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树脂类根管封闭剂与氧化锌类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性能。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原理和规范,检索PubMed、CNKI数据库,查找研究树脂类根管封闭剂与氧化锌类根管封闭剂根尖封闭性能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提取资料,Cochrane系质量评价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5篇(622例),分析结果显示:树脂类根管封闭剂染料渗入长度小于氧化锌类根管封闭剂[WMD=-0.38,95%CI(-0.41,-0.35),P〈0.00001]。结论:树脂类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性能优于氧化锌类根管封闭剂。

  • 标签: 树脂类根管封闭剂 氧化锌类根管封闭剂 根尖封闭性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评估赝复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主客观评价间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因一侧上颌骨缺损就诊制作支架中空式永久性赝复体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咀嚼功能调查问卷进行主观评价。采用吸光光度法测定赝复体戴入前后的咀嚼效率;T-scanⅡ咬合力分析仪测定患者咬合加载时间(MLT)及咬合力分布状况,完成客观评价。对主客观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主观评价表明上颌骨缺损患者对戴用赝复体后咀嚼功能的恢复表示满意;赝复体戴入后咀嚼效率吸光光度平均值由0.340abs提高到0.492abs(P〈0.01),咬合力中心向缺损侧平均移3.9mm,缺损区可承受一定咬合力,改善了患者的咬合力分布(P〈0.01)。患者咀嚼功能问卷调查得分、咀嚼效率的高低及咬合力分布测试结果相互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患者戴用赝复体后的主观评价与客观测试结果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 标签: 赝复体 主观评价 客观评价 相关性
  • 简介:目的:已有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的患者对牙周炎的易感性更高.但独立研究的结果仍存在争议。本篇Meta分析的目的是综合评价RA和牙周炎的关联性。材料和方法:在PubMed和EMBASE进行系统性文献检索。用标准表格提取数据.并计算每项研究的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采用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适宜的合并数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八项病例一对照研究。各研究纳入范围从104例到151.569例。RA患者的牙周炎患病率为15.5%~100%.而对照组牙周炎患病率为10%~82.1%。在第一组(对照组)和第二组中.异质性分别为38%和1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牙周炎总合并ORs估计值分别为4.68(95%CI:3.11—7.05)和1.28(95%CI:1.24-1.33)。结论:本篇Meta分析表明RA和患牙周炎的总体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 标签: META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 牙周炎 系统 RA患者 PUBMED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癌及口咽癌术后伴舌缺损患者吞咽功能与舌动度及舌压的相关性,筛选吞咽功能最佳预测指标。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门诊复诊的口腔癌及口咽癌术后伴舌缺损患者36例,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级,应用舌运动范围法对其舌动度进行测量评分,同时利用爱荷华口腔行为仪测量其舌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计算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与舌动度评分及舌压之间的秩相关系数(rs)及相应的P值。结果舌动度评分及舌压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的rs分别为-0.575和-0.613(均P〈0.05);其中舌压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的rs值较舌动度评分的rs大。结论舌压与舌动度均可影响口腔癌及口咽癌术后伴舌缺损患者的吞咽功能,其中舌压是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的最佳预测指标。

  • 标签: 口腔癌 口咽癌 吞咽功能 舌压 舌动度
  • 简介:目的通过三维测量CT的方法来研究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髁突的形态及位置特征。方法对6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采集DICOM数据,利用Mimics17.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标志点及测量相关参考平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偏斜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偏斜组偏斜侧髁突冠状面-CP、髁突水平面-CP、髁突矢状面-FH大于非偏斜侧,髁突水平面-FH、髁突矢状面-MSP、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外斜面长度小于非偏斜侧。结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的髁突形态与位置存在不对称。偏斜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后、内旋转,偏斜对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前、外旋转。偏斜侧髁突高度、内外径和外斜面长度小于偏斜对侧。

  • 标签: 骨性Ⅲ类 下颌偏斜 髁突 CT
  •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患者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行垫式可摘义齿咬合重建的疗效。方法:选取30例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老年患者,行垫式可摘义齿咬合重建,对修复前、过渡义齿修复1个月后、永久性义齿修复3个月后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咬合平衡性、关节前、上、后间隙进行比较并统计分析。结果:过渡义齿修复1个月后、永久义齿修复3个月后的咀嚼效率均明显优于修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过渡义齿与永久义齿两者间咀嚼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永久义齿修复3个月后的总咬合力、咬合平衡性均优于修复前及过渡义齿修复1个月后,三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永久性义齿修复3个月后,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与修复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与过渡义齿修复1个月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行垫式可摘义齿咬合重建,患者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咬合平衡性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均能得到改善,咬合重建对于重度磨耗伴有牙列缺损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修复手段。

  • 标签: 重度磨耗 牙列缺损 咬合重建 [牙合]垫
  • 简介:目的:评估牙髓血运重建术与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年轻恒牙根尖周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6颗诊断为根尖周炎的年轻恒牙,采用牙髓血运重建术和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的各13颗牙。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效果、患牙牙根长度、根尖孔大小和牙根面积(RRA)。结果:术后3个月,牙髓血运重建组根尖孔大小的改变和RRA的增长明显快于根尖诱导成形组(P<0.05),而牙根长度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牙髓血运重建组RRA的增长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而根尖孔和牙根长度的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根尖诱导成形术相比,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根尖周炎的年轻恒牙效果更佳。

  • 标签: 牙髓血运重建术 根尖诱导成形术 年轻恒牙 根尖周炎
  • 简介:目的:比较3种不同程度萎缩性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及其效果。方法:构建不同程度的萎缩性无牙颌下颌骨体部骨折治疗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相同应力条件下骨折段位移的改变以及钛板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下颌骨Ⅲ度萎缩,采用1块2.0mm4孔钛板在下颌骨上缘进行固定,其骨折处移位较其余6种工况明显增大;相同萎缩程度的下颌骨,采用重建板固定比采用其他内固定方式骨折断端位移明显减少。Ⅲ度萎缩的下颌骨采用小型钛板固定,钛板所受应力分别接近及超过钛板的屈服极限。结论:对于Ⅰ度萎缩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外侧双板固定以及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固定稳定性,对于Ⅱ及Ⅲ度萎缩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固位稳定性。

  • 标签: 老年人 下颌骨骨折 生物力学分析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研究目的:研究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疗(periodontallyacceleratedosteogenicorthodontics,PAOO)技术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完整的牙周检查和CBCT检查。结果: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为608个月.平均牙周探诊深度为2.7mm,未出现牙龈退缩.上颔颊侧骨板厚度为0.48~2.14mm,下颔颊侧骨板厚度为0.2~1.82mm,但有高达40%的前牙出现了骨开窗和骨开裂。结论:尽管临床疗效令人满意,但由于联合治疗完成后出现骨开窗和骨开裂,因此临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 标签: 正畸治疗 牙周检查 临床疗效 骨形态 影像学方法 牙槽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种植体根尖部与上颌窦底皮质骨的关系对上颌后牙区种植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ssisteddesign,CAD)软件建立标准种植体及上颌后牙区三维有限元模型(M1~M6),皮质骨厚度均为1mm,依据牙槽骨高度不同(10~14mm),种植体根尖部与上颌窦底皮质骨的关系如下。M1:种植体根尖部穿通上颌窦底皮质骨(窦底皮质骨的上表面与种植体根尖部位于同一平面);M2:种植体根尖部进入窦底皮质骨厚度的一半;M3:种植体根尖部恰好接触窦底皮质骨的下表面;M4~M6:种植体根尖部分别距离窦底皮质骨的下表面1、2、3mm。采用129N斜向加载,分别置于即刻负载与常规负载条件下,计算其应力分布、最大vonMises应力、种植体的最大位移和共振频率。结果除M1即刻负载外,最大vonMises应力均集中于种植体颈部周围的牙槽嵴顶皮质骨表面。无论即刻负载或常规负载下,种植体根尖部进入或穿通窦底皮质骨时,牙槽嵴顶皮质骨的最大vonMises应力降低,窦底皮质骨的最大vonMises应力增加,种植体的轴向共振频率显著增加,颊舌向共振频率显著降低。即刻负载条件下,当种植体进入或穿通窦底皮质骨时,其最大位移尤其是根尖部的最大位移小于其他情况下的最大位移。常规负载条件下,种植体颈部与根尖部的最大位移几乎不受种植体根尖部位置的影响。结论种植体根尖部与上颌窦底皮质骨的相对位置关系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应力分布、种植体的最大位移以及共振频率均有一定影响。种植体根尖部进入或穿通上颌窦底皮质骨有利于改善应力分布,减少种植体根尖部的位移,增加种植体的稳定性,尤其在即刻负载下作用显著。

  • 标签: 牙种植体 上颌窦 有限元分析 应力分布 共振频率分析 皮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