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注重感悟、体验的直观式的认知态度为特征,这就孕育了中华民族情感丰富、细腻旷远的艺术心灵。人们习惯于用鲜活而情绪化的审美方式去观照自然万物,以求达到心灵与自然相互感应、浑然一体的境界,超越具象的物质形态和时空界限,从中体验到宇宙本原之美。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命题,就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对这种传统的审美观照方式和主体应该保持的特定审美心境的认识。

  • 标签: 超以象外 文艺美学 审美心境 《诗品》 审美观照 环中
  • 简介:一这部原名,是当年我和金开诚先生合作的旧著,1988年曾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现在十七八年过去,很多朋友说,这部书已经很难找了.因此,中华书局要重印,重印前,让我写一篇再版序言.在写这篇序言的时候,回想起当年查找版本、考索文献、写作叙录的种种辛苦,好像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 标签: 古诗文 序言 叙录 古典文献 再版 北京出版社
  • 简介:由李颖撰著的《日本歌舞伎艺术》一书,曾举行过中日两国戏剧家数十人参加的首发式及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赞赏这一新的日本古典戏剧研究成果和这一新的中日戏剧交流盛事。为此,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日本学研究会会长刘德有发表了热情的讲话。他首先赞扬歌...

  • 标签: 日本歌舞伎 古典戏剧 中国和日本 对外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 简介: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种独特的对小说进行评论鉴赏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叫做评点。这里所谓'评点','评'即指评论,指评者就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描写书写评语,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点'则指圈点,它是古人阅读欣赏时的一种习惯:凡遇有在他认为是妙笔神文、精湛独到之处,便在旁边加上圈点,以示这是应该细细体味的地方。两者虽然方式不同,

  • 标签: 阅读欣赏 艺术描写 评本 庚辰本 评点派 金圣叹
  • 简介:本文试图以苏州园林为例,剖析园林文学与园林旅游的关系,认为园林文学在对园林意境的点示、开拓、再现以及园林旅游的宣传、导游、开发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是急需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

  • 标签: 园林 文学 意境 旅游 开发
  • 简介:明清古典木雕家具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精华,其造型和做工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体现着明清家具设计美学的只会光芒,传递着明清两朝工艺思想追求的审美情趣。它是中国雕刻艺术形式的辉煌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瑰宝。

  • 标签: 民间工艺品 中国古典 家具 木雕 推介 精品
  • 简介:在不同文化类型的社会群体中,不仅在快乐的内容及其终极目标上,而且在快乐形式以及实现途径上,都有各自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在快乐问题上,既不讲纵欲,也不讲禁欲,而是要求根据各自条件去适度满足它,这就是适度快乐原则。儒家入世文化从社会群体的角度以等级名分去规定它;道家出世文化则从自然个体角度以生命性情作为获得快乐的依据。前者使人感性需求与满足有了规矩法度,就像给人欲的洪流筑起了堤坝;后者使人感性需求与满足有所解脱超越,就像给人欲的洪流缓解了水势。规范与解脱,阳刚与阴柔,儒道两家的出入世文化,共同以疏导的方式建构了适度快乐原则。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一种象征,治人如治水,堵不如疏,其主旨就是使不可抗拒的力量沿循一定渠道流动,并逐渐使其平缓。

  • 标签: 文化原则 自然天性 感性需求 快乐原则 家族 儒家入世
  • 简介:中国古典音乐批评较早寓有"生态美学"视角,它体现在古人品音论乐时有着持续而强烈的生态关怀,从"大生态"和谐的视角来思考和把握音乐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生生态及音乐自身的关系,较早奠定了"声和—心和—人和—政和—神和"这一"大生态"视野的"和美全美"观念。它为当下解决生态内部出现的种种失衡提供了整体思维方式与和谐全美理念。

  • 标签: 音乐批评 古典美学 生态和美观 当代意义
  • 简介:我国古典诗词(包括曲,下同)中,有一类人物形象非常普遍,那就是以一种特定社会职业作为表征的渔父,篇什多,咏者众。“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林逋在《小隐自题》中如是说。其实何止是图画,抒发隐逸思想的诗词中也是如此,“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①“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②,“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③,那么,渔人又为的什么呢?“古来贤哲,多隐于渔”④,这固然是一种答案,但从文学史上大量描写渔父的作品来考察,这一形象的意蕴远非一个“隐”字所能概括。可以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已超越了其本身的职业定位和功利价值,而上升为一种具有丰厚文化内涵。深刻哲学意义,足以传达主体丰富情感的文学意象了

  • 标签: 中国 古典诗词 渔父意象 文学研究
  • 简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艺术领域,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表现形态:明朗的清晰之美和神奇的含糊(朦胧)之美。苏轼的著名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形象地描述了这两种表现形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西湖景色,在晴天红日之下,“水光潋滟”明朗而清晰;在雾雨迷漫之中,“山色空濛”,神奇而含糊。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引起人们的妙思逸想,情感愉悦。但是,审美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作为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艺术美),那种奇幻神秘含糊之美,却更为人们所喜爱,黄山云海,钱江潮头,庐山烟霞……灵幻飘缈,朴朔迷离,常常钩人魂魄。明人浦祊在《游明圣湖(即西湖)日记》中写道:“二十三日,晨钟初歇,披衣启户,细雨溟蒙,湖光山色,不甚分明,模糊中别

  • 标签: 文艺美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色空 明圣湖 黄山云海 审美价值
  • 简介:元杂剧《赵氏孤儿》在18世纪的欧洲有两种影响最大的改本,分别是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墨飞的《中国孤儿》。两位改编者都对原剧的线性结构进行了彻底改造,使之符合以展现激变为核心的欧洲戏剧典范式结构的要求。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反映了中西古典戏剧迥然不同的结构观,《赵氏孤儿》的欧洲改编是戏剧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民族性变异和创造性叛逆的典型范例。

  • 标签: 《赵氏孤儿》 情节结构 激变 跨文化传播
  • 简介:本文从信息技术应用于古典文学研究着眼,分析了计算机在检索时代为人文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人文学科研究的发展。提出当前信息技术在人文学科的应用方面进入了“分析时代”,信息技术不再是被动应答的信息提供者,而是可以主动地“指导”人文学科的学者从事学术研究。但是,这并不计算机完全取代了人的工作,也不是使人的研究范围变小了,而是更加拓展了人在人文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空间。

  • 标签: 数据分析 古典文学研究 开放性空间 信息化工程 互动 中国
  • 简介: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准提高了,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把文化事业提到如此重要位置,说明党中央已经准确地预见了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即将到来。在这样一个人背景下,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贾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同志,

  • 标签: 省委副书记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贵州 古典 天然 经济发展
  • 简介:余险峰数十年来,走纯粹的帖学之路,不受时风侵扰,几乎是心无旁骛,目不斜窥。他的书法根基于米芾,并溯及二王,在继承传统中赋予己意,形成自家的腕下风神,成为当代帖派书法引人注目的一家。

  • 标签: 书法家 米芾 古典 帖学 用笔 继承传统
  • 简介:2017年2月1日中午,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陕西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霍松林先生在西安驾鹤西归,享年96岁。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事业,他在生前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一生做了三件事,但每一件都经先生苦心耕耘,每一

  • 标签: 不绝记 书香燃 古典文学霍松林
  • 简介:银川地处宁夏平原中部,属著名的河套灌区,开发历史悠久,现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独擅黄河之利,渠网纵横,“举锸为云,决渠为雨”,①沃野千里,水草丰美,被视为塞上天府。早在秦汉之季,京都的达官贵人们就在这里圈占土地,修建了许多“苑囿园池”。②南北朝时

  • 标签: 银川市 历史文化 园林艺术 明代 建筑艺术
  • 简介: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桐城文派'研究是一个意义重大然而又复杂难缠的大课题。说其意义重大,是因为'桐城文派'中有许多清代第一流的散文家,他们的散文创作及论文主张,继承了从先秦到元、明历代文章的精萃,表现出崇尚雅洁、文从字顺的基本特色,这为清末民初出现的语体及文体革新作了铺垫。时至今日,语言及文章教学中的不少基本原则,也暗合于'桐城文派'的主张。这并不是说桐城派文人有着如何了不起的先见之明,而是由于他们实事求

  • 标签: 吴孟复 湘乡派 阳湖派 束身修行 庙堂文学 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