”的时闻隐喻拓展之差异,提高驾驭“前”和“后”的时间隐喻差异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和开展外语教学活动。

  • 标签: 空间隐喻 “前”与“后” 隐喻拓展 时间域 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