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变氟碳纳米材料的研究机制并评估其增效微波消融(MWA)疗效的作用。方法制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外壳,配比全氟化碳(PFC)为核心的相变纳米液滴(PTN),探究一种基于热致相变的相变机制——微波致液滴汽化(MWDV)。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体外溶血实验及CCK-8实验监测PTN的基本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构建体外凝胶孔洞模型监测PTN的相变;通过活死荧光实验、流式分析及细胞活性实验评估MWDV介导后相变PTN增效微波消融疗效的作用。结果当全氟戊烷和全氟己烷按3∶2配比构成全氟化碳核心时,PTN的相变温度恰为微波消融的边界温度(60 ℃)。进一步体外和细胞实验发现,该配比PTN不仅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而且能够在MWDV介导下发生相变,增强二维超声成像和提高微波消融疗效。结论MWDV可以作为氟碳纳米材料的一种相变机制,其为肿瘤消融治疗提供了新的增效策略。

  • 标签: 微波消融 全氟化碳 液滴汽化 纳米液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平面重建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71例,均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观察单纯轴位像诊断结果(对照组),之后平面重建(MPR)CT扫描结果,再次观察诊断结果(观察组),对比两种结果的诊断准确率及诊断可信度。结果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急性阑尾炎65例,正常阑尾5例。观察组诊断准确率、诊断可信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阑尾炎诊断中,MSCT与MPR技术相结合可提升诊断准确率,促使患者尽早接受对症治疗。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技术 急性阑尾炎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对小儿肠套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47例空气灌肠整复或手术证实肠套叠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重组,测量套叠肠管长度及管壁肿胀厚度。结果横轴面显示靶征43例,彗星尾征伴肾形肿块23例,结合MPR显示靶征47例(100%)、彗星尾征伴肾形肿块33例(70.2%)。整复成功36例,失败9例。成功组套叠肠管长(8.20±3.06)cm,厚(0.81±0.29)cm,失败组:长(12.15±0.26)cm,厚(1.47±0.28)c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长=3.8360,t厚=6.1456,P值均〈0.01)。结论MSCT平面技术能提高套叠特征性征象显示率,套叠肠管长度及管壁厚度的测量,能帮助临床预测整复成功率,正确选择治疗方案。

  • 标签: 肠套叠 空气调节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在小儿气道异物治疗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与平面重建技术并分析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小儿气道异物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与平面重建技术获取诊断资料,再对比手术结果;结果采用多层螺旋CT与平面重建技术,能够将小儿气道异物征象清晰地显示出来,使医生对异物位置进行明确的判断;结论在小儿气道异物治疗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与平面重建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实现精确定位,节约医疗费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平面重组(multipieplanarreconstruction,MPR)及曲面重组(curvedplanarreconstruction,CPR)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资料。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2岁。46例均行MSCT扫描,用MPR、C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观察。结果阑尾增粗、管壁增厚39例,合并阑尾结石11例,回盲部增厚9例,右下腹阑尾区及盲肠周围脂肪层出现索条状、云絮状高密度影33例,右侧侧锥筋膜增厚16例,右侧腰大肌缘模糊13例,阑尾周围脓肿6例。结论MSCTMPR及CPR可以直接显示阑尾及其周围情况,是诊断急性阑尾炎一种可靠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临床怀疑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应尽快行MSCT检查。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平面重建(MPR)无下肢症状的髂静脉压迫人群的髂静脉压迫特征和分型。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10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腹部或下腹部MSCT增强扫描中发现存在髂静脉压迫的200例无下肢疾病症状受检者,其中男92例、女108例,年龄18~92岁。分析受检者的左、右侧髂静脉的压迫类型、压迫点个数、最大压迫部位及发生率;测量最大压迫部位髂静脉短径、面积、近远端1 cm髂静脉面积、压迫范围、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夹角,计算最大压迫部位髂静脉狭窄率。应用SPSS 25.0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1)比较左、右侧髂静脉压迫的部位及定量指标测量值;(2)左侧及右侧髂总静脉压迫的不同年龄、性别、面积、狭窄率的差异;(3)左、右侧髂总静脉不同狭窄程度时的性别差异;(4)髂静脉压迫分型的基本特征及各型之间定量特征。结果(1)最大压迫部位:位于左髂总静脉180例、右髂总静脉56例、下腔静脉分叉处10例、左髂外静脉7例、左髂总静脉分叉处3例和右髂外静脉1例;左髂总静脉受压占比(90.0%)较右髂总静脉(28.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909, P<0.01),但不同年龄段(<65岁与≥65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 P>0.05);左、右侧髂静脉压迫的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正交断面上左、右侧髂总静脉最大压迫部位短径分别为(6.0±2.6)、(8.3±2.8)mm,压迫范围分别为(11.2±2.1)、(10.0±2.4)mm,同侧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延长线的夹角分别为38.8°(20.2°)、17.7°(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在<65岁和≥65岁年龄段者的女性的左、右侧髂总静脉受压面积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左、右侧髂总静脉狭窄程度≥25%和≥50%时,男女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髂静脉压迫分型:Ⅰ型,左髂总静脉单一压迫占20.5%(41/200);Ⅱ型,左髂总静脉双重压迫,占36.5%(73/200);Ⅲ型,左右髂总静脉双侧压迫,占23.5%(47/200)、Ⅳ型,其他压迫类型,占19.5%(39/200)。各型间年龄、性别、狭窄率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压迫点个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下肢症状的髂静脉受压人群MSCT平面重建显示髂静脉受压部位不固定,左侧髂总静脉受压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右侧髂总静脉受压,可将髂静脉受压情况分为四种类型(Ⅰ~Ⅳ型),其中以Ⅱ型左髂总静脉双重压迫最为常见。

  • 标签: 髂静脉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分型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多平面重建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64多层螺旋CT平面重建技术在肺结节检出率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接受检查的41例肺部结节病灶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利用GE64排CT机,重建使用肺窗,对重建图像作多平面各向同性三维重建,对图像予以动态三维评估,分析评估结果。结果采用各向同性技术建作的5mm以下肺部结节检出数量明显多于常规轴位,尤其是直径小于2mm的小结节(P<0.05)。结论采用64多层螺旋CT平面重建技术能够有效检出肺部结节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64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 肺结节 检出率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对中央型及周围性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肺癌影像资料82例,对比分析MPR与横断位对肺癌重要征象显示的差异性。结果:MPR对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深分叶征的显示率均高于横断位的显示率,P<0.05,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MPR 可有效提高肺癌诊断率,对中央型及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周围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 多平面重建技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 及平面重建技术(MPR)对骨关节系统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收集有明确外伤史且临床怀疑为隐匿性骨折患者 50 例,均先行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未能明确诊断骨折,后进一步接受MSCT及MPR检查,对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经MSCT扫描及MPR共检出 47例隐匿性骨折,其中膝关节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18例,踝关节外踝骨折10例,腕关节骨折5例,肘关节桡骨小头骨折7例,肱骨外上髁骨折7例,阳性率达到 94%,对比DR诊断的优势非常明显。结论 MSCT及MPR能对隐匿性骨折做出准确诊断,为后期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提供有力依据,可以将其作为诊断隐匿性骨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 标签: 隐匿性骨折 数字化X线摄影 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 多平面重建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在阑尾黏液性肿瘤(AMN)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平面重建技术,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34例AMN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扫描,并将取得图像上传工作站,应用平面重建技术。以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分析MSCT平面重建的诊断价值以及影像表现。结果:MSCT平面重建的诊断准确率为97.06%,明显高于CT 平扫的79.41%,差异显著(P<0.05),经CT影像及重建图像上可见明显的特征性表现。结论:在AMN诊断中应用MSCT平面重建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 标签: 阑尾黏液性肿瘤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平面重建影像处理技术(MPR)在提高CT诊断符合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358例患者,作为对象,受检部位,均接受螺旋扫描,根据轴位图像,予以诊断,随后,经由MPR处理,依据MPR图像,再诊断。结果71例颅脑外伤患者,初始横断位图像,9例骨折(12.6%),MPR处理显示,2例为多发性骨折,其余62例患者,遗漏骨折4例。89例颈部扫描患者,B超诊断,均为甲状腺占位,经MPR处理,明确肿大淋巴结的位置、数量及大小,可见成串肿大的淋巴结,准确分析肿大淋巴结的分布状况。96例胸部扫描患者,轴位图像,肺内肿块5例,经MPR处理,诊断为叶间胸膜病变。102例腹部扫描患者,肝内外胆管扩张病例17例,经MPR处理,发现3例胆总管可见占位性肿块,11例结石,轴位扫描肾脏,1例漏诊。结论多层螺旋CT平面重建影像处理技术,图像具有各向同性的优点,大大提高了CT诊断效率,减少误诊及漏诊现象,值得推广。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 影像处理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经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平面重组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44例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患者分别接受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检查、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平面重组检查,记录其检查结果,将所得数据经SPSS软件给予相应检验后得出结论。结果44例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患者经多层螺旋CT检查完成率为100.00%,接受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平面重组检查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患者检出率高达97.73%,而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检出率仅为79.55%(P<0.05)。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平面重组可显著提高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临床检出率。

  • 标签: 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 多层螺旋CT 多向调整 多平面重组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平面重组在诊断颅底骨折及颅面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为颅底骨折及颅面骨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前颅窝骨折46例,其中额骨骨折,38例,额骨骨折伴随额窦壁骨折25例,筛板骨折22例,全部伴有筛窦积液,蝶骨小翼骨折24例。中颅窝骨折43例,其中蝶骨体骨折35例,蝶骨大翼骨折24例。后颅凹骨折26例,其中颞骨鳞部骨折18例,颞骨乳突骨折19例,颞骨鼓部骨折13例,颞骨岩部骨折17例,枕骨骨折14例。鼻骨骨折28例,其中伴鼻中隔骨折17例,伴上颌骨额突骨折9例。颧弓骨折23例,伴眼眶外侧壁骨折22例,双侧颧弓骨折14例。下颌骨骨折21例,下颌骨体骨折15例,下颌支骨折16例,下颌骨髁突骨折9例,下颌骨冠突骨折11例。其中视神经管29例,眶上裂12例,圆孔11例,卵圆孔9例,翼管12例,颞骨岩部颈内动脉管16例,破裂孔19例,面神经管8例,枕骨大孔6例,下颌神经管10例,颏孔7例,鼻泪管13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平面重组能够更清晰、更准确、更直观地显示颅底骨折及颅面骨骨折的部位、范围及神经、血管的累及情况,是目前确诊颅骨骨折及颅面骨骨折的有效的检查方法。

  • 标签: 颅底 颅面骨 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在《三国演义》中,有两个颇为典型的看病事例。一件发生在曹操身上,另一事件的主角则是关羽。两个人同样是患病,面对的同样是神医华佗,可他们迥然不同的表现,表明了在看病这件事上,的确是有层次之分的。

  • 标签: 《三国演义》 曹操 关羽
  • 简介: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工程,对用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移位机进行了构型综合和尺寸优化。优化后的设备在满足患者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总质量尽可能降低,有利于此类康复设备家庭化的推广。结果表明在移位机应力许可范围内,本设计满足体重范围从40kg到112kg和身高从145cm到195cm的人员使用,并能进行参数化尺寸编辑。最后通过样机乘坐实验验证了本研究的正确性,为康复领域器械研发提供参考。

  • 标签: 构型综合 计算机辅助设计 辅助工程 移位机 医学工程 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辅助平面重建技术在疝补片修补术后并发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腹壁疝补片修补术后补片区域出现不适就诊患者82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进行薄层重建及平面重建观察;测量补片周围渗出及软组织异常的范围,测量渗出的CT值。结果82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图像出现补片周围感染征象72例(87.8%);72例出现补片周围感染征象患者中,31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考虑合并补片感染;31例患者中29例经手术证实为补片感染,诊断符合率93.5%;补片感染患者腹壁疝补片周围区域积液CT值高于排除补片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辅助平面重建技术,有助于评价疝补片修补术后补片周围感染的范围以及组织结构受累的程度,有助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面重组及三维对肋骨、肋软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PHILIPSBriliance16螺旋CT扫描后通过二维减薄重建,及通过二维重建使用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三维重建使用容积再现技术(volumerenderingtechnique,VRT)。结果30例临床怀疑骨折而CR、DR未见或可疑骨折均得到以明确的骨折诊断和肋软骨骨折诊断,1.骨折位于左侧14例,右侧16例;骨折位于后肋17根,软肋4根,前肋9根;2.邻近局部软组织水肿26例;3.完全性骨折12根、不完全性骨折18根;4.有少量胸腔积液14例;5.肺部挫伤12例。结论PHILIPSBriliance16检查,并行MPR、MIP、VRT重建能快速、简便、直观、准确地显示肋骨、肋软骨骨折,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及涉及到法律性的问题。

  • 标签: 多层螺旋CT MPR MIP VRT重建 骨折的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鉴别诊断肺内占位良恶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90例肺内占位病变患者,所有患者都采取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Pro Speed AI 螺旋 CT 机,从颅顶到股上段进行全身扫描,观察图像常规指征,在平面重建后根据图像临界情况、边缘以及肺动脉走行情况进行评分,与患者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观察诊断效能。结果:在平面重建处理后,两种重建方法图像评分均较高,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90例患者经过多层螺旋CT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诊断,正确81例 ,错误9例,包括5例良性被误诊为恶性,4例恶性被误诊为良性。该方法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90%、90%、91.84%、87.80%)。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 处理技术 鉴别诊断 肺内占位 良恶性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