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组织工程化骨是用于颌骨缺损修复治疗的一种新途径,当前其研究焦点是寻求能够作为细胞移植及引导新骨生长的支架,以充当细胞外基质的替代物。这些支架通常由多孔、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制备,并且可以负载不同的生长因子、药物或干细胞。本文就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动向做一综述。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支架 颌骨缺损
  • 简介:Periostin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在骨膜和牙周膜中特异性表达,近年来的一系列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Periostin可以促进纤维分化和成熟,在维护牙周组织的完整,牙齿的发育和萌出过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Periostin在牙周膜组织中表达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骨母特异性细胞因子-2 牙周膜 机械应力
  • 简介:目的:测量并分析比较无牙颌患者戴全口义齿后,咀嚼不同食物时的咀嚼力各参数值.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微机化多功能(牙合)力仪,测量戴全口义齿的患者在咀嚼等量花生米及饼干时的咀嚼力总值、均值与咀嚼频率、两种食物的破碎力及吞咽力.结果:全口义齿患者破碎花生米需用47.25N(4.82Kg)力,而破碎饼干则需29.12N(2.97Kg)力;嚼细后的花生米、饼干所需吞咽力分别为51.91N(5.19Kg)、49.88N(5.09Kg),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无论是整个咀嚼周期内还是咀嚼开始后10秒内,全口义齿患者咀嚼花生米用力均大于等量饼干所需力,经统计学分析,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单位时间内咀嚼花生米次数(咀嚼频率)亦大于饼干,两者间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全口义齿患者咀嚼力大小与食物本身硬度有关,而嚼细后被吞咽的力则几乎不受食物性质的影响;全口义齿患者辨别食物结构的特点,与天然牙列者相似.

  • 标签: 咀嚼 全口义齿 患者 吞咽 食物 花生米
  • 简介:近十多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对致龋菌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从而对龋病发病机制给予了深层次诠释,同时开拓了对龋病防治的新视野。从龋病是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观点出发,本文着重介绍关于龋病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菌因素方面的研究,附带介绍饮食因素和宿主因素方面的研究概况。

  • 标签: 龋病病因 细菌 饮食 宿主
  • 简介:目的研究审美指导对前牙美学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北京顺义中医医院口腔科及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口腔门诊拟进行上前牙烤瓷修复的患者15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9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前进行系统的美学指导,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调查患者初次试戴烤瓷冠时对义齿颜色、形态、与面部协调程度的主观评分,比较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成功率为97.5%,对照组为88.6%。在义齿的颜色、形态、与面部协调程度上,试验组患者主观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对患者的审美指导能够提高前牙美学修复效果。

  • 标签: 审美 美学修复 前牙 固定义齿
  • 简介:目的:研究夜磨牙(sleepbruxism,SB)患者与正常人睡眠状况的不同,磨牙症状在不同睡眠阶段的分布,以及磨牙症状与患者睡眠姿势的关系。方法:对实验组6名夜磨牙患者,对照组8名正常人,都进行一整夜的多导睡眠监测。结果:1.与对照组比,夜磨牙患者快速动眼睡眠期(Rapideyemovement,REM)时间较长,其睡眠百分比较高,通过t检验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2.SB患者磨牙症状散在的发生于各个睡眠阶段。3.患者中有2名右侧尖牙磨损较重者,睡眠时以左侧卧位为主;3名左侧尖牙磨损较重的,睡眠时以右侧卧位为主,1名前后牙磨损均较重者,以仰卧睡眠姿势为主;对照组4名以双侧卧位睡眠为主,2名以单侧卧位睡眠为主,2名仰卧位睡眠为主,未发现左右侧、前后牙齿磨损的不均衡。结论:1.SB患者组的快速动眼睡眠期睡眠时间明硅长于对照组,2.磨牙症状散在的发生于各个睡眠阶段,3.磨牙与睡眠姿势有一定关系。

  • 标签: 夜磨牙 多导睡眠监测 快速动眼睡眠期 非快速动眼睡眠期
  • 简介:根尖周炎是口腔科医师常遇到的病种,缘于牙体硬组织受龋蚀,磨损或外伤后牙髓组织坏死,细菌侵入牙髓腔并定植在根管中,使之成为混合菌丛的栖息环境,尤其适宜于厌氧菌的生存,在感染的后期阶段,细菌组成生物膜黏附于根管壁上,成为感染根管;由于缺少微循环的供给,隐蔽于其中的细菌可以逃避于宿主的防御能力之外。

  • 标签: 感染根管 菌丛 细菌侵入 口腔科医师 牙体硬组织 根尖周炎
  • 简介:本文介绍了JMJD2基因家族的成员组成,简述了其在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指出JMJD2D基因通过调控组蛋白甲基化及去甲基化过程参与多种基因重组过程。对JMJD2D基因在干细胞分子机制水平的研究将促进其在于细胞组织生物工程学中的发展和应用,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 标签: JMJD2D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
  • 简介:面颊部由于其显露的部位以及相对有限的组织量,给重建修复带来了挑战。同时,作为面部最大的美学亚单位,颊部毗邻鼻、眼、唇、口等多个颜面部重要器官,在保证高质量缺损修复的同时,应确保周围器官的形态、功能不受影响。修复重建外科医师需要根据缺损的大小、层次、位置选择最优的修复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功能和美学效果。本文针对颊部皮肤缺损的不同修复方式做一综述。

  • 标签: 颊部重建 软组织缺损 皮瓣修复
  • 简介:箭牌公司携手IADR推出“2010~2011年度SalivaryResearchAward”,旨在奖励口腔学生及口腔专业人员在唾液方面的杰出科研成果。获奖者将有机会获得1500~2000美金的奖金,参与2011年3月16—1913在美国举行的第89届IADR大会。有兴趣者,

  • 标签: 唾液 征文 IADR 口腔专业 获奖者
  • 简介:目的:研究经烤瓷烧结程序处理后的Ni-Cr-Ti合金在人工唾液中的腐蚀性能.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法(ICP-AES)检测Ni-Cr-Ti合金和Ni-Cr合金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15、90d的离子析出量.结果:Ni-Cr-Ti合金在各时间段在人工唾液中析出的金属离子总量较Ni-Cr合金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Ni-Cr-Ti合金和Ni-Cr合金析出的金属离子总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具有时间相关性.结论:Ni-Cr-Ti合金耐腐蚀性较Ni-Cr合金强,在人工唾液中析出的金属离子较Ni-Cr合金少.但Ni-Cr-Ti合金在人工唾液中仍有相当数量的Ni、Be离子析出,建议临床上应用于前牙时,应选择肩台瓷技术修复.

  • 标签: 腐蚀 含钛镍铬合金 金属离子
  • 简介:牙齿磨损是口腔多发病。评价牙齿磨损程度的标准常采用Smith和Knight牙齿磨损指数(toothwearindex,TWI)。其病因复杂且并发症危害严重。为此,以下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牙齿磨损的病因及致病因素做一综述。

  • 标签: 牙齿磨损 牙齿酸蚀 牙齿磨耗 错牙合畸形
  • 简介:早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已发现,在应力作用下生物骨表面的电荷会发生重排,产生电信号,具有压电效应骨的这种压电特性提示,如果将电活性成分加入移植材料,可能会有助于提高骨的形成速度和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工业用压电材料已被作为骨替代材料引入医疗领域,模仿生成骨表面电荷从而促进骨愈合.本文就骨压电效应以及压电材料促进成骨机制等方面做简要说明,并对骨组织植入用压电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前景做一综述.

  • 标签: 压电效应 压电材料 压电陶瓷 压电高聚物 骨形成
  • 简介:根管闭锁(pulpcanalobliteration,PCO)是牙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于青少年,多见于年轻恒牙。PCO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外伤后受损的牙髓出现血管再生和(或)神经再生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外伤本身或者复位固定外伤牙后牙髓血液流量的改变导致。对于牙外伤后出现PCO的患牙,一些学者认为根管治疗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根尖周炎症,而且有利于患牙的美容修复。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可对患牙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只有伴有PCO的外伤牙出现牙髓坏死或者发展为根尖周炎时才考虑根管治疗,而且根管治疗对PCO的患牙是一项挑战,在技术上是复杂的。总之,为了及时检测到PCO的发生,对外伤牙定期随访和密切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牙外伤 根管闭锁 根管治疗
  • 简介:陶瓷修复自1774年应用于牙科以来,陶瓷材料由于其具有较好的美观性,生物相容性而在牙科修复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使陶瓷修复体获得与天然牙协调的色彩效果,仍然是牙科修复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就可能影响陶瓷修复体最终色彩匹配性的因素作一综述.

  • 标签: 色差 金属烤瓷 全瓷 色彩学 陶瓷修复体
  • 简介:人工合成骨支架材料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成功应用于临床,由无机生物材料发展到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由单一的支架材料发展成复合材料、表面修饰材料。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人工合成骨支架材料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支架材料 人工合成支架材料 纳米材料
  • 简介:全瓷修复因其优良的美观效果及生物相容性等诸多优点,成为口腔修复的发展趋势之一。各类全瓷修复体通过黏结性树脂黏结于牙体表面,合理有效的瓷表面处理技术是影响瓷与树脂黏结的首要因素。本文就牙科陶瓷几种表面处理方法的研究及其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标签: 牙科陶瓷 表面处理 黏结强度 树脂黏结剂
  • 简介:目的应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技术分析正畸牙移动早期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8例正畸患者,432颗上切牙,治疗前及治疗5~9个月,平均(6.9±1.24)个月后分别拍摄上颌4个切牙CBCT。记录患者性别、初诊年龄、拔牙与否、安氏分类及追踪时间长短。对牙根吸收程度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将发生根吸收超过1mm定义为具有临床意义的根吸收。结果上切牙的平均根吸收量为(0.45±0.49)mm,13.8%的上切牙及27.8%的患者发生了有临床意义的根吸收,2%的上切牙及6.5%的患者发生了严重根吸收,其中最大根吸收量为4.58mm。以牙根吸收量为因变量,患者性别、初诊年龄等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未显示与牙根吸收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正畸治疗早期有临床意义的上切牙根吸收较为常见,但大多数较轻微。早期根吸收可能主要与患者的个体易感性有关。

  • 标签: CBCT 正畸牙移动 牙根吸收
  • 简介:目的确定磁体用于义齿固位时失败的机理。材料与方法磁体样本取自临床戴用4-18个月后失败的义齿,切片后用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镜观察样本以评价其失败的方式。结果本研究的磁性固位系统包括一块钕铁硼磁体,夹衷于一块不锈钢衔铁中,覆以钛帽,用环氧树脂密封套中。导致磁体腐蚀的原因是潮气沿树脂密封层的扩散和包裹材料的破坏。这两种情况下,腐蚀导致磁性吸引力降低,发生了义齿固位力的丧失。结论本研究磁性附着体失败的原因有二:(1)树脂封闭层的破坏;(2)包裹材料的破坏。二者都要解决以延长这些磁体的寿命。

  • 标签: 义齿固定 失败原因 牙科磁性附着体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牙周炎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本实验于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在福建省高校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比较医学科完成。4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10只。分别进行如下处理:A组,正常饲养;B组,单纯牙周结扎;C组,单纯高脂饮食;D组,牙周结扎+高脂饮食。3个月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同时,取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做组织学观察分析。结果(1)牙周结扎大鼠磨牙牙槽骨出现不同程度的骨吸收。(2)各组大鼠血清TG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饮食大鼠血清CHO、HDL-C和LDL-C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饮食大鼠,且D组大鼠血清CHO浓度高于C组(均P〈0.05);C、13组HDL-C和LDL-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高脂喂养和磨牙牙周结扎可建立高脂血症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牙周炎可致高脂饮食大鼠血清CHO浓度升高。

  • 标签: 牙周炎 高脂血症 胆固醇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