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在校大学生寻常痤疮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于2018年8—9月,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分层整群抽样,对广州地区全日制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痤疮流行问卷调查。结果共纳入737名受访者,年龄(19.64±1.49)岁,其中男性255例,女性482例,患痤疮者601例,患病率为81.55%。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油性皮肤(OR=4.61,95%CI:2.72-7.78,P<0.001)、混合性皮肤(OR=2.71,95%CI:1.74-4.22,P<0.001)以及一级遗传史(OR=2.07,95%CI:1.31-3.28,P=0.002)是痤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在痤疮患者中严重程度为I度者374例(63.18%),II度163例(27.53%),III度48例(8.11%),IV度7例(1.18%)。76.86%的患者认为痤疮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在中重度痤疮人群中,仅12.84%去医院或者正规医疗美容机构治疗。结论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及一级遗传史是广州地区大学生痤疮患病的危险因素。大学生痤疮患病率高,治疗率很低,广泛开展痤疮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 标签: 广州 大学生 痤疮 流行病学 治疗现状
  • 简介:摘要直肠癌骶前复发是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复发肿瘤累及骶骨前方软组织和(或)骶骨骨性结构。骶前复发是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常见形式,占局部复发类型比例的15.63%~41.67%。根据文献报道,骶前局部复发率在2.8%~4.8%之间。直肠癌骶前复发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新)辅助放化疗、肿瘤距肛门距离、环周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以及单侧侧方淋巴结清扫等临床因素有关。术后定期复查是早期发现直肠癌骶前复发的重要措施。CT和MRI的诊断是骶前复发的重要检查方法。骶前复发往往合并其他部位局部复发和远隔脏器转移,我们将骶前复发分为以下3种情况:(1)骶前复发合并远处转移;(2)骶前复发合并盆侧壁或侧方淋巴结转移、或其他脏器及吻合口复发;(3)单纯骶前复发。根据多学科团队讨论评估,针对不同类型,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各异。如肿瘤未侵犯到骶(S)2~3以上关节面,复发灶联合骶尾骨的切除应作为首选;如骶前复发合并前向型复发,可以联合盆腔脏器切除;如合并盆侧壁复发,可以行髂内动静脉切除以及侧方淋巴结、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R0切除可以提高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流行病学 外科治疗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 208 例糖尿流行及临床特点 。 方法: 于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5 月,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分析纳入研究的 208 例 糖尿足病例样本 流行及临床特点。 观察分析糖尿流行及临床特点。 结果: 我院共确诊 3256 例糖尿病患者,糖尿足占确诊糖尿病患者的 6.39 %,年龄占比为 59.13 %

  • 标签: 糖尿病足 流行病学 临床特点 分析 见解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小儿龋齿危险因素流行特点并制定相应的社区预防保健措施。方法: 2018年 5月至 2019年 5月为研究时段,纳入 200例儿童参与此次研究,对全部儿童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其生活习惯、龋齿发生率。并明确儿童龋齿发生率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存在密切关系,指出造成小儿龋齿的危险因素。结果:小儿 5~7岁时发生龋齿的几率相比于 0~3岁、 3~5岁小儿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 3~5岁小儿发生龋齿的几率高于 0~3岁,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 p< 0.05);儿童龋齿的发病因素与经常食用甜食、酸食、刷牙次数、饭后不漱口等存在直接关系,针对其制定针对性预防保健措施,使小儿和家长重视保护儿童牙齿,将其龋齿发生率。结论:经常食用甜食、酸食、刷牙次数、饭后不漱口等均可导致小儿出现龋齿,进而实施健康宣教和预防保健措施,对龋齿发生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 标签: 小儿 龋齿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社区预防保健措施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诊的流感样病例的分析,了解广州地区流感的流行特征,为流感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收集的出现流感样症状患者的咽拭子结果5 613例,其中男性2 902例,女性2 711例;年龄5 d~99岁,平均(32.38±24.96)岁。对其全年各季节、各年龄段以及各分型之间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5 613例患者,发现流感在一年四季均有流行,但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甲型流感相对于乙型流感发病率更高,更易在人群中流行。在各年龄段流感病毒阳性率比较中,少年(7~17岁)组发病率最高,而老年人组(>60岁)发病率最低。结论流感流行具有季节性,好发于冬春季节,以甲型流感为主,青少年易感。卫生机构应继续加强对流感的检测,帮助制定公共卫生措施,阻止流感的大规模爆发。

  • 标签: 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A型 流感病毒B型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云南松鼠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意义。方法2015 - 2018年,在云南鼠疫疫源地和非疫源地的5个调查点进行鼠疫宿主动物调查。对调查中捕获的松鼠,取其脾、肝、肠道标本,低温保存备用。取肠道标本磷酸盐缓冲液(PBS)增菌液,经0.22 μm滤膜滤过后加入到含有100 μl鼠疫疫苗株(EV76)菌悬液的LB液体培养基中,28 ℃、220 r/min恒温气浴振荡培养18~24 h,采用双层平板法观察噬菌斑的生长情况,电镜下观察鼠疫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同时取脾、肝、肠道标本进行鼠疫菌特异标志基因caf1检测。结果共捕获到10只松鼠,其中赤腹松鼠8只,珀氏长吻松鼠2只。共分离出4株鼠疫噬菌体,其中在赤腹松鼠分离出2株,在珀氏长吻松鼠分离出2株;家鼠鼠疫疫源地弥勒县和新平县各分离出1株,野鼠鼠疫疫源地剑川县和洱源县未分离出,非鼠疫疫源地永善县分离出2株。肉眼下观察,家鼠鼠疫疫源地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产生的噬斑为透明状,生长状态良好;非鼠疫疫源地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产生的噬斑为半透明状,生长状态欠佳。电镜下观察,噬菌体为较典型的肌尾噬菌体,噬菌体头部直径约40 nm,肌尾约120 nm,肌尾末梢可见尾丝簇。10份松鼠脾、肝、肠道标本caf1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云南松鼠中携带鼠疫噬菌体的比例较高,虽然鼠疫菌特异标志基因caf1检测均为阴性,但由于鼠疫噬菌体的存在,松鼠有可能成为鼠疫菌传播的一种载体。

  • 标签: 赤腹松鼠 珀氏长吻松鼠 鼠疫噬菌体 肌尾噬菌体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是以病原检测阳性为确诊标准的,由于现有的病原检测耗时较长,假阴性率较高,致使疑似病例的确诊时间延长,从而延误后续防治。本文建议将该病的诊断标准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3类。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诊断标准 假阴性
  • 简介:摘要 : 目的:了解云南省新冠肺炎的流行现状和流行特征,为提高 NCP防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以云南省卫健委和各州市官方疫情发布网站作为数据来源,收集疫情发生以来云南省 COVID-19确诊患者的流行资料,整理之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截止 2020年 3月 14日 24时,全省累计确诊病例 174例,共收集到其中 155例患者的流行资料, 其中输入性病例111例( 71.61%),二代病例 34例( 21.94%);发现聚集性病例 6起,涉病人数 30人;男女比例 1.05:1;年龄以 25-65岁居多;大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 , 部分有乏力、干咳、流涕、畏寒、头痛、头昏、全身肌肉酸痛、腹泻等。结论:云南省新冠肺炎病例主要为输入性病例,早期病例均有武汉旅居史 ,多州市均报告聚集性疫情 ,以同村接触、家庭性聚集为主,病例以成年人为主,男女比例相当,首发症状以普通肺炎最为常见。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云南省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本社区居民进行高血压的流行调查,并分析统计影响因素。 方法 :随机抽取本社区的成年居民(≥ 18 岁 ) 300 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基础资料调查统计表获取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并统计所有研究对象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分析影响高血压的相关因素。 结果 : 300 例调查对象中患高血压的有 57 例( 19 %),年龄增长与高血压的发生呈正相关,影响高血压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重、遗传、酗酒及血脂。 结论 :高血压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遗传、酗酒及血脂等有较大的相关性。

  • 标签: 高血压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801例住院慢性创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下称笔者单位)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创面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职业、创面类型、年龄、科室分布、痊愈情况、痊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方式、临床转归、各项医疗费用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笔者单位5年间共收治245 037例住院患者,其中801例(3.3‰)为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创面患者,5年间慢性创面患者构成比为2.4‰(106/44 230)~3.9‰(191/49 342)。患者中男527例、女274例;体力劳动、离退休及无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慢性创面的最主要类型是手术后未愈创面,占28.2%(226/801);其次为糖尿性创面,占22.7%(182/801);再次为创伤性创面,占16.5%(132/801)。不同类型慢性创面患者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28.236,P<0.05)。男性患者以手术后未愈创面、糖尿性创面及创伤性创面为主,女性患者以糖尿性创面及手术后未愈创面为主。不同类型慢性创面患者的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41~60岁为手术后未愈创面和创伤性创面高发年龄段,61~80岁为糖尿性创面高发年龄段。骨科收治患者痊愈率最高,其次是综合科。不同科室收治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7.390、107.390,P<0.05)。不同科室收治患者的痊愈情况与痊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χ2=7.163、15.510,P>0.05)。手术+药物治疗患者痊愈率较其他治疗方式高。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χ2=7.600,P>0.05)。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痊愈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38.067、130.520、130.890,P<0.05)。不同临床转归情况患者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χ2=2.070、5.790,P>0.05)。801例慢性创面患者的总医疗费用大约为4 700万元,其中住院费用最少为1 164元,最多约为116万元,人均住院总费用为50 725元。药品费和材料费占比较高。结论笔者单位收治慢性创面患者中以体力劳动、中老年人群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手术后未愈创面是主要类型,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需加强慢性创面知识宣传,提高防治意识。

  • 标签: 慢性病 住院病人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作为儿童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儿恶性实体肿瘤发病相对罕见,其既有儿童肿瘤的一些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婴儿肿瘤多为胚胎源性肿瘤,发病机制涉及发育生物、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多个环节。婴儿恶性肿瘤的构成比分布不同于大年龄组儿童,肿瘤登记信息系统不完善、人口迁徙、出生缺陷及围生期因素、环境暴露、性别、种族等因素可影响流行数据的统计。异质性是婴儿恶性实体瘤的突出特征之一,从治疗大年龄儿童肿瘤所获得的经验不能直接外推到婴儿身上。婴儿恶性实体肿瘤的治疗需要同时兼顾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对婴儿生长发育的远期影响。早期诊断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大多数婴儿恶性实体肿瘤的预后优于年长儿童。因此,有必要将婴儿恶性实体肿瘤作为一个独立的亚群进行管理。现就当前国内外婴儿恶性实体肿瘤的流行及预后因素的研究现状作简要论述。

  • 标签: 婴儿 恶性 实体肿瘤 发病率 肿瘤构成比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涪陵区HPV流行特征。方法收集690名体检妇女的宫颈脱落细胞样本,采用基因扩增技术和导流杂交技术对其进行HPV DNA基因分型检测,并分析其感染率、亚型分布及与年龄相关性。结果690份样本中阳性126份,总阳性率为18.26%,其中高危型感染率为17.39%(120/690),占阳性样本数的95.24%,并以52、58、16、51、39和53型为主(共109份);单一感染为主(103份)。41~50岁的受检者感染率最高,达21.58%(71/329),且高危型占95.77%(68/71)。结论涪陵地区高危亚型HPV感染占比较高,有必要加强定期筛查和治疗,以减少HPV的传播,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 标签: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基因分型 宫颈癌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现有文献已针对不同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但对于武汉地区以外的,尤其是深圳市这种移民城市中该病的流行特点尚缺乏研究,本文拟通过对深圳市确诊的417例COVID-19患者进行分析以研究流行特点,以期为未来高致病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提供合理化建议。方法通过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政府热线及搜狐网,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月24日(广东省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降为二级为信息收集终点)深圳市COVID-19确诊患者个案的详细信息及深圳市各区常住人口数、户籍人口数、区域面积、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信息。分析所有确诊患者的三间分布、聚集性患者及病死率。再进一步以2020年1月23日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为时间节点,分析其前后流行特征的差异。结果在研究时间段内,深圳市共确诊417例COVID-19患者,年龄1~86岁,平均(45.3±17.6)岁。其中,男性197例(47.2%),年龄在2~86岁之间,平均(46.5±16.9)岁;女性220例(52.8%),年龄在1~79岁之间,平均(44.3±18.2)岁。空间分布上南山区最多[87例(20.9%)],大鹏新区最少[2例(0.5%)]。且患病人数与该行政区的户籍人口数有相关性,而与常住人口数、面积、GDP、人口密度及人均GDP无明显相关性。确诊患者的发病时间从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4日,大部分集中在2020年1月16日至2020年2月10日。有11例(2.6%)确诊患者无症状,2例(0.5%)在入院后才出现症状。患者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为3 d(6-1)。流行史分析结果:有343例(82.3%)有异地旅居史,其中77例(22.4%)到深圳前已发病,269例(78.4%)在到达深圳后才发病;聚集性患者共215例(51.6%),多数为家庭聚集。总体病死率为0.7%(3/417)。结论深圳市COVID-19确诊患者在年龄结构上与全国数据一致,但在性别分布上存在差异,这可能与输入性患者的人口结构特点有关;大部分患者为输入性患者,提示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加强出行管控和隔离;患者在各行政区的分布有明显差异,户籍人口多的区域患病人数多,因此要对户籍人口多的区域加强监控;患者的发病时间多数集中在广东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聚集性患者多见,且轻症为主,提示应注重宣传、提高群众重视程度以减少密切接触,同时对老年、有慢性疾病者重点进行监测。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 传染病防控 网络资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陕西省截至2020年2月22日COVID-19的疫情数据,进行流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陕西省共报告245例COVID-19确诊病例,全省累积报告的确诊病例以轻型、普通型为主(87.76%),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确诊病例的地区不断扩大,以西安市报告病例数最多(占全省报告总病例数近一半)。陕西省由输入型病例逐渐转为本地病例为主,而本地病例的传播途径主要以家庭聚集性传播为主。陕西省不同来源确诊病例均造成了二代病例传播。2月7日之后报告病例数开始波动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目前陕西省疫情发展处于归零期。结论陕西省的总体疫情形势已趋向缓和,但考虑到复工返的到来,同时随着境外输入病例的不断增加,防控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性特征 时空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征。方法对截至2020年2月19日24时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1 265例确诊病例(包括地区分布,重症及死亡例数),及其中整理汇总的河南省各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公布的1 07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详情(含有详细的人口和临床特征信息)进行流行调查研究。结果1 079例患者中男性573例(53.2%),女性505例(46.8%),男∶女为1.14∶1;高发年龄集中在36~59岁(553例,51.3%),平均年龄为46(四分位间距为24)岁;515例(47.7%)有武汉居住、旅游、经商或火车在武汉短暂停留史,382例(35.4%)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1 265例患者中重症病例72例(5.7%),病死率为1.5%;河南省信阳市(269例,21.26%)、郑州市(156例,12.33%)、南阳市(155例,12.25%)、驻马店(139例,10.99%)最多,其次是商丘(91例,7.19%)、周口(76例,6.01%);其中605例患者中发热有553例(91.4%),乏力44例(7.3%),咳嗽110例(18.2%),咳痰19例(3.1%),畏寒6例(1.0%),寒颤7例(1.2%),流涕21例(3.5%),鼻塞8例(1.3%),咽干咽痛24例(4.0%),头痛21例(3.5%),前胸疼痛6例(1.0%),气促18例(3.0%),消化系统症状者21例(3.5%);死亡病例年龄在33~86岁,平均年龄为72(四分位间距为17)岁;男性7例(63.6%),女性4例(36.4%)。结论河南省病例以输入性病例为主,且与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现象;新增病例总体呈波浪式下降趋势;死亡病例以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男性居多。

  • 标签: 河南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甘肃省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进行流行特征分析,探索疫情流行的阶段性特征。方法通过流行调查收集甘肃省COVID-19病例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流行史、发病、就诊和确诊时间、临床表现等信息。结果截至2020年2月25日,甘肃省共报告91例确诊病例,COVID-19流行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并存期、本地病例为主期3个阶段。聚集性疫情病例共63例(69.23%)。医务人员有3例,均为非职业暴露感染。首发症状为发热、咳嗽和乏力的比例分别为54.95%(50/91)、52.75%(48/91)和28.57%(26/91),且在3个阶段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只有发热与乏力症状的差异有统计意义(趋势χ2值分别为2.20和3.18,P<0.05);3个阶段的重型/危重型病例比例分别为42.86%(6/14)、23.73%(14/59)和16.67%(3/18),呈下降趋势(H=6.40,P<0.05);潜伏期随着疫情的3个阶段有延长的趋势(F=51.65,P<0.01);发病到就诊、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随着疫情进展有缩短的趋势(F值分别为5.32和5.25,P<0.01);基本再生数(R0)从输入病例期的2.61降至本地病例为主期的0.66。结论甘肃省COVID-19流行早期均为湖北省输入,聚集性疫情占三分之二,未发现医务人员职业性暴露感染。总体流行呈阶段性变化特征,随着疫情进展有首发症状不明显和潜伏期延长的特点,并提示体温监测不能作为单一的早期筛查手段。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下称笔者单位)收治的腕部高压电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特点,为腕部高压电烧伤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笔者单位200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腕部高压电烧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人群类别、受伤情境、受伤季节、烧伤总面积、患肢腕部电烧伤分型、伤后至首次皮瓣/肌皮瓣移植时间,患肢血管重建及皮瓣/肌皮瓣移植情况,患肢总截肢率、Ⅲ型腕部高压电烧伤截肢率,患者手术次数、皮瓣/肌皮瓣术后感染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结局;另对比2008年1月—2013年12月(下称前期)、2014年1月—2019年12月(下称后期)收治患者前述除性别、患肢总截肢率、治疗结局以外统计项目。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笔者单位12年间共收治腕部高压电烧伤住院患者169例,其中男162例、女7例;年龄(35±13)岁,75.15%(127/169)的患者年龄段21~50岁。人群类别构成比中排前3位的从高到低分别是工人、农民工和中小学生,分别占48.52%(82/169)、28.99%(49/169)、9.47%(16/169)。受伤情境构成比中排首位的是非电力专业工作中,占47.93%(81/169)。受伤季节多为夏季和秋季,分别占39.05%(66/169)、28.99%(49/169)。患者中65.09%(110/169)烧伤总面积<10%体表总面积。共有216个腕部高压电烧伤患肢,其中Ⅲ型25个(11.57%)、Ⅳ型21个(9.72%)。伤后至首次皮瓣/肌皮瓣移植时间为6.00(3.75,8.00)d。45个患肢行血管重建,75个患肢行带蒂轴型皮瓣移植、86个患肢行游离皮瓣/肌皮瓣移植。患肢总截肢率为12.96%(28/216),Ⅲ型腕部高压电烧伤截肢率为28%(7/25)。手术次数为4(3,5)次,皮瓣/肌皮瓣术后感染率为7.18%(13/181),住院时间为39.00(25.00,50.00)d,住院费用为123 553.00(50 656.50,216 003.00)元。与前期比较,后期收治患者伤后至首次皮瓣/肌皮瓣移植时间明显缩短(Z=-4.038,P<0.01),患肢行游离皮瓣/肌皮瓣移植比率明显升高(χ2=13.478,P<0.01),患肢行带蒂轴型皮瓣移植比率明显降低(χ2=10.242,P<0.01),手术次数明显减少(Z=-5.903,P<0.01),皮瓣/肌皮瓣术后感染率明显降低(χ2=4.492,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Z=-2.723,P<0.01),住院费用明显下降(Z=-2.121,P<0.05);前、后期收治患者其余指标相近。结论笔者单位收治腕部高压电烧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工人、农民工可能是预防腕部高压电烧伤的重点人群,加强对非电力专业工作人员的高压电安全教育管理及对高压电环境周边的警示及保护、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高压电环境尤为重要,特别是夏秋季节。近6年间,笔者单位早期积极行血管重建、游离皮瓣/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可能使腕部高压电烧伤患者有所获益。

  • 标签: 烧伤,电 住院病人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麻醉医师不仅是COVID-19继发感染的高危人群(一线工作者),还需承担着总结规律、形成麻醉相关诊疗决策证据、及时优化麻醉相关治疗流程的临床研究任务。麻醉相关临床研究证据的产生对于不断完善COVID-19防控策略,有效落实相关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流行专业角度,针对COVID-19流行时期如何开展临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及时对麻醉相关确诊病例开展病例报告与病例系列研究;(2)关注诊疗决策需求,及时总结经验和规律,推动证据快速产出;(3)建好COVID-19专队列,开展预后研究;(4)研究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环节,降低院内感染风险。旨在为临床医生如何在传染病流行时期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产生可靠临床研究证据提供方法学建议,助力非常时期的科学研究,弥合临床-公共卫生之间的裂痕。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病例报告 临床研究 专病队列 院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