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低聚糖,亦称寡糖。它根据糖苷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低聚木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等。它作为双歧杆菌生长促进因子,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光罔教授发现的,因其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而广泛使用在食品和饲料生产中,并为各国政府批准,承认它们可以促进双歧杆菌生长,有着良好的整肠功效。

  • 标签: 低聚木糖 畜牧生产 理化性质 20世纪70年代 生长促进因子 应用
  • 简介:对北方重要生态区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区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土壤容重的研究结果表明,退化草地经围栏禁牧和补播后,由于有效消除了放牧的干扰,草地得到了休养生息,开始不断改善和恢复。土壤表层(0—20cm)的有机碳和全氮在禁牧加补播区和放牧区没有显著差异,但都显著低于禁牧区的草地。土壤容重则表现为:相同土壤质地,放牧区高于禁牧区。综合评价显示,在该地区禁牧是较好的工程实施措施。

  • 标签: 退牧还草 有机碳 全氮 容重
  • 简介:通过对稻草覆盖和客土措施(Ⅰ和Ⅱ)建立荔枝果园14年后严重侵蚀赤红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荔枝园后,采取措施的果园土壤的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善,表层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呈措施Ⅰ〈措施Ⅱ〈对照的变化趋势。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是对照的1.75倍和1.65倍,措施Ⅰ和Ⅱ〉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1.88%和42.52%。②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和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土壤速效K含量增加幅度最大。③利用灰色关联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果园不同治理措施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排列顺序为:措施Ⅰ(1.000)〉措施Ⅱ(0.782)〉对照Ⅰ(0.333),措施Ⅰ(0.923)〉措施Ⅱ(0.801)〉对照Ⅰ(0.333),表明果园覆苹措施是改良侵蚀退化赤红壤的有效途径之一。

  • 标签: 侵蚀赤红壤 荔枝果园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养分 灰色关联
  • 简介:研究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弃渣场土壤侵蚀物理性质特征,可为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重庆市典型弃渣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恢复年限弃渣场的边坡不同部位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弃渣的细小颗粒(〈0.25mm)含量差异较大,其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随着恢复年限增加,弃渣容重呈减小的趋势,2月弃渣容重在1.48~1.64g/cm3,4年弃渣容重可达1.20~1.40g/cm3,而弃渣场不同坡位的总孔隙度均与土壤容重呈反比;土壤水分含量明显增大,4年弃渣边坡的自然含水率为2月和2年弃渣的2倍左右,田间持水量也以4年弃渣最大,其平台及边坡的平均持水量为22.26%;在植物根系及其枯落物作用下,弃渣边坡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其增强了边坡稳定性。

  • 标签: 植被恢复 边坡 稳定性 弃渣场
  • 简介:本文选择生长于砒砂岩区10-40°沟坡上2-8a的人工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区域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取样分析。砒砂岩区种植沙棘之后,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的保肥能力显著提高,水土保持功能增强。

  • 标签: 土壤化学性质 沙棘 人工林 砒砂岩
  • 简介:等高绿篱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坡耕地植被恢复和水土保育技术,被认为是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等高绿篱(新银合欢和黄荆)篱前淤积土为研究对象,评估等高绿篱一坡地农业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土层深度、不同距篱(坎)距的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绿篱处理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饱和含水量和自然含水量均高于石坎梯田处理,而土壤密度和田间持水量均小于石坎梯田处理,尤其在表层和第2层,其差异更明显,等高绿篱保育土壤效益显著;同一土层,随距篱(坎)距延长,绿篱处理的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和饱和含水量逐渐减小,而石坎梯田处理的变化不明显;随土层加深,各处理的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和饱和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减小,且处理之间差异也逐渐缩小;距篱(坎)远近间接反映了绿篱处理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程度,距篱越近,影响越大;新银合欢处理与黄荆处理之间相比,效应相当。

  • 标签: 等高绿篱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 三峡库区
  • 简介: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梅江盆地白垩系上统叶塘组(Kyt^2)紫色岩上土壤物理性质特征扣差异,结果表明:叶塘组紫色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粘粒含量低而砂粒含量高,具有容重较大,比重相对偏小,孔隙度不高,自然含水量偏低的特点。从丘顶、丘腰到丘脚,土层逐渐增厚,土壤粘粒含量逐渐增加,砂粒含量逐渐减少,容重递增而比重减小。孔隙度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的趋势,含水量则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的趋势。针对情况,提出相应建议以维护紫色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梅江盆地 紫色岩 母质 土壤性质
  • 简介:本文研究了砒砂岩地区沙棘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林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并能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与对照地相比,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幅分别为8.7%~23.9%,6.2%~22.3%,22.4%~43.8%;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的增幅分别为14.8%~31.1%,14.8%~18.2%,5.1%~18.3%。说明沙棘人工林能够显著改善砒砂岩地区土壤水分物理状况。

  • 标签: 水分物理性质 沙棘人工林 砒砂岩
  • 简介:对成熟期的11年生尾巨桉林和23年生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杉木,种植尾巨桉后,尾巨桉林地0~60cm各层次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均较小,0~60cm各层次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较大,林地土壤变得较为疏松,改善了土壤的透气状况和透水性,但土壤变得较为干燥,土壤表层沙化,粘粒下移.经方差分析,尾巨桉林和杉木林间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差异显著.

  • 标签: 尾巨桉 杉木 土壤物理性质 对比
  • 简介:在福建省东山县滨海沙地,对连栽条件下木麻黄林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代木麻黄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均小于一代林,表明木麻黄连栽引起根际土壤酸化;根际土壤有机质、CEC值、水解性总酸度、全氮、水解氮、速效钾、交换性Mg^2+和ca^2+含量随着木麻黄连栽而降低,且心土层(20-40cm)差异更大,但土壤全磷、全钾变化不大;与一代林相比,二代木麻黄根际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弱,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大,脲酶无明显变化。第二代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养分的消耗、生物活性的降低和有毒物质的累积等,可能造成土壤肥力衰退,林木生长受阻。

  • 标签: 木麻黄 连栽 根际 土壤化学性质 酶活性
  • 简介: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微环境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林隙表层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孔隙度均大于下层,但土壤密度相反;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有相对高的极差和变异系数。土壤物理性质总空间异质性程度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异质性均为表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含水量表现出明显各向异性,土壤孔隙度趋近于各向同性,其他3个物理因子随空间距离增大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在空间自相关范围内变异函数相互影响较小。不同层次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均以中低等级斑块为主,相对较高等级的斑块仅分布在0-20cm土层中,并位于林隙中心以北的范围内。

  • 标签: 阔叶红松林 林隙 土壤物理性质 微环境异质性
  • 简介:测定了2-5年生的苦绿竹、椽竹、橄榄竹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外形尺寸,并对其在人造板上的应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与毛竹相比,绿竹各项力学性能均较低;椽竹和橄榄竹,除了顺纹抗剪偏小外,横纹抗弯、顺纹抗拉、顺纹抗压与毛竹相当。3个竹种的壁厚和直径较小,均不适合于普通竹地板生产;苦绿竹和橄榄竹可用于制作竹材胶合板、碎料板等人造板产品,椽竹因直径较小,只适用于碎料板生产。

  • 标签: 苦绿竹 椽竹 橄榄竹 物理力学性质 人造板
  • 简介:在福建省长汀河田强度侵蚀山地,探讨了3种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区的土壤孔隙状况、团聚度、抗蚀性、入渗速率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壤分散率降低,土壤排水能力和通气度也有所提高。不同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的总体趋势是:草灌乔措施〉补植乔灌〉老头松改造〉对照,采用草灌乔混交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最好。

  • 标签: 水土流失 治理措施 土壤性质
  • 简介:以荒地为对照地,对砒砂岩地区8年生人工沙棘林地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砒砂岩地区种植沙棘之后,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和粉粒含量有所提高,土壤不同层次的砂粒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壤最小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增大,林地土壤持水性和透水性得到了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沙棘林地的团聚体特性较对照地都有很好的改善。沙棘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综合地反映了沙棘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 标签: 土壤物理性质 沙棘人工林 砒砂岩
  • 简介:通过对滇西北地区旱冬瓜林、人工生态林、桉树林、果园、耕地和云南松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及理化性质进行实验分析,探索不同利用类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旱冬瓜林最高,云南松林最低,且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氨态氮、含水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较好。细菌和微生物量与酶活性之间相关性较好,可将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作为衡量当地土壤肥力状况的综合指标。

  • 标签: 滇西北 不同利用类型 酶活性 理化性质 微生物
  • 简介:以海南省万宁市木麻黄林、马占相思林、桉树林、次生林和椰子林5种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对样地开展0-100cm土层的化学性质测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种植被土壤化学性质存在差异性,其中土壤pH介于4.62-9.06间,除了木麻黄林属于碱性土壤外,其它4种林分均属于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介于1.79-15.02g/kg,均属于低有机质含量土壤;土壤全氮含量介于0.10-0.78g/kg,属于低氮肥力土壤;土壤全磷介于0.2-1.1g/kg,椰子林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土壤全钾介于3.7-29.2g/kg,以次生林最高,木麻黄林次之,椰子林和桉树林之间差异不大,马占相思林最低;土壤有效磷含量介于1.62-290.80mg/kg,大小顺序为椰子林〉木麻黄林〉桉树林〉次生林〉相思林;土壤速效钾含量介于4.50-107.13mg/kg,大小顺序为马占相思林〉次生林〉椰子林〉桉树林〉木麻黄林;土壤硝态氮含量介于1.23-18.16mg/kg,大小顺序为马占相思林〉椰子林〉次生林〉桉树林〉木麻黄林;土壤铵态氮含量介于1.78-27.27mg/kg,以马占相思林最高,桉树林次之,椰子林和次生林之间差异不大,木麻黄林最低。该研究从不同土壤土层营养成分方面进行分析,了解木麻黄林、马占相思林、桉树林、次生林和椰子林土壤营养成分的现状情况,旨在揭示万宁市不同林分的土壤养分特征,为万宁市森林的可持续性经营提供参考。

  • 标签: 万宁市 不同森林植被 土壤 化学性质 分析
  • 简介: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是在我国水土保持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通过川陕“长治工程”中期评估考察,分析“长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特色与创新,并据此讨论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性质与定位。水土保持学科无论从法律地位还是学术地位,均应归属于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范畴,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水土保持更具有突出的生产功能。现阶段水土保持学科仍应首先赋予其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江河,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生活质量的内涵,并努力使之与农村生态建设结合,以不断深化和丰富其内涵,同时应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等方面拓展其学科外延。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流域综合治理 生态学 环境保护学
  • 简介:采用时间动力学法,在研究了甘蓝多酚氧化酶的最适反应条件的基础上,对有机溶剂和杀虫剂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蓝多酚氧化酶反应的最适pH值为6.4,最适反应温度为55℃;丙酮和乙醇对多酚氧化酶活性有明显的激活作用;高效氯氰菊酯、灭多威和辛硫磷以及小菜蛾和桃蚜取食的胁迫会对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产生影响.

  • 标签: 多酚氧化酶 杀虫剂 甘蓝 昆虫
  • 简介:为研究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选取金安桥水电站重塑地貌2^#弃渣场和3^#弃渣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未受工程施工扰动的灌草丛、林地和农田的原地貌土壤作为对照,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①土壤容重为重塑地貌大于其原地貌;②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为原地貌高于其重塑地貌,非毛管孔隙度则相反;③重塑地貌2^#和3^#渣场的表层渣体粒径都较粗,〉5mm粒径的颗粒组成百分比就达到64.53%和65.11%,比例不合理,而原地貌农田的土壤粒径组成基本呈正态分布;④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钾含量均为原地貌大于重塑地貌,而全磷、速效磷含量则相反。研究结果表明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

  • 标签: 水电工程建设 土壤理化性质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