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60 个结果
  • 简介:综述了各向异性单晶叶片强度分析和寿命预测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建立并验证了弹塑性、蠕变滑移本构模型及蠕变持久寿命预测方法;进行了不同晶体取向DD3单晶在不同温度、不同速率或不同温度、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拉伸试验、蠕变、疲劳及热疲劳试验;开发了大型单晶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SLAPSC和ABAQUS的umat;用双剪切试样和模拟叶片等系列试验对模型和有限元进行考核.并应用上述试验研究的结果,对某发动机单晶涡轮叶片进行了强度分析和寿命预测.

  • 标签: 镍基单晶合金 力学性能 本构模型 应用研究 单晶涡轮叶片
  • 简介:依据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原理,建立了两级局部进气冲击式压力级涡轮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涡轮进出口边界条件、转速和结构尺寸等参数,完成涡轮的一维设计,并输出叶型的几何数据和流动性能参数,再结合三维数值模拟进行验证。按照涡轮总体设计要求,完成了某小流量高压比涡轮的原始设计,根据三维数值模拟的结果,对原始设计的涡轮叶型进行了优化,涡轮效率提高了2%。在全周结构上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验证,优化后的两级局部进气冲击式压力级涡轮满足涡轮总体设计要求。

  • 标签: 局部进气 冲击式压力级 涡轮 优化
  • 简介:通过测量不同工况下双辐板涡轮盘壁面温度、盘腔内气流压力和温度分布,研究了盘心冷气流量、转速及盘缘加热量对盘内流动与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辐板涡轮盘试验件壁面温度随转速的上升而下降,随盘缘加热量的增加而上升;由于盘缘加热,整个壁面温度在径向上沿盘面逐渐上升;由于离心力作用,盘内气流压力随转速的上升而略有升高;转速越高换热效果越好,盘内气流温度越低。

  • 标签: 航空发动机 双辐板涡轮盘 IHPTET 换热特性 试验研究
  • 简介:确定发动机涡轮前温度的途径有传感测量和计算模型辨识两种。鉴于发动机安装空间、测量技术成熟度、测量成本等因素,采用了短期测温达1700℃的B型热电偶及高导前缘穿孔安装热电偶技术方案;模型辨识方法采用了高导流量连续、主燃烧室有效热值法迭代求解涡轮前温度。结果表明,整机状态下测试误差小于2%,并可进行定向修正;在部件试验获得较为准确的冷却空气系数、总压损失系数及温度场系数的基础上,涡轮前温度的辨识精度可达到1%以内。利用整机测试的方法进行模型辨识计算,对于涡轮前温度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涡扇发动机 涡轮前温度测量 B型热电偶 有效热值 模型辨识
  • 简介:采用放大的叶片模型,利用大尺寸低速线性叶栅风洞进行实验,测量了涡轮工作叶片表面不同位置处6排气膜孔的流量系数,研究了不同吹风比、密度比和雷诺数对流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二次流与主流的动量比来描述气膜孔流量系数的变化规律较为恰当。该参数可以综合吹风比和密度比的影响;(2)气膜孔流量系数随动量比的增大而增加,在小动量比下,影响尤为明显;(3)叶片表面不同位置处气膜孔的流量系数有较大的差别。表明气膜孔出口处的流动状态对流量系数有较大的影响。

  • 标签: 涡轮叶片 气膜冷却 动量比 实验 流量系数
  • 简介:为保证新研制的导向叶片在发动机上可靠工作,须先对其进行冷效试验,以验证气膜冷却的气动参数、几何参数对冷却效果及涡轮气动性能的影响。试验件结构设计中根据相似原则,采用单层干烧结构,并采用UG参数化建模和装配、间隙分析减小装配误差和干涉,提高了冷效试验效率。试验件内温度场、压力场较好,具有良好的耐温性、密封性;试验件设计中,配合更换试验件耐热材料,较常规水冷式试验件结构简单,且加工周期缩短一半,造价减少约60%。

  • 标签: 涡轮导向叶片 结构设计 间隙分析 数值模拟 冷效试验件 耐热材料
  • 简介:为验证某型真实带冠涡轮叶片叶冠干摩擦阻尼减振效果,本文建立了可实现正压力连续调节的非旋转状态涡轮叶片试验系统,对不同接触紧度、不同接触角度的真实带冠涡轮叶片的振动响应进行了测试。通过试验分析了叶冠接触面紧度、接触角度等重要参数对带冠叶片振动特性和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冠涡轮叶片出现了明显的非线性现象,同时存在一个最优的接触紧度使得该带冠涡轮叶片的减振效果最佳。接触角度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叶冠振动能量的消耗能力和带冠涡轮叶片共振频率的稳定性。

  • 标签: 非线性振动 干摩擦阻尼 接触紧度 接触角度
  • 简介:为研究三维时序效应对多级涡轮效率的影响,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三维CFD计算软件NUAA-Tur-bo,对GE公司高效节能发动机两级高压涡轮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其中,边界条件的设置采用了相位延迟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涡轮性能参数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先后验证了二维时序效应、三维时序效应对涡轮流场的影响,并利用非定常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证实应用三维时序效应,可改变第一级转子叶片尾迹在第二级转子叶片前缘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二级转子叶片不同叶高处吸力面尾缘的附面层流动,最终能够提高涡轮效率。

  • 标签: 高压涡轮 非定常计算 相位延迟法 弯曲叶片 三维时序效应
  • 简介:在航空发动机研制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涂层对保证和提高机件的可靠性、耐久性和寿命极为重要.介绍了某机涡轮叶冠工作面的磨蚀故障,阐述了激光熔敷的机理和特点,按使用技术条件做了熔敷工艺试验、结合力试验、耐磨性试验、氧化和腐蚀试验,并进行硬度测定和金相分析.通过熔敷涂层的试车考核证明其效果良好.

  • 标签: 航空发动机 涡轮锯齿冠 磨蚀 激光熔敷 涂层
  • 简介:某型氢氧发动机氢涡轮泵采用了超二阶临界转速工作的柔性转子,为了解决氢涡轮泵研制中发生的次同步振动问题,采用氢涡轮泵空转试验的研究方法,通过布置在涡轮泵机组不同位置的位移和加速度传感,获取转子的工作信息,对轴系预紧力、密封动环安装位置、轴系相关零件的配合间隙、金属阻尼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增加轴系预紧力对抑制异常频率的出现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密封动环的安装位置与轴承的距离越远,越容易激发出异常振动频率;适当增加轴套与轴的配合间隙可减小轴系的内摩擦,进而提高轴系稳定性裕度;金属橡胶阻尼的采用对抑制异常振动有明显效果。

  • 标签: 液氢液氧发动机 氢涡轮泵 转子稳定性
  • 简介:涡轮静子蜡模成型工艺的改变,导致静子叶片表面状态有很大不同。在分析具体快速成型工艺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均匀B样条曲线构造不同表面状态的叶片型线,并进行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叶片表面越光滑,涡轮性能越接近理想设计状态。吸力面表面状态对涡轮性能的影响更明显,随吸力面光滑程度的增加涡轮效率和流通面积分别增大12%和3%。

  • 标签: 涡轮静子 B样条曲线 表面状态 快速成型
  • 简介:介绍了适用于无气膜冷却涡轮叶片上包括前驻点在内的整个型面外换热系数的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中,驻点区采用考虑了来流紊硫度影响的相似解方法,其它区域引入“紊流度粘性”的概念来求解,实验表明,这种方法较成功地模拟了涡轮叶型型面边界层转捩和过渡区的换热情况。

  • 标签: 涡轮叶片 附面层 外换热系数 驻点 来流紊流度 转捩
  • 简介:介绍了一台三级轴流压气机在不同的出口增压容积下进行的失稳边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出口增压容积增大,使原来存在旋转失速边界的喘振特性,变为突发性喘振边界,该试验证实Greitzer的B系数作为压气机失稳边界的失速判据是适用的。该特性说明,涡喷发动机的低压压气机在喘振之前,存在旋转失速边界,有可能进行预先报警。

  • 标签: 轴流压气机 出口容积 失稳边界 突发性喘振边界 涡喷发动机
  • 简介:涡轮泵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动力核心部件。涡轮泵工作时叶轮等组件随转子系统高速运转,其松脱转速是影响涡轮泵转子系统动力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而确保涡轮或叶轮内径与转轴外径之间的工艺配合尺寸设计的合理性,就能够将松脱转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某涡轮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速运转时涡轮、叶轮过盈量大小对转子运行状态的影响规律。同时,给出了最小松脱转速下设计过盈量的大小,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试验验证。

  • 标签: 火箭发动机 涡轮 叶轮 松脱转速
  • 简介:利用某型燃气涡轮起动机进行空中辅助起动发动机试验,以期突破其仅用于地面起动发动机的限制,扩展起动机及发动机的起动包线。试验中通过对起动机供油规律的不同方式调整,获得了一定的起动机空中起动调整规律,并保证了该型起动机在5km及以下高度成功起动。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起动机设计、试验及发动机空中起动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 标签: 燃气涡轮起动机 起动加速控制器 空中辅助起动 供油规律
  • 简介:用粒子成像(PIV)的方法测量了一级涡轮盘腔内流体的速度场,介绍了试验装置、试验方法,并绘出了速度场的瞬时值和平均值,分析了不同冷却气体流量对速度场的影响。在冷却流量较小的情况下,腔内的速度场主要由粘性力决定,并有外流入侵现象发生;在冷却流量较大的情况下,腔内流场由冷气流动的惯性决定,由于存在涡的缘故,在某一半径处流动发生了分离。

  • 标签: 燃气轮机 涡轮转子 涡轮静子 速度测量 PIV
  • 简介:涡轮泵启动物理模型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编写仿真程序对启动过程进行分析。搭建了涡轮泵启动性能试验台,采用某型火箭发动机涡轮泵进行试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满足涡轮泵启动特性研究的要求,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方案适合进行涡轮泵启动性能试验研究,可用于研究涡轮泵启动过程中涡轮、泵、机械密封、轴承等重要零组件的性能。

  • 标签: 涡轮泵 启动 性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