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虽然口述历史在历史研究领域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概念,但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这些口述材料的整理与记录尚未上升到史料的高度。对历史的口头叙述一方面未能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相关工艺今后发展方向的启示功能也很有限。本文通过回溯江苏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发展的脉络,希望探究在此过程中口述史创作的特点和尚需注意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口述历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质量和地位提供了可能。

  • 标签: 口述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 简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陕北民歌进行保护与传承是一件紧迫而有意义的工作。通过解读《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的动机、意义和范畴,可以对作为国家非遗项目的陕北民歌,在民间的生存状况、官方对陕北民歌的保护政策和举措,以及所达到的实际成果,民间社团、有责任的个体等,在保护过程中出现的误区以及如何实施有效保护等方面进行比较后,寻找出较为合理的思路与办法,以利于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良性循环。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民歌 活态音乐遗产 保护性破坏 合理保护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脱胎于农耕文明时代,是区域化经济的产物,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发展的浪潮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成为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话题。文化创意的出现为化解这一僵局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文化创意 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它是一种无形的,以人为载体的“活态”文化样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传承人世代相传。可以说,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传承者、创造者,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就是保护传承人。

  • 标签: 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 简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准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为前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学界一直多讨论,本文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种表现形式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共性及特征。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态 传承 变异
  • 简介:201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主要侧重于:学者们的回顾与反思、整理与归纳;新理念、新方法与非遗保护传承相结合;对非遗四种现有保护手段的研究;具体民族、区域、地方、技艺的保护研究。对201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进行综述,能让我们了解最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学者们的研究动向,知道研究的真空点和侧重点,有针对性地投入2015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术研究 综述
  • 简介:一、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概念及范畴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时期内,所进行的一切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改变或影响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积累。1而景观的概念及研究一直都在经历着发展与加深,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的瑰丽景色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 标签: 文化景观 视觉美学 希伯来文 发展策略研究 梭罗 精神活动
  • 简介:通过对控制论概念的分析,了解控制论的基本观点。介绍非物质主义的产生及非物质主义设计存在的价值,分析它与传统的产品消费模式的区别。用控制论的观点对非物质主义进行剖析,并结合当下的经济社会状况,通过对具体事例的阐述,设想其在体验经济时代该如何运用,才能使企业或者说经营者更好发展。

  • 标签: 控制论 非物质主义 消费 体验
  • 简介:现代化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危机。作为在几千年旧社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非遗面临着被新文化方式取代的风险,仅仅依赖其文化系统自身的力量很难为继,需要从外部环境中找到新的补救措施。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 动画 文化变迁 社会转型 文化方式
  • 简介:摘要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渐升温,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思考又有了新的碰撞。昆剧发展中继承和革新的成功契合使昆剧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发展生机。从“肯定文化特性”、“促进创造性”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继承大

  • 标签: 昆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特性创造性
  • 简介:1966年,上海市宝山县顾村乡发现的朱守城墓出土了一套文房用具。本文利用新发现的跟朱守城身份相关的文字记载,以朱守城墓出土的文房用具为个案,探讨物质与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将朱守城置于晚明江南地区社会变迁的脉络之下,探讨其行为实践的意义。朱守城作为一名富农,在墓葬中陪葬文房用具,虽是模仿士人的行为,但经对其出土物的物质性分析,显示其出土物富有晚明特色,在在凸显了经济价值,是奢侈消费的表征,且出土物的象征意义胜于实用意义,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士人的行为实践。

  • 标签: 朱守城 文房用具 奢侈消费 象征意义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规定的一项基本的非遗保护措施,对其的研究属于非遗保护研究中具有共性的横向问题,有着很强的应用性。该问题包括且不限于非遗清单编制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中国非遗名录的特征和主要问题、其他国家非遗清单编制的有益经验、对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制度的反思、对未来非遗清单编制研究的展望和非遗清单编制中的权力、权利与权益的关系等。非遗清单编制中社区的地位,其参与的形式及其与政府和学界等其他参与方之间的关系是这一问题的关键要素。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单编制 文化权利 社区参与 代表作名录
  • 简介:为进一步抢救、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福建省日前正式启动第一批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据了解,此次申报项目应具备的条件包括,符合《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和文化部的有关规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杰出的历史及文化价值、已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并采取了相应的具体措施等。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 名录 民族民间文化 申报工作 申报项目
  • 简介:  自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和群众对这项伟大工程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昆曲、古琴、维吾尔木卡姆、乌日汀多--蒙古传统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继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推荐名单的公布;以及国务院又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伟大工程 各级政府
  • 简介:置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境中,作为概念和事象的少数民族神话经历着来自不同层面和方向的认同、调整或否定。民俗学的少数民族神话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话语既有交集的美好,亦有错遇的无奈,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双方在描述、解释和理解少数民族神话世界上的默契与分歧。落脚到实践世界,概念表述被转化交接到文化或知识图式如何被构建的问题之上,来自各种力量的不同实践交缠为错综复杂的网络,任何一项都不具有纯粹的独立性,都是与别的实践相联系的一部分。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神话 情境
  • 简介:花鼓艺术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是管窥徐州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徐州花鼓的研究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从徐州花鼓的社会价值研究入手,梳理了徐州花鼓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保护与传播徐州花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希望为其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州花鼓 社会价值 保护传播
  • 简介: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已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文化、西方文化、汉族文化犹如强劲之风,正席卷这些地区.相对而言,这些地区长期传承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正在逐步萎缩、凋敝中.假如我们不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任其发展,终有一天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将会出现泯灭的可能,即使在去年11月已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维吾尔木卡姆也不例外.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传承 成功 少数民族地区
  • 简介:歌剧《壮锦》堪称是一部壮民族“歌剧史诗”,演出后引起很大反响。歌剧《壮锦》取材于民间传说而又突破民间传说,综合灵活运用了许多诸如民间传说、民间音乐、民族风俗等原生态文化元素,使广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舞台上,“活”在生活中。

  • 标签: 歌剧 《壮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 民间音乐 民族风俗
  • 简介:本文通过对南音传承人黄淑英实地采访、调查和研究,探讨南音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传播功能及其传授方式,为南音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音传承人 保护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创造的非物质文化正在濒临消亡,因此地方高校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课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应当自觉地肩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重大使命。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