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盐酸表柔星注射液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血管刺激性试验、膀胱黏膜刺激性试验、体外溶血性试验、主动全身过敏试验(ASA),评价盐酸表柔星注射液的安全性。结果盐酸表柔星注射液无明显血管和膀胱黏膜刺激性,无过敏反应,有溶血反应。结论盐酸表柔星注射液临床使用时可能会出现溶血现象,建议稀释后使用。

  • 标签: 表柔比星 血管刺激性 膀胱黏膜刺激性 溶血性 主动全身过敏
  • 简介: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氨基林注射液中巴比妥、安替比林和氨基林的含量。用Shim-packCLC-ODS柱。以乙腈-磷酸盐缓冲液(pH7.8)(30:70)为流动相,甲氧苄啶为内标,检测波长240nm。本法回收率高,三种成分及内标分离好,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该复方制剂的中间体和成品的常规质量控制。

  • 标签: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 HPLC法 含量测定 巴比妥 安替比林 氨基比林
  • 简介:秋季发烧是院校门诊就医最常见的症状,肌注氨基林退热,可以快速退热及缓解发热时的头痛症状。由于个体差异,一些人使用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本文重点探讨复方氨基林肌注后产生的过敏及护理体会。

  • 标签: 发烧 氨基比林 过敏 体会
  • 简介:我们在临床臂丛和硬膜外阻滞研究中发现,地塞米松可显著延长布卡因作用时效.在此基础上将地塞米松应用于脊麻,观察对布卡因作用效果的影响.

  • 标签: 布比卡因 地塞米松 脊麻 作用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西灵联合托泰对偏头痛发作的防治作用。方法:46例偏头痛患者同时服用西灵、托泰,疗程一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头痛发作的程度、头痛发作的频率及头痛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评分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灵联合托泰对偏头痛发作的程度、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 标签: 偏头痛 西比灵 托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替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替夫定600mg口服,每天1次,同时口服中药煎剂。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12、24周时观察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治疗12周、24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和HBeAg阴转率高于治疗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且治疗24周后患者改善情况优于治疗1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替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加速HBVDNA阴转,降低ALT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替比夫定 中药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剖宫产采用不同剂量左布卡因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剖宫产产妇,将其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三组患者蛛网膜下腔1.5mL、2.0mL与2.5mL0.5%的布卡因,对其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乙组、丙组麻醉优良率均高于甲组,P<0.05;丙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甲、乙两组,P<0.05。结论剖宫产采用2.0mL布卡因的应用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剖宫产 不同剂量 左布比卡因 临床价值
  • 简介:Q:前几天,听到一种说法:得不得糖尿病,与人的身材有关。通常情况下,腰部比较细、臀部比较大的被称为“梨型”身材。腹部比较大、腿较细的被称为”苹果型”身材。电视上说,“苹果型”身材的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梨型”身材的人得糖尿病的机会要低得多。请问,这有科学依据吗?

  • 标签: 糖尿病 身材 果型 高发人群
  • 简介:阿培南是新型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但说明书中并未明确老年患者如何用药。本文主要综述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代谢特点、阿培南在老年患者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征以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为老年患者合理应用阿培南提供依据。阿培南在老年患者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如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尿中原形累积排泄率及半衰期与年轻患者无明显差异,仅总清除率和肾脏清除率呈年龄相关性下降。因此,阿培南应用于中、重度感染老年患者,在肾功能随年龄正常下降时无需调整给药剂量,而当肾功能严重衰竭(肌酐清除率〈21.1mL/min)时应酌情减量。

  • 标签: 比阿培南 老年人 代谢动力学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分析氟洛芬酯相关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方法:利用“医疗机构ADE自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监测我院2017年使用氟洛芬酯的住院患者相关肝损害发生情况,自动筛选纳入病例,人工评价其关联性、ADR发生率、风险因素,总结发生特征。结果:氟洛芬酯致肝损害发生率为3.00%,损伤程度以轻度为主,损伤类型主要表现为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相关风险因素为性别及用药时长(P<0.05),男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女性(OR=0.652,95%CI:0.465–0.915),用药时长与其正相关(≤1d:OR=0.353,95%CI:0.233–0.559;2~7d:OR=0.362,95%CI:0.235–0.556;>7d:OR=1),ADR平均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的(5.40±4.06)d。结论:氟洛芬酯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较为常见,多为轻度,临床用药中对于女性患者、用药时间较长的患者应更加关注其肝功能变化。利用专项软件实施ADR监测准确高效,以低成本付出实现高质量研究,可辅助药师开展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降低用药风险。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肝损害 自动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 回顾性研究
  • 简介:表浅膀胱癌占全部膀胱癌的75%~90%,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TURBT)加膀胱灌注为治疗表浅膀胱癌的首选方法。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我院对TURBT术后20例表浅膀胱癌患者采用吡柔星即刻膀胱内灌注,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表浅膀胱癌 膀胱灌注 吡柔比星 疗效观察 即刻 术后
  • 简介:目的观察东菱芙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疗效。方法选择32例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病人.在应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基础上,用东菱芙一般每周给药3次,隔日1次,首次10u,以后5U溶于100ml~250ml生理盐水内稀释,静脉点滴1小时以上。3~5次为一疗程,根据病情轻重可重复2~3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期间停用使用其他扩血管药物。治疗前后行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MiniMedInc)对本组受试者进行连续的血糖监测。结果1.治疗后股动脉、颈动脉、足背动脉管径和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每日用药一次24h血糖水平曲线较不用药者血糖水平曲线明显低平(P〈0.001)。结论东菱芙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东菱迪芙 糖尿病 周围血管病变
  • 简介:病例1:1例78岁女性患者,因脑梗死、心房颤动口服达加群酯抗凝治疗,初始剂量110mg,bid,治疗前凝血四项均正常。服药5d后及其后多次复查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最长147s(正常上限21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轻度延长或正常高限,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正常,患者出现皮下出血。停药3d后测TT、APTT正常,恢复服药后TT、APTT再度延长。达加群酯减至55mg,qd,TT延长缩短至62.2s,APTT正常。病例2:1例71岁男性患者,因阵发性房颤口服达加群酯150mg,bid抗凝治疗。1个月后查PT13.3s略延长,APTT延长47.3s,TT〉60s明显延长,INR、FIB正常。停用达加群酯5d后查PT、APTT、TT均正常。该2例患者均于口服达加群酯后出现TT、APTT延长,且停药后均恢复正常,病例1提示TT、APTT延长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提示TT、APTT或许可以作为监测达加群药物作用的指标,其结论仍需大规模的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凝血酶时间 老年患者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左布卡因腰-硬联合麻醉(CSEA)应用于高龄患者股骨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0例高龄患者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股骨手术。麻醉药物为0.75%左布卡因9mg(0.75%左布卡因1.2ml加脑脊液0.3ml稀释)。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麻醉后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麻醉效果满意,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变化(P﹥0.05),起效时间(10±7)min,术中无恶心呕吐,术后无头痛及神经损伤等麻醉并发症。结论左布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呼吸循环系统干扰小、效果确切,可安全应用于高龄患者股骨手术。

  • 标签: 左布比卡因 麻醉 脊椎 麻醉 硬膜外 股骨手术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为真菌性皮肤病患者应用盐酸特萘芬片治疗安全性的影响评价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某医院皮肤科收治的60例真菌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成研究组30例和参照组30例。为参照组患者采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为研究组患者采用盐酸特萘芬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相比于参照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盐酸特比萘芬片 真菌性 皮肤病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吡柔星联合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0月医院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70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给予改良根治术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吡柔星联合改良根治术治疗,对治疗患者进行一年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发生率和毒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肿瘤发生率为5.71%,对照组肿瘤发生率为11.43%,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脱发、恶心呕吐率高于对照组,发热、腹痛腹泻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柔星联合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显著、肿瘤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吡柔比星 改良根治术 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