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微米级的碱式碳酸镁作为原料,用一步烧结的方法制备铁电材料0.67Pb(Mg1/3Nb2/3)O3-0.33PbTiO3(PMNT)。经过1200℃烧结后,XRD测试没有发现烧绿石相。与传统的使用氧化镁为原料的两步烧结法相比,此方法方便。同时,系统地研究了此方法可以避免烧绿石相的原因。

  • 标签: 碱式碳酸镁 一步烧结 烧绿石相
  • 简介:摘要:烧结活性是评估粉体材料应用潜力的关键参数,具有良好烧结活性的粉体,能够在较低的温度和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致密化,从而提高产品的性能。研究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的烧结活性同样至关重要。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提高粉体的烧结活性,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为实际应用提供便利。

  • 标签: 高纯超细 氧化铝粉体制备 烧结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用于放疗剂量验证的新型片状Presage胶体剂量计的吸收光谱、剂量线性、量程、稳定性等关键剂量响应特性。方法使用放疗加速器对同批次片状Presage剂量计进行系列照射实验,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照射前后剂量计在400~700 nm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光谱,使用胶片平板扫描仪测量照射前后R-G-B 3通道的吸光度变化。结果片状Presage在628 nm处有明显吸收峰且峰值吸光度随受照剂量呈显著线性变化趋势(R2=0.999 9),而在490 nm附近存在平缓吸收谷且谷区吸光度随受照剂量变化不大。胶体平板扫描仪R通道的吸光度测量灵敏度远大于G与B通道,在<10 Gy范围内,R通道吸光度随受照剂量呈高度线性变化(R2=0.999 9),而在大量程范围则呈显著二次变化趋势(R2=0.999 9)。该剂量计的量程范围>94.6 Gy,在照射后1 h内吸光度变化可忽略,之后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上升速度与受照剂量呈正相关,同时,未发现剂量梯度区出现梯度模糊现象。结论新型片状Presage胶体剂量计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良好剂量线性,量程大、梯度保持性好、无分割效应,提示在大分割多靶点放疗的积分剂量验证中具有潜在应用优势。

  • 标签: 剂量验证 胶体剂量计 Presage剂量计 剂量特性
  • 简介:摘要直流分流器由两个铜接头及其之间板状或棒状电阻元件组成。相同条件下,片状的分流器和棒状的分流通过的电流密度大小不一样,所以散热快慢也不一样,本文根据JJG1069-2011直流分流器检定规程的要求,分析同等条件下片状分流器和棒状分流器基本误差大小之间有哪些因素影响。

  • 标签: 片状分流器 棒状分流器 基本误差 散热快慢
  • 简介:碱性体系中以水玻璃和硅溶胶为双硅源,硫酸铝为铝源,在硅铝酸盐凝胶形成过程中加入氧氯化锆,用水热晶化法成功合成了Zr-ZSM-5分子筛。通过XRD、Raman、UV-VIS、BET、SEM、NH3-TPD、Py-IR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Zr成功进入ZSM-5分子筛骨架,且随着锆摩尔含量的增加,分子筛的比表面积减小,孔径和孔体积增大,势必会影响到分子筛的择形催化性能;此外,分子筛的酸类型重新分布,L酸比例增大,总酸量和酸强度有所减小,势必会影响其酸催化性能;同时分子筛的生长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晶体结构由三维棺状变为二维层片状,相对结晶度有所降低,但其骨架结构依然保持完整。

  • 标签: 双硅源 水热晶化 Zr-ZSM-5 催化性能
  • 简介:采用沉淀法,以Zn(Ac)2·2H2O和InCl3为反应物制备不同形状的纳米掺铟氧化锌(ZIO)。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能谱分析(EDS)确定In可进入ZnO晶格,且ZIO晶化度随In掺杂量的升高而降低。铟掺杂量为0.5%、1%(原子分数)的ZIO粉体显微粒度分别为20nm、50nm,由激光衍射粒度分析可知,后者的均一性更好、中位径更小。在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下观察薄片状、类球状、六棱柱状的ZIO,并对不同形貌的ZIO形核机理进行探讨。

  • 标签: ZIO 沉淀法 In掺杂 粒度
  • 简介:摘要100MW以下汽轮机供货周期短,汽轮机转子与静子部分的制造期量的差别大,常常不能同时参与汽轮机总装配。为了解决转子叶片不能及时参与总装测通流的问题,文章分析汽轮机总装配工艺基础上,讨论可能的模拟装配方案,制定了汽轮机转子本体无叶片状态下测量通流的方法。跟踪了采用该方法测量通流间隙的汽轮机最终安装和投运情况。

  • 标签: 汽轮机,总装配,通流间隙
  • 简介:研究显微组织参数对片状组织TC21钛合金断裂韧性的影响。通过三重热处理获得片状组织,并采用OM和SEM方法对显微组织进行表征。单相区的冷却速率和两相区的固溶温度决定α片的尺寸及含量,而时效温度则主要控制次生α片的析出行为。α片含量、厚度以及次生α片厚度是影响TC21钛合金断裂韧性的重要组织参数。提高α片含量、增加α片(或次生α片)厚度均能提高TC21钛合金的断裂韧性。基于α片裂纹尖端塑性区能量消耗,提出钛合金韧化机制。

  • 标签: 钛合金 片状显微组织 断裂韧性 裂纹尖端塑性区 韧化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片状增生性瘢痕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6例片状增生性瘢痕采用随机分组进行增生性瘢痕切除并刃厚皮片移植术;增生性瘢痕切除、瘢痕上皮回植术两种手术方法比较性研究。结果:两种方法在疗效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手术野数目和住院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片状增生性瘢痕可以采用瘢痕切除、刃厚皮片移植或瘢痕上皮回植术治疗,瘢痕上皮回植术优于刃厚皮片移植术。

  • 标签: 片状增生性瘢痕 瘢痕切除 皮片移植 瘢痕上皮回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MELF)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2017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为子宫体原发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的51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复阅病理切片评估是否伴MELF浸润模式,分析MELF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MELF浸润模式在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比例为12.9%(66/512)。MELF浸润模式与子宫间质侵犯、子宫肌层侵犯深度≥1/2、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均有关(均P<0.05),MELF浸润模式为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伴和不伴MELF浸润模式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5.0%和96.0%(P>0.05)。结论子宫间质侵犯、子宫肌壁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与MELF浸润模式有关,MELF浸润模式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伴MELF浸润并不影响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子宫内膜样腺癌 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浸润模式 淋巴结转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MELF)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2017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为子宫体原发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的51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复阅病理切片评估是否伴MELF浸润模式,分析MELF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MELF浸润模式在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比例为12.9%(66/512)。MELF浸润模式与子宫间质侵犯、子宫肌层侵犯深度≥1/2、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均有关(均P<0.05),MELF浸润模式为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伴和不伴MELF浸润模式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5.0%和96.0%(P>0.05)。结论子宫间质侵犯、子宫肌壁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与MELF浸润模式有关,MELF浸润模式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伴MELF浸润并不影响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子宫内膜样腺癌 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浸润模式 淋巴结转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去甲万古霉素结合鳞片状骨水泥在玉米机创伤后创面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我们共收治32例玉米机外伤出现的创面感染患者,将去甲万古霉素混入骨水泥,制备成鳞片状,覆盖于感染创面,并根据病情选择性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面感染,治疗结束后对纳入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组32例中,29例二次手术时感染控制良好,去除负压吸引及骨水泥后行创面修复手术,创面顺利愈合;3例二次拆除护创器后仍有部分肌腱液化,深部有黏稠分泌物,经一段时间换药治疗后,感染最终得到控制,后期随访均未见感染复发。结论去甲万古霉素骨水泥结合负压吸引是治疗玉米机创伤引发的创面感染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感染 万古霉素 创面 骨水泥 负压封闭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存在碎片状QRS波(fQRS)导联的数量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因STEMI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成功行PPCI治疗的840例STEMI患者,在PPCI术后48 h内进行的12导联心电图(ECG)分析并记录存在fQRS导联数量,并根据fQRS导联数量分为<3个fQRS导联组(698例)和≥3个fQRS导联组(142例)。Logistic回归分析fQRS导联的数量与院内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住院期间,75例(8.9%)患者死亡。亚组分析发现,与<3个fQRS导联组比较,≥3个导联组的院内全因死亡率更高(24.7%比5.7%),Q波出现频率较高(71.8%比54.9%),Q波型fQRS的发生率也更高(70.4%比21.8%)(均为P<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存在fQRS导联的数量是行PPCI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OR=2.215,95%CI:1.205~3.982,P=0.028)。结论12导联ECG上出现fQRS导联的数量是行PPCI的STEMI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碎片状QRS波 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院内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