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层头颅CTA扫描成像方式的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采用峰值跟踪法和阈值测试法进行实时检测,对其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检查均顺利完成,颅内动脉环所有患者均呈清楚显示,实时血管阈值组测试大脑前动脉的CT值为163HU-303HU,平均235HU,峰值跟综法组测试大脑前动脉的CT值为166HU-304HU,平均230HU,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16层CT头颅CTA扫描成像的方式可节省造影剂量,采用实时血管阈值测试法,可降低受检查的照射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16层CT头颅CTA扫描成像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S)患者共焦激光扫描炫彩眼底成像(MSLI)和OCT图像特征。方法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产科确诊的PIHS患者112例224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27.00±2.14)岁。平均PIHS病程(15.00±8.27)d。自觉有视物模糊、眼花、视觉疲劳87例174只眼。均行BCVA、直接检眼镜、B型超声、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 )、频域OCT (SD-OCT)检查。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Spectralis HRA+OCT仪行SD-OCT检查,采集断层扫描图像。应用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程序,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操作,1次扫描同时获得基于488 nm的蓝光反射、515 nm绿光反射、820 nm红外反射成像,合成MSLI像。将眼底异常表现分为动脉痉挛期(Ⅰ期)、动脉硬化期(Ⅱ期)、视网膜病变期(Ⅲ期)。根据视网膜形态、厚度等有无异常分为表现正常和异常。结果224只眼中,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表现正常68只眼(30.36% );眼底表现异常156只眼(69.64% )。其中,Ⅰ期28只眼(17.95%);Ⅱ期40只眼(25.64%);Ⅲ期88只眼(56.41%)。SD-OCT检查,眼底表现正常36只眼(16.07% );表现异常188只眼(83.93% )。眼底表现异常的188只眼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86只眼(45.74%);RPE层脱离56只眼(29.79% );视盘水肿、隆起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局部反射增强和(或)厚度增加等46只眼(24.47%)。MSLI像中,眼底表现正常48只眼(21.43% );表现异常176只眼(78.57% )。视网膜水肿、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层脱离、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增厚等伴有视网膜局部凸起结构改变在MSLI上以绿色呈现。凸起程度越高,颜色越深。与SD-OCT检查显示的视网膜水肿范围一致。结论PIHS患者MSLI与SD-OCT图像显示的病变高度一致;MSLI可更清晰显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病变。

  • 标签: 高血压,妊娠性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妇产科检查实验,对超声联合检查这种检查方式给其图像效果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从本院妇产科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接收的患者之中选择的120例患者,将其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以及研究组。医疗人员对这三组患者实施完全不同的检查方式,对三组患者最终获取的图像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对照组的患者之中,一共有23例患者的图像检查效果为良好,所占比例为92.5%,在观察组之中有38例患者的图像检查效果被认为良好,占比重为95%,研究组中所有的患者的图像检查效果均为良好,占比重为100%。结论通过本次检查效果测定实验可以了解到,将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检查方法进行结合使用,可以使图像检查效果更为优质。

  • 标签: 妇产科 超声联合检查 图像效果
  • 简介:摘要:吕克·图伊曼斯选择清楚的解释他为什么选择那些图像进行绘画,他认为“当你对图像产生怀疑时,思考就开始了。”他的绘画主旨总是涉及历史和文化事件,他的作品“并非仅仅投射我们所在的时代,而更像是绘画自身的一种怀旧。”

  • 标签: 绘画 图像 创作 精神 表达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病理性近视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病理性近视临床患者病例38例(56只眼),对其采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患者黄斑区的图像特征。结果本组56只眼中黄斑区OCT图像显示为继发性视网膜劈裂、脉络膜新生血管25只眼,黄斑裂孔5只眼,单纯视网膜下出血4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4只眼,黄斑萎缩14只眼。不同表现者的年龄、屈光度以及最佳矫正视力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采取OCT对病理性近视者黄斑区进行扫描可获得具有典型特征的图像,这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 标签: 病理性近视 黄斑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脉络膜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深度学习算法(DLR)在胰腺低剂量CT扫描中改善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8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腹部胰腺增强检查的68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正常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34例,正常剂量组扫描管电压为120 kV,低剂量组管电压为100 kV。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动脉期、实质期、延迟期扫描。低剂量组4期图像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BP)、混合模型迭代算法(AIDR)和DLR 3种方法重建图像,正常剂量组4期图像均采用AIDR重建图像,分别记为LD-FBP、LD-AIDR、LD-DLR、RD-AIDR。测量胰腺的CT值、噪声值(SD),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不同重建方法图像间各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对每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正常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者胰腺平扫、动脉期、实质期、延迟期不同重建方法图像间胰腺CT值、SD、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质期和延迟期图像LD-FBP、LD-AIDR、LD-DLR图像CT值均高于RD-AIDR图像(P均<0.05);4期图像间SD、SNR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期LD-FBP、LD-DLR与RD-AIDR的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D-AIDR的CNR优于LD-FBP,LD-DLR优于RD-AIDR。DLR算法对胰腺4期图像的SD、SNR、CNR均有改善,其中对SNR的改善增强图像更为显著,对CNR的改善平扫期和延迟期更为显著。胰腺4期不同算法重建图像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D-DLR与RD-AID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扫、动脉期、实质期、延迟期Z值分别为1.00、2.24、0.45、1.34,P值分别为0.317、0.025、0.655、0.180)。结论DLR技术可以在降低胰腺CT辐射剂量的同时改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在胰腺低剂量增强CT检查中可降低噪声,提高图像的信号SNR和CNR。

  • 标签: 胰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深度学习算法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高介电材料(HDC)在3.0 T胎儿头颅MR扫描中提高图像质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5月至7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3.0 T胎儿头颅MR检查的40例孕妇,根据放置与不放置HDC垫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扫描完成后,对每例孕妇所采集的两组图像质量分别做定性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采用5分制评分法,由两名诊断医师分别对两组图像进行评分,并记录其评分结果。定量分析:首先分别记录每例孕妇的两组胎儿头颅横断面扫描的总体射频特殊吸收率(SAR)值,并计算总体SAR值的平均变化率;其次在每例胎儿颅脑的横断面标准层面(包括背侧丘脑的基底节区层面)上放置4个感兴趣区,分别计算两组数据各4个ROI的最小与最大信号强度的比值(RSI)、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Wilcoxon检验分析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分析SAR、RSI、SNR和CNR值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胎儿头颅图像质量评分为4(3,4)分,对照组为3(1,4)分,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2,P<0.01),且试验组图像较对照组图像信号均匀,均无明显伪影。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总体SAR值显著降低,平均降低率为32.1%,两组SAR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78,P<0.01)。试验组额叶、颞叶、丘脑及枕叶的RSI、SNR、CN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DC垫通过减少或消除射频场的不均匀伪影,能够显著改善3.0 T胎儿头颅成像的图像质量,为胎儿头颅MR成像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胎儿 高介电材料
  • 简介:目的评价将iDose4迭代重建(IR)技术用于胸部低剂量增强扫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71例体质量指数(BMI)正常(18.5≤BMI〈25.0kg/m2)且接受胸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120kVp,100mAs)、B组(80kVp,100mAs)、C组(120kVp,50mAs),分别采用iDose4IR技术和FBP进行重建,记录各组的噪声、SNR、CNR和有效剂量(ED)。按1~3分评价各组总体图像质量,并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同一个患者的FBP和IR图像,IR技术明显降低了图像的噪声,提高了图像的SNR、CNR。B、C组IR后的图像噪声、SNR和CNR与A组FBP图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C组IR后的图像总体质量与A组FBP重建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IR技术进行低剂量胸部CT增强扫描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

  • 标签: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胸部 迭代重建 图像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成年人开闭口位颞下颌关节(TMJ)上腔造影螺旋CT扫描图像的三维断面形态。方法选择5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左侧TMJ上腔行76%泛影葡胺造影,在开闭口位行螺旋CT扫描,分别截取经关节窝顶点的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以及关节窝高度中点的横断面图像,并与3具TMJ局部解剖标本进行对照,分析关节上腔形态与下颌运动的关系。结果健康成年人闭口位关节上腔造影的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图像分别为"S形"、"半圆弧形"和"圆环形";开口位关节上腔造影的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图像分别为"月牙形"、中间部分扩张的"S形"和"半圆形";关节上腔形态能反映关节盘在开闭口运动中的位置变化和颞骨关节面的形态。结论健康TMJ上腔造影经螺旋CT扫描图像能综合反映关节上腔及其毗邻组织在开闭口位的形态和结构,为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提供正常对照资料,为TMJ的生理运动和临床诊断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关节造影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冠脉成像检查中西门子Force CT两种扫描序列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各70例自适应性前门控序列扫描(A组)和TurboFlash大螺距扫描(B组)CT冠脉成像采集到病例中,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15段评分,然后再进行5个等级的评分,对图像质量进行法评估,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种扫描方式图像质量评价中自适应前门控序列扫描图像质量略高,LMA和LAD在各分段中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心率和严格的屏气训练条件下自适应性前门控序列扫描和TurboFlash大螺距扫描都能得到质量较高的图像,而自适应前门控序列扫描图像质量稍高一些。

  • 标签: CT冠脉成像 自适应性前门控序列扫描 TurboFlash大螺距扫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肺部低剂量CT扫描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产生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09月-2023年09月为研究起止时间,选取此时我院接收的肺部CT扫描检查患者70例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35例/组。对比组:行常规剂量CT扫描检查,观察组:行低剂量CT扫描检查。比较各组的影像学图像质量、图像满意率、有效辐射剂量。结果:在检查后,观察组的影像学图像质量、图像满意率与对比组对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观察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进行肺部CT扫描检查时,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扫描检查均具有良好的影像学图像质量,但后者的辐射剂量更少,安全性更佳,建议使用。

  • 标签: 肺部低剂量CT扫描检查 影像学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图像满意率
  • 简介:【摘要】 目的:运用双源 CT 大螺距(flash)扫描方式对腰椎进行扫描成像,评价该方法在保证图像质量、且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医院 60 例进行双源 CT 腰椎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 AB 2 组。A 组选用常规扫描方法,采用参数为: 管电压运用 100 kV,管电流运用自动调节技术(CARE Dose4D),图像重建方法运用滤波反投影技术(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扫描螺距采用 0.8,球管转动一圈时间为 1.0 s。B 组运用扫描模式为大螺距Flash 扫描,采用参数为: 管电压运用 100 kV,管电流和 A 组使用相同技术为自动调节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技术(sinogram 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SAFIRE),螺距采用 3.0,球管转动一圈时间为 1.0 s。每组患者都为 30 例。对每例受检者腰椎图像行主观评分[2];于第三腰椎的中心层面测量椎体、硬膜囊、腰大肌的定量参数,包括 CT 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容积 CT 剂量指数(CTDI vol),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对上述评分和定量参数,行两组的组间统计学比较,定量连续变量采用 t检验,等级变量采用 kappa 检验。

  • 标签: 双源 CT 大螺距 腰椎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2013年1月-12月来我院进行肺间质纤维化诊断的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进而比较轴位HRCR和冠状位图像两种方法的优劣性。研究结果显示,轴位HRCT重建和冠状位图像重建,结果显示没有显著差异,即P>0.05;由于进展性的肺部间质性改变主要是垂直型的改变,相较于轴位HRCT重建,冠状位图像重建更容易进行区别;两种方法得到的图像平均数比较,轴位HRCT重建较冠状位图像多。因此本文得出,轴位HRCT重建和冠状位重建在对肺间质疾病的诊断上具有一样的准确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 标签: CT扫描 冠状位图像 肺间质性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的方法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82例临床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均经MSCTA检查,其中,46例疑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又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价MSCTA对冠状动脉近段、中段和远段的显示能力,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MSCTA对冠状动脉近、中段的显示率达93.2%以上,对冠状动脉远段的显示略差。结论MSCTA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筛选手段,显示冠状动脉图像清晰可靠。

  • 标签: 冠状动脉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效果及图像质量。方法:2021年7月到2022年11月,医院收治肺结节患者67例,依次完成常规剂量、低剂量CT扫描,统计患者的图像质量、诊断结果。结果:比较图像质量优良率、疾病诊断准确率,常规剂量CT与低剂量CT的比值显示无差异(P>0.05)。结论:常规剂量CT、低剂量CT均可在肺结节扫描诊断中发挥作用,后者可保障诊断效果、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辐射剂量,更具应用价值。

  • 标签: 常规剂量CT 肺结节 低剂量CT 诊断效果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剂量胸部螺旋CT应用在肺结核患者当中的疾病诊断价值。方法:从本医院疑似肺结核患者中共计抽取80例,为患者均实施低剂量胸部螺旋CT扫描、常规剂量胸部螺旋CT扫描,将分枝杆菌培养阳性为金标准,分析对比诊断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及辐射参数。结果:低剂量胸部螺旋CT扫描、常规剂量胸部螺旋CT扫描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的差异相对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胸部螺旋CT扫描辐射参数均低于常规剂量胸部螺旋CT扫描,存在对比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胸部螺旋CT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诊断准确率高,辐射量低,具备安全可靠的特点。

  • 标签: 肺结核 低剂量 胸部螺旋CT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CT扫描肺癌定位中用不同呼吸方法对放疗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3年经病理和细胞学确诊的原发性肺部肿瘤患者5例为研究对象,无严重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功能正常,无胸腹水和胸部严重感染,神经方面正常,能屏气10s以上,符合肺部放疗的适应证,Kamofsky评分均>70分。研究对象的每个患者均采用三种不同的呼吸状态下接受CT扫描,然后对靶区进行勾画,从而调整剂量。结果吸气状态下患者的定位时间和治疗时间明显短于自然呼吸状态和呼气状态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三种呼气状态在计划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气状态PGTV/GTV明显大于自然呼吸状态和呼气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自然呼吸状态、吸气状态、呼气状态在临床疗效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何种方式的呼吸运动,可根据患者不同身体状况和靶区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收益。

  • 标签: 肺癌 CT扫描 呼吸方式 放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与吸收剂量的相关性,为疾病诊断提供优质CT图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3月行CT检查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自动曝光控制法胸部CT扫描,比较两种方法CT的图像质量.结果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与低剂量组组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自动曝光技术进行胸部CT低剂量扫描,可以为检查者在最少受照剂量下,提供优质的CT图像,有效的控制了辐射剂量的吸收.关键词CT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吸收剂量Therelationshipbetweenchestlow-doseCTscanningimagequalityandabsorbeddose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chestlow-doseCTscanningimagequalityandabsorbeddose,providethebasisfordiseasediagnoGsiswithhighqualityCTimage.MethodsCollect100casesofpatientshadreceivedCTscanfromMay2014toMarch2015astheresearchobject,allpatientsweretreatedbyroutinedoseandlowdoseCTscan,comparedCTimagequality.ResultstherewerenodifferencesbetweenCTimagequalityoftwogroups(P>0.05).ConclusionTolowdosebyautomaticexposurecontroltechnologyinchestCTscan,useleastilluminateddosestoprovidehighqualityofCTimage,effectiveGlycontKreoyltwhoerdasbsorptionofradiationdose.lowdoseCTscanning;theimagequality;Radiationdose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076-02

  • 标签:
  • 简介:利用工业断层扫描技术对不锈钢粉末注射坯进行了检测。针对注射样中孔隙较小,不易在CT扫描图片上发现的问题,在Matlab软件上开发出一套图像计算方法,完成了对注射样扫描图像中孔隙缺陷的提取。然后对缺陷出现切面的二维重建图像进行了图像处理,得到了孔隙在这些切面上的二维形貌。最后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将缺陷区域的二值图像进行重建,得到了孔隙的空间形貌。结合孔隙在注射坯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三维形貌对注射工艺提出了相应的修正。

  • 标签: 工业CT 注射坯 图像处理 孔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胸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胸骨骨折患者28例(A组),经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分别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容积再现(VRT)成像。与2008年5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胸骨骨折患者30例(B组),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确诊胸骨骨折,横断面图像显示胸骨骨折24例,检出率为85.7%,矢状面显示胸骨骨折27例,检出率为96.4%;容积再现图像显示骨折20例,检出率为71.4%。与B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胸骨骨折中具有较高价值,是诊断胸骨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64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技术 胸骨骨折诊断 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