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同属于炎性肌病,却是从病理机制上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立疾病。为寻找皮肌炎的血清生物标志,用以早期诊断,本研究对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健康人群进行了血清CXCL4的检测。研究结果提示皮肌炎患者血清CXCL4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群和多发性肌炎患者。因此,得出结论是CXCL4可以作为皮肌炎患者的血清生物标志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型生物标志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型生物标志的特点和分类,然后分析了新型生物标志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领域,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最后,本文总结了新型生物标志在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和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对于促进新型生物标志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型生物标志物 疾病诊断 作用
  • 简介:摘要随着检测手段的发展,各种肝癌标志不断被发现,这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后实时监测有重要意义。基于不同标志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差异,探讨其对肝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可以为临床医生科学合理地应用不同标志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肝肿瘤 生物标记 早期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肾脏疾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随着日渐增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预防肾脏功能进一步恶化和延缓不良结局的主要措施。临床生物标志如肌酐、胱抑素、肾小球滤过率、尿蛋白等常用标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者们一直在寻找更有效的早期标志来提前预警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关于肾脏疾病早期标志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实用性。

  • 标签: 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疾病;临床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是SLE侵犯中枢、外周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精神等异常表现的一种疾病。至今,国内外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临床上多以典型的狼疮脑症状(如癫痫、精神症状、横贯性脊髓炎等)、脑脊液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来诊断,NPSLE脑脊液生化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近年来脑脊液生物标志的研究为NPSLE的诊断、评估病情提供了更有力的生物学依据。本文就近几年NPSLE脑脊液生物标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精神性狼疮 脑脊液 生物标志物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高碘膳食干预人群血清差异代谢产物。方法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招募38名健康志愿者,全部为女性,年龄 > 20岁。采用进食富碘食品(海带)的方式进行人群膳食干预,连续干预11 d。通过尿碘检测评价干预效果;并采集外周血,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 MSMS)分析干预前后血清代谢产物,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筛选潜在的生物标志,并进行扰动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干预前后人群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29.48、795.94 μg/L。共筛选出20个血清差异代谢生物标志并进行了物质的化学结构鉴定。甘油磷脂代谢通路、色氨酸代谢通路、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转换通路与高碘膳食密切相关(影响值 > 0.1)。结论人群高碘膳食干预后,有明显的外周血差异代谢产物,这些差异代谢产物有可能用于群体碘营养评价的生物标志;高碘摄入对人体的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产生了影响。

  • 标签: 高碘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新型凝血标志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t-PAI·C)对儿童脓毒症诊断和出院预后的预警效能。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脓毒症(包括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5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于诊断脓毒症当日检测sTM、t-PAI·C和传统凝血指标。另选择20例行包皮环切患儿为对照组,于纳入当日检测上述指标。脓毒症组患儿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预测儿童脓毒症及出院时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不同指标对预测儿童脓毒症诊断和预后的效能。结果59例脓毒症患儿中男39例、女20例,年龄61(22,136)月龄。存活组44例,死亡组15例。20例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107(94,122)月龄。脓毒症组患儿sTM和t-PA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2(9,17)×103 比9(8,10)×103 TU/L,10(6,22)比2(1,3)μg/L,Z=-2.15、-6.05,均P<0.05]。t-PAI·C诊断脓毒症优于sTM,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0.6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 μg/L、12×103 TU/L。存活组患儿sTM水平低于死亡组[10(8,14)×103 比17(11,36)×103 TU/L,Z=-2.73,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TM是脓毒症出院时死亡的危险因素(OR=1.14,95%CI 1.04~1.27,P=0.006)。sTM和t-PAI·C对预测脓毒症死亡预后的AUC分别为0.74、0.6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103 TU/L 、6 μg/L。sTM联合血小板计数预测脓毒症死亡预后AUC为0.89,优于sTM和t-PAI·C。结论sTM和t-PAI·C对诊断儿童脓毒症和预测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血栓调节蛋白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儿童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晚期可出现终末期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对DKD进行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组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生物标志在DKD早期预测中的潜在应用价值逐渐显现。本文对近年来DKD组学生物标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预测 组学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脊髓性肌萎缩(SMA)是一种高发生率并严重影响儿童生命健康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SMA的表型异质性高、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性也不同,因此迫切需要寻找理想的生物标志对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进展及预后和药物治疗的反应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为患者制定完善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和多学科管理策略。近年来SMA生物标志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就生物标志在SMA疾病进展、预后、治疗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及非恶性疾病常见的治疗方法,而allo-HSCT后常见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干眼等眼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角膜穿孔甚至盲。随着allo-HSCT技术不断成熟,移植人数逐渐增多、移植后患者生存时间延长,cGVHD干眼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生物标志的研究对其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泪腺、角结膜、睑板腺、泪液及外周血中cGVHD干眼的生物标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干眼 生物标志物 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危重症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也是临床中常见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尽管现在抗生素利用和生命支持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早期识别脓毒症生物标志变化,对脓毒症治疗提供思路、判断患者预后有很大益处。

  • 标签: 脓毒症 生物标志物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PF患者生物标志检测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22例(观察组A组)和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患者26例(观察组B组)作为本组研究观察组对象,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4例正常人作为本组对照组研究对象,取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浆,通过对蛋白止血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质谱进行比较,并用ELISA法来对血浆蛋白质谱表达进行验证。结果和对照组和观察组B组相比,A组患者的外周血浆中非表面活性蛋白A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B组患者和头痛患者的SP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对IPF鉴别与诊断中血浆浓度为40.85ng/ml的敏感性为64.57%,特异性为84.62%。结论IPF患者的血清中SPA外周血浆上调,因此在IPF诊断中可以将血浆SPA作为生物标志

  • 标签: IPF患者 生物学标志物 血浆SPA 应用价值
  • 简介:子痫前期(PE)是围生期母婴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终止妊娠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预测和诊断PE的生物标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过去10年对PE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生物标志在PE预测、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总结了目前最新及最有可能用于临床预测和诊断PE的生物标志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子痫前期 生物学标志物 预测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4期
  • 机构:在欧盟国家中有40%的个体都遭受着非酒精性脂肪肝带来的痛苦,在当前富裕社会这种疾病的流行率越来越高,其也是个体糖尿病和体重过度增加的直接结果。当前研究者并不可能预测这种疾病的未来发展情况,而其直接的结果似乎只能是肝硬化和肝癌,此外其也会增加个体患心脏病及肾脏损伤的风险,未来研究者或将利用不同生物标志物的风险评分来对该疾病进行预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细胞外囊泡(EVs)作为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之一,携带有大量生物学活性物质,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与组织活检相比,其检测具有无创、取样简便、可实时监测等优势,故EVs生物标志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本文对EVs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作为生物标志的筛选策略与临床验证进行了梳理总结,鼓励加快疾病EVs生物标志的筛选验证与检测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推进EVs生物标志研究成果向疾病临床诊疗的转化应用。

  • 标签: 胞外囊泡 生物标记 临床实验室技术 有效性研究
  • 简介:摘要新生儿急性肾损伤(AK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受到损害,新生儿呈现血容量减少性休克、缺氧、低体温等多种病理状态,血清肌酐水平急性和可逆性增高,伴或不伴尿量减少,水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和代谢废物堆积。AKI表现隐匿,该病新生儿易被临床漏诊。由于AKI新生儿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使其与成年人AKI患者差异较大,目前临床不断改进的成年人AKI诊断标准,并不适用于临床诊断新生儿AKI。因此,临床需要新型肾损伤生物标志,对新生儿AKI进行早期预测和诊断。目前可反映肾小管及肾小球损伤,有助于新生儿AKI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包括:胱抑素C(Cys-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脏损伤分子(KIM)-1、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神经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表皮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IL)-18、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及β-微量蛋白(BTP)等。在众多预测新生儿AKI的新型生物标志中,应用相对较多及预测效果较佳的生物标志是尿、血清Cys-C,尿、血清NGAL和尿KIM-1等,在对AKI新生儿进行早期预测、辅助诊断等方面,均优于血清肌酐及尿量检测。但是,上述新型生病标志的"正常值"大多受新生儿出生胎龄、体重及其检测时日龄与是否合并全身感染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均可降低其预测新生儿AK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联合检测多种生物标志预测新生儿AKI,虽然降低了预测特异度,但是可以提高预测敏感度。

  • 标签: 急性肾功能不全 生物学标记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婴儿,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