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艾略特于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大砖瓦商家庭。他祖籍英国,曾祖是英国萨默塞特郡东科克地方的鞋匠,1670年移居美国波士顿。祖父毕业于哈佛大更多还原

  • 标签: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荒原》 书评 美国 诗歌
  • 简介:艾略特不仅深入研习过英国十六、十七世纪诗歌和戏剧文学,而且其诗学主张和文学创作也深受影响。十六、十七世纪是欧洲巴罗克文化时期,学界讨论艾略特接受的文学传统时,较多关注到了维吉尔、但丁、惠特曼、以及现代象征主义文学对艾略特的影响,忽略了艾略特与英国巴罗克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艾略特不仅熟悉英国巴罗克文学,而且其诗歌主题和形式取向显示出巴罗克文学遗风。清理艾略特与巴罗克文学传统之间的可能性关系,能在微观层面较好地揭示艾略特诗学主张和诗歌实践的丰富源泉。

  • 标签: 艾略特 英国巴罗克 文学传统
  • 简介: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艾略特身上集中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矛盾:一方面艾略特作为现代主义大师对传统进行解构,另一方面他却又殚精竭虑地维系着传统的教诲。如何理解艾略特身上的这个似乎不可调节的矛盾呢?诗人的这种传统观对其诗学理论有何具体影响呢?康德的反思判断力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些许视角。

  • 标签: 艾略特 传统 康德 反思判断力
  • 简介:在对于同一主体的处理风格和手法方面,T.S.艾略特的早期和后期作品存在关联,同时也有显著不同。在早期作品《一位夫人的画像》中,艾略特以表现社会现实为目的,将关注点投射在两个独立个体在失败感情中的挣扎上;在后期作品《空心人》中,艾略特继续阐释了死亡这一主题,但其叙述者几乎不带主观色彩,重心也明显向结构偏移。从前者到后者,诗中的韵律变化成为了低吟的符咒,而社会关系几乎未曾再提及;现实的意象变得抽象,而对死亡的恐惧贯穿始终。

  • 标签: T.S.艾略特 风格变化 结构 音乐 沟通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