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在预后、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其生物标志物仍需进一步明确。近几年,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ongnoncodingRNA,lncRNA)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尤其在肿瘤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研究,人们发现了lnc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诱导脑内大量lncRNA表达改变,提示lncRNA可能参与复杂的病理过程,其可能会为的预防及治疗带来新的方向。

  • 标签: 卒中 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出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数量呈现出激增趋势,且患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青年人数量增加,使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都承担着沉重负担。而影响青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病因较多,且具有复杂性,但是多数病因以及危险因素都具有可控性,通过良好的预防措施可有效较少疾病发生率,因此本文对青年缺血性病因学诊断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青年 病因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讨论后睡眠障碍患者非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方法:录入对象选取后睡眠障碍患者,总数为80例。录入时间为2019.05-2021.05。比较患者采用非药物干预前与干预后Barthel指数、NIHSS及PSQI评分情况、睡眠进程各项指标。结果:干预后患者Barthel指数、NIHSS及PSQI评分情况、睡眠进程各项指标较干预前优异,P值低于0.05。结论:予以后睡眠障碍患者非药物干预方式,患者睡眠质量能够提升,同时患者自理能力、神经功能等均有所改善。

  • 标签: 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 非药物干预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后认知障碍(PSCI)是血管性认知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亚型,其发病率高,病因异质性大。随着多模态影像学、微量组学研究深入,越来越多与PSCI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的标志物被发掘,为建立早期预测和疾病预后模型提供了可能。本文对PSCI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包括神经影像学改变、基因多态性以及血液和脑脊液与代谢和炎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PSCI相关标志物较多,其预测和诊断价值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量前瞻性队列研究来验证,因此迫切需要优质纵向队列,充分挖掘可能的影像标志物和生物标志物,建立适合国人的预测PSCI发生和预后的模型。

  • 标签: 卒中后认知障碍 预测 标志物 神经影像 基因 代谢 炎症
  • 简介:摘要后抑郁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它的疾病高发生率、导致的严重后果受到广泛关注,针刺治疗后抑郁疗效明显,但起效机制不明确,故本文从针刺对后抑郁大脑偏侧化的影响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大脑偏侧化 针刺 额叶EEG偏侧化
  • 简介:目前缺血性中所致神经损伤修复的传统治疗方法尚无突破,而以干细胞为基础的新型治疗策略正成为研究热点。大量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实验已经证实,无论是机体自身干、祖细胞的动员、募集,还是自体或异体干细胞移植,都显著改善了受损的神经功能。目前已证实局部植入、静脉注入、或全身动员的干细胞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受体4(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CXCChemokineReceptor-4,SDF-1/CXCE4)趋化分子和β2-整联蛋白等因子的作用下归巢至脑缺血区域;提供富含营养因子的微环境,保护坏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组织;增强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促进后内源性干、祖细胞的迁移、存活和分化;并逐渐分化为神经细胞替代丢失的神经元。这几重因素可能共同参与了结构重建和功能修复。

  • 标签: 干细胞 脑梗死 移植
  • 简介:抗心磷脂抗体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与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密切相关.与抗磷脂抗体阴性的脑梗死患者相比,抗磷脂抗体阳性相关的脑梗死患者以青年女性居多,梗死部位多为多灶性,更容易复发,而且血管内膜内的斑块多为低回声斑块.抗心磷脂抗体与血脂、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有一定相关性,并且抗心磷脂抗体滴度升高可能与患者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在治疗上应以抗凝为主.

  • 标签: 抗心磷脂抗体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卒中 缺血性
  • 简介:摘要后抑郁是后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最新的统计显示该病的发病率为6%~79%;后抑郁致残率和病死率高达70%~90%1,随着中发病率的增高,其患、发病率亦有增高趋势。后抑郁患者除表现情绪障碍外,还伴有躯体疾病及认知方面等改变,故对该病症状特点的识别与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后抑郁的症状特点研究差异较大,同时针对后抑郁尚无统一特异性诊断标准。本文就后抑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脑卒中后抑郁 临床表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后抑郁的研究进展。方法 选取本院74例P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TMS治疗),两组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单胺类、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水平均显著上升(P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卒中后抑郁 研究进展
  • 简介:缺血性是我国中老年人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而侧支循环对缺血性的代偿作用至关重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侧支循环评估的准确性得到大幅提高,许多大型临床试验也开始结合侧支循环的评估制定治疗策略。另外,改善侧支循环具有巨大的潜在治疗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侧支循环在缺血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脑侧支循环 缺血性卒中 神经影像
  • 简介: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是认知正常和痴呆之间的过渡状态,MCI与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关系密切。MCI常伴发抑郁,而PSD亦被认为是MCI向痴呆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就MCI与PSD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着重介绍MCI和PSD关系的新进展,包括流行病学、相关机制及治疗。

  • 标签: 轻度认知障碍 抑郁 卒中后抑郁
  • 简介:排尿障碍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后排尿障碍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概述。通过对其影像学特征的学习,从而对后排尿障碍有更深刻的理解。

  • 标签: 卒中 排尿障碍 影像学 神经源性膀胱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失语(post-stroke aphasis,PSA)是失语症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以感觉性、运动性及传导性失语为主要表现。语言康复治疗是PSA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重塑,使患者语言功能得到改善,其机制不清。传统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脑形态学变化的研究,难以揭示PSA治疗后大脑功能变化。随着功能磁共振及其后处理技术的进步,研究发现PSA治疗后脑功能存在的各种变化,或许能对PSA治疗后神经重塑机制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 标签: 卒中后失语 静息态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性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致死性疾病。随着以荷兰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为代表的五大试验结果公布,机械取栓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手段,迎来了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的新时代。目前机械取栓的主要装置有Merci取栓装置、Penumbra吸栓装置、Solitaire™ FR支架、Revive SE支架、Trevo支架和Aperio®支架等,针对血管栓塞部位及血管条件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取栓装置,同时采用不同的取栓技术,比如ADAPT技术、Solumbra技术、Advance技术、SAVE技术、SWIM技术等,才能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并发症。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装置 技术
  • 简介:1997年,Caterina等[1]成功克隆出一个能被辣椒素激活的受体,并被命名为辣椒素受体,根据其通道结构及特性,属于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醛(transientreceptorpotentialvanilloid,TRPV)亚家族,且辣椒素受体为TRPV亚家族首次克隆出的受体蛋白,故又名TRPV1。

  • 标签: 卒中 危险因素 高血压 糖尿病 血脂异常 辣椒素受体
  • 简介:干细胞移植可能是将来治疗的理想方法之一。无创示踪干细胞在脑中的存活、增殖分化、迁移,以及与宿主的整合是确定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有翅陛及安全性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材料科学的发展,愈来愈多的无创模式和与之相应的新型造影剂被用于移植细胞的活体示踪,并已在动物模型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对应用纳米造影剂在干细胞治疗活体示踪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干细胞 卒中 超顺磁氧化铁 量子点 多模态造影
  • 简介:1865年,法国外科医师Broca做尸检发现,人类大脑有两个语言中心——运动中心和感觉中心,均在左侧大脑皮质。大约有1/3的神经科患者出现失语症状。但目前除语言康复训练外,还无其他特殊治疗方法。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agnetictimulation,TMS)是一种患者容易耐受、无创性改变大脑皮质生理的方法。1831年,Faraday发现电流和磁场可相互影响。电磁相互诱导的原理是经颅磁刺激(TMS)的基础。在TMS,快速释放一系列电容到电子线圈从而产生磁场脉冲。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失语症 刺激治疗 卒中后 语言康复训练 大脑皮质
  • 简介:摘要经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预防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备受争议。随着近几年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的公布,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从争议变为统一。本综述就卵圆孔未闭封堵相关的几项随机对照试验一一讨论,并对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获益患者的特征、术后管理等内容进行探讨。

  • 标签: 卵圆孔,未闭 经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隐源性卒中
  • 作者: 陆梦霞 肖露露 文吉秋 朱武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 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 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南京 210016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病(CKD)是指肾脏功能和结构异常至少持续3个月,或不明原因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60 ml·min-1·1.73m-2)≥3个月。近年来,CKD的全球健康负担增加,病死率也逐渐上升,而是引起CK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CKD患者可能存在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虚弱等异常,这使得该人群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复杂。本综述主要对CKD合并缺血性的治疗及预防进行阐述。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慢性肾脏病 治疗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