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黏稠混悬液。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9%,成人平均血量5L左右,其中血浆约占55%,血细胞约占4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通过循环系统与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密切联系,参与机体呼吸、运输、防御、调节体液渗透量和酸碱平衡等各项生理功能活动,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内外环境平衡。在病理情况下,各器官组织的病变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血液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因此血液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也可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血液 溶血性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溶血贫血的检查。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经验。结论临床上有急性或慢性溶血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骨髓代偿性增生及红细胞有缺陷或寿命缩短的证据,此时可以肯定溶血贫血的诊断。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检查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AIHA)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的影响因素。方法用微柱凝胶卡对AIHA患者进行常规血型鉴定及磷酸氯喹放散实验后定型,同时进行抗体筛查、抗体鉴定和吸收试验。结果血型鉴定受干扰者7例,正反定不符,磷酸氯喹放散后能正确定型。直抗均为阳性,抗体筛查阳性12例,经吸收自身抗体后检出抗-E抗体2例。结论AIHA患者的自身抗体会干扰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准确定型及抗体筛查和鉴定对安全输血十分重要。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型 抗体筛查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行输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入我院于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所接收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患者共66例,通过双盲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为33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输血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总有效率分析中,研究组总有效率87.9%优于对照组69.7%,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输血前各项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以及红细胞压积率)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输血后,其中研究组上述指标为(87.22±6.09)、(2.85±0.64)以及(27.46±2.36),对照组上述指标为(83.60±5.88)、(2.50±0.53)、(25.46±2.92),临床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通过输血疗法对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病症治疗的效果显著,临床总有效率有所提升,同时临床指标显著改善,推广价值存在。

  • 标签: 输血疗法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输血方法的选择。方法 :选择自 2018年 10月至次年 10月一年期间在我院接受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 80 例 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 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悬浮红细胞输血方式,实验组使用洗涤红细胞输血方式,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 :实验组胆红素、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指数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 P<0.05);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 ( P<0.05)。结论 : 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应用洗涤红细胞输血方式 ,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 ,安全性较高, 具有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悬浮红细胞输血 洗涤红细胞输血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 (AIHA) 是一种由免疫系统攻击体内正常红细胞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会导致贫血。输血治疗是AIHA患者中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存在争议。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AIHA患者输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本研究收集了2015年至2022年期间在我院诊治的120例AIH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接受输血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 (Hb) 值、输血次数、输血反应率等指标,并对输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接受输血治疗组的平均Hb值较未接受输血治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输血治疗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0%,未接受输血治疗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对于AIHA患者,输血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Hb值,并且总有效率较高。然而,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应注意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输血治疗 效果评价 安全性评价
  • 简介:摘要近年来,输血反应相关因素与临床护理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内容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了一般资料与方法,在探讨出现不良反应的观察及相关护理的同时,就其相应结果进行了讨论,阐述了个人看法。

  • 标签: 输血反应 相关因素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反应的种类和特点,以找到减少输血反应的方法和措施。方法从24556例次输血患者的“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中发现有输血反应的68例次,对这68例次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类型、发生比例进行分析。结果24556例次输血患者中,共有68例次输血患者发生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总的发生率为0.28%。其中非溶血发热反应26例次,其发生率为0.11%;过敏反应42例次,其发生率为0.17%。首次输血患者7624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9例次,其发生率为0.12%;反复多次输血患者16932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59例次,其发生率为0.35%。输血浆的有13452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45例次,其发生率为0.33%;输悬浮红细胞的有8754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20例次,其发生率为0.23%;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有1497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1例次,其发生率为0.07%;输血小板的有763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2例次,其发生率为0.26%。结论我院发生的输血反应基本上是非溶血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输血次数和血液制品种类不同是影响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以输注血浆的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最高。

  • 标签: 输血 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输血反应的识别以及临床处理能力。方法随机抽取本地区某医院2016年4月-2017年6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急性输血反映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共有35268人次输注了88439U的各种血液成分,其中主要为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以及去白血小板;笔者观察到输血期间共有165例患者出现180次急性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47%(165/35268),其中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以及过敏性输血反应(ATR)占95.56%(172/180)。结论由此可见,在临床出现的急性输血反应中,主要是以FNHTR以及ATR为主,输注血小板反应发生率最高。由此,给予患者合理输血、减少血液输注次数以及自体输血是当前减少输血反应的最好措施之一。

  • 标签: 急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过敏性输血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想要知道急性输血反应的因素有些困难,毕竟各种输血反应并不是相同的反应,即使是同样的输血反应,其导致反应的因素也可能不尽相同,引起同样输血反应的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溶血反应。一旦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急性反应,就需要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情况,并且根据反应,找到相关的急性输血反应原因,认真研讨其反应的病因和病理学,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对患者进行保护,尽量不让受到二次伤害,这样的研究与分析,也可以在客观上给临床医学提供更多的经验教训。

  • 标签: 急性输血反应 发生原因 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