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呼吸护理对策分析。方法:选择2022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40例呼吸相关性肺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均n=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QOL)。结果:观察组QOL中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常规护理 综合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综合干预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无创呼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02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依从性。结果:观察组依从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护理干预方法应用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有利于提升患者依从性。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无创呼吸机 综合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呼吸治疗慢阻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共计70例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患者,使用完全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使用无创呼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PaO2、PaCO2水平,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的P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另外PaCO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阻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患者使用无创呼吸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较好,并且能够改善机体的多项指标,适用于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慢阻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呼吸管道更换时间与小儿呼吸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相关性,探讨呼吸管道更换的最佳间隔时间.方法150例ICU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4组,A组(n=38例):每间隔2d更换1次呼吸管道,B组(n=37例):每间隔5d更换1次呼吸管道,C组(n=40例):每间隔7d更换1次呼吸管道,D组(n=35例):每间隔10d更换1次呼吸管道.比较各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及VAP发生率.结果各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C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每间隔7d更换呼吸管道比每间隔2d、5d和10d更换更为合适,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管道 相关性分析 更换时间 小儿 机械通气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使用呼吸的重症患者开展预防呼吸相关性肺炎(VAP)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收治的51例应用呼吸治疗的重症患者,纳入时间为2020年10月到2021年11月,对51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施以分析,按预防护理措施的差异性,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应用常规护理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基于此,应用综合性预防护理干预措施的26例患者为观察组,就两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血气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VAP发生率相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相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血气指标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应用使用呼吸治疗的重症患者中,开展综合性预防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减少VAP发生率、改善血气指标,还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呼吸机 重症患者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综合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呼吸暂停轻则影响睡眠质量,重则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对患者呼吸暂停进行监测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防护性措施。本文从专利申请量的角度出发,分析呼吸暂停监测相关技术的整体情况和热点、难点。

  • 标签: 呼吸机 专利分析 呼吸暂停
  • 简介:摘要呼吸是临床上高风险急救和生命支持设备的典型代表,对其进行安全质量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述及的方法适用于成人、儿童型治疗呼吸的临床应用风险评估和质量控制,可应用于新机验收质量检测、维修后的质量确认、使用中的状态检测和报废环节中的质量评估等临床工程保障活动。

  • 标签: 质量控制 质量保障 呼吸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障碍患者使用无创呼吸的护理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3月到2013年2月在我科收治的呼吸障碍患者,使用无创呼吸的同时予舒适护理。结果在使用无创呼吸给予患者舒适护理治疗疗效满意。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呼吸障碍 舒适护理
  • 简介:摘要德国德尔格Evita4有创呼吸、美国伟康VISION无创呼吸和加拿大O-TWO气动急救呼吸的通气模式、特点及适应症。

  • 标签: 呼吸机 通气模式 适应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呼吸应用风险及防范措施,提高突发风险事件的预见能力和处理能力。方法以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呼吸应用风险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共发生54例呼吸应用风险事件,其中人为因素36例,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达标、风险意识差等;呼吸设备因素共18例,主要原因为易损耗部件检测和更改不够及时。结论呼吸应用是人工气道系统的关键环节,应用风险较高。应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建立健全呼吸应用风险监测机制,加强呼吸日常管理,尽可能避免和建设呼吸应用风险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呼吸机 风险事件 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提高对危重病患者的救治水平。方法应用呼吸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做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呼吸相关肺炎发生率为63%,病死率为21%。结论预防与降低VAP的发生,在护理上要做好合理的病房布局;严格的消毒与管理;及时更换呼吸的螺纹管;尽量缩短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

  • 标签: 机器通气 呼吸机相关肺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进行院前急救的各类患者选择便携式的呼吸开展干预之后的效果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评价临床相关方法的应用价值和优势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方法 在所有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群体中,抽取90例进行对比对照的研究,按照其具体使用的辅助呼吸方法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人数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仅有院前急救过程中的辅助呼吸差异之处,其中对照组所有患者使用了常规的人工气囊辅助呼吸,观察组则使用便携式呼吸进行急救干预,对两组分别进行呼吸支持之后的心率(HR)、呼吸频率(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舒张压为主的生命体征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以此分析有关方法及呼吸支持之后的效果情况。结果 在分别进行辅助呼吸干预之后的对比发现了一个效果的差异,体现在于观察组的患者HR、R、SpO2和收缩压、舒张压都要更高(P<0.05),产生了突出的效果方面的差异之处。结论 目前对于院前抢救需要进行辅助呼吸支持的患者群体开展干预时,积极使用便携式的呼吸开展干预之后,总体效果更满意,而且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得到早期的稳定,以便于后续的疾病救治及相关干预,提升院前急救干预的有效性等方面综合情况。

  • 标签: 院前急救 呼吸机 临床应用 效果 对比 辅助呼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呼吸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呼吸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126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呼吸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9.52%,对照组为39.6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2.19±3.42)d,对照组为(18.75±4.75)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呼吸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与各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预防
  • 简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以呼吸受限和反复暂停为主要症状,目前最佳的治疗方式是通过家用睡眠呼吸对用户上气道施加持续的正压通气(CPAP)。但呼吸面罩若设计不当,可能导致局部“高浓度”CO2的反复吸入,长期对用户的健康不利。本研究以全脸式呼吸面罩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方法分析面罩内CO2的残留状况及流场特征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呼气末时刻鼻孔附近CO2的残留浓度约为3%,且会被反复吸入,长期将影响用户健康;若将排气孔设计在面罩前端,鼻孔附近CO2的残留浓度将降低到2%,即CO2的反复吸入量减少33.3%。本研究为家用睡眠呼吸面罩基于空气动力学的个体化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 持续正压通气 呼吸机面罩 计算流体动力学 CO2残留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相关肺炎(VAP)病原菌颁布及耐药性。方法对63例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出病原菌78株,其中以G-杆菌56株(71.8%)为主,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G+球菌次之,分离出16株(20.5%),真菌感染也较常见,分离出6株(7.7%),大多数G-杆菌对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VAP病原菌有较好作用。结论VAP病原菌多为G-杆菌、细菌耐药普遍较高,尽早撤及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呼吸相关肺炎的主要措施。

  • 标签: 呼吸机相关肺炎 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