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1 个结果
  • 简介:老年腰背痛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生活状态及质量,其病因多是由于老年骨质疏松造成的。根据中医“肾主骨,生髓”的理论及临床辨证,本组以中药治疗由骨质疏松引起的老年腰背痛72例,经临床观察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腰背痛 老年性骨质疏松 临床观察 中药治疗 常见 肾主骨
  • 简介:陈旧齿突骨折(骨折〉6个月)是一种严重的慢性颈椎损伤,其存在潜在的寰枢椎不稳定,一旦发生移位即可导致脑干、脊髓或神经根的急性或慢性损伤。本文现就陈旧齿突骨折的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颈椎 齿突尖 脊柱骨折 综述文献
  • 简介:脑瘫四肢痉挛多采用四肢关节松解方法但收效甚微,尤其是远期效果较差,多数又回到原有状态.本院自2003年采用选择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方法对12例脑瘫四肢痉挛患者的手术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

  • 标签: 选择性神经根切断术 外科治疗 手术方法 脑瘫
  • 简介:痛风一词起源于拉丁文(gutta)意为“一滴”侵害衰弱关节的恶性体液。痛风是由于遗传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它是由尿酸钠或尿酸结晶从超饱和的细胞外液沉积于组织所致的一种或多种病变的临床综合征。痛风的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征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沉积、痛风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严重者可导致骨关节病变和骨关节活动障碍与畸形,

  • 标签: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排泄减少 骨关节病变 治疗 嘌呤代谢紊乱 关节活动障碍
  • 简介:患者,李某,男,39岁,农民,因“2米高处坠下,左手掌于上肢伸直内旋位时着地致右肩部疼痛,活动受限3小时于1998年元月15日就诊我院。查:一般情况好,心、肺、腹均(-),全身无伤痕。骨科所见:右上臂呈内收内旋位,右肩关节弹性固定,肩峰异常突起,肩前...

  • 标签: 单纯性 肩关节后脱位 封闭治疗 症状
  • 简介:为评价特乐定(MFP-ca)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的有效和安全,北京协和医院和301医院分别进行了一个前瞻,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每个医院分别收集腰椎骨密度降低病人40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病人服用特乐定1片tid(15mgF^+-450mgCa^2+/天),另一组病人服用钙剂(450mgCa^2+/天)作为对照,治疗期限为6个月,协和医院特乐定组病人骨密度(BMD)6个月后平均增加2.6%,对照组下降1.7%。301医院特乐定组病人BMD增加2.5%.对照组病人BMD下降0.5%。两个医院的结果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和0.0099)。两个医院的前瞻、双盲试验说明,特乐定6个月的治疗对有骨质琥橙的中国妇女腰椎骨密度已有明显增加。该研究同时说明特乐定的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 标签: 治疗 病人 医院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对照组 谷酰胺
  • 简介:检测了220例糖尿病患者的桡骨骨密度(BMD)、血钙(ca)、磷(P)、硷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FBG)、C肽、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索(CT)、24小时尿Ca和羟脯氨酸(HOP)。结果显示骨量减少有94例.为42.7%,其中BMD1SD44例,占20%,-2SD50例,占22.7%。BMD减少组24小时尿Ca、HOP、ALP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1);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及伴糖尿病肾病是BMD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NIDDM组中,BMD与C肽/FBC的比值呈正相关(r=0.546,P<0.01)。

  • 标签: BMD 骨量减少 糖尿病性 C肽 SD ALP
  • 简介: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损伤之一.大部分为直接损伤所致.Allman把肩锁关节损伤分为3度,对于Ⅰ、Ⅱ度损伤,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Ⅱ度的肩锁关节完全脱位是手术治疗的指征.完全肩锁关节脱位手术修复的方法很多,但因内固定困难,常导致治疗失败.致使疗效差异大。作者总结1992年6月~1997年6月14例病例,将张力带原理应用于完全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失败 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 张力带钢丝 疗效 手术修复 常见
  • 简介:化脓脊柱炎,又称脊柱化脓骨髓炎,占所有骨髓炎的4%,包括椎骨骨髓炎、椎间盘炎和硬膜外脓肿。该疾病好发于青壮年,但近年有文献报道老年人或者免疫系统受损伤者也容易发生。化脓脊柱炎发病多隐匿,症状不典型且不具有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一旦误诊漏诊,容易导致脊柱畸形、神经功能受损、瘫痪,甚至死亡。因此早期确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对疾病康复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化脓脊柱炎的治疗仍存在较多的争议,笔者就化脓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脊柱炎 化脓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观察激光消融治疗顽固跟痛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小针刀治疗进行疗效比较。方法将72例顽固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激光消融治疗组和小针刀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后1、3、6、12、24、36个月随访疼痛缓解和步行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6个月激光消融治疗组疗效优于小针刀对照组(P〈0.05)。结论激光消融治疗顽固跟痛症短期疗效与小针刀治疗基本相当,中远期疗效优于小针刀治疗。

  • 标签: 激光消融 顽固性 跟痛症
  • 简介: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患者年龄多在60岁以上,其发生多与骨量丢失和骨强度降低有关,正确护理骨质疏松并髋部骨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报告老年(大于65岁)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的整体护理过程中的体会,认为术前心理护理、正确训练指导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早期辅助运动、减少各种潜在诱发因素是护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 标签: 老年 骨质疏松 髋部骨折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长春市汉族人群I型胶原α1链基因(COL1A1)启动子区一1997G/T、+1245G/T多态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1)抽取受试人群外周静脉血5ml,提取血清DNA。(2)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扩增目的基因的DNA片段。(3)采用TaqMan探针法对-1997G/T及+1245G/T位点进行等位基因鉴别。(4)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MD),将374例受试人群分为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3组。结果长春市汉族正常人群COL1A1—1997G/T转换中,GG基因型占38.40%,GT基因型占46.38%,TT基因型占15.22%,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女性GG等位基因型所占比例大于男性,GG基因型占44.39%,GT基因型占43.37%,TT基因型占12.24%;骨质疏松骨折患者GG基因型为主,占47.50%,GT基因型占35.00%,TT基因型占17.50%。骨质疏松组女性GG基因型BMD低于GT、TT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质疏松骨折组女性GG基因型BMD显著低于GT、TT基因型(P均〈0.05)。COL1A1+1245位点G/T转换,在正常人群中发现GT杂合型2例,占总数的0.53%,其余均为GG基因型。结论COL1A1—1997G/T转换中正常人群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以GG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女性GG基因型BMD均低于GT、TT基因型。COL1A1—1997G/T与BMD显著相关,+1245G/T与BMD无相关

  • 标签: I型胶原基因α1链 多态性 骨质疏松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病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2例因腰椎退变性滑脱、腰椎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曾行后路减压、后外侧或椎体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2—72个月(平均42.6个月)出现新的难治持续下腰痛症状的病例。本研究运用骶髂关节内封闭进行诊断治疗。阳性标准:疼痛缓解≥75%,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阳性12例(28.57%),是否融合L5/S1、术后疼痛缓解期是否≥3个月与诊断阳性率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下腰痛部分可能是由骶髂关节病变引起的,L5/S1融合可能促进骶髂关节发生退变。症状以下腰痛症状为主者,手术应慎重。

  • 标签: 腰椎 脊柱疾病 脊柱融合术 腰痛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喷鼻剂治疗老年骨疼痛的疗效。方法老年骨疼痛60例,其中:骨质疏松症40例,癌骨痛20例。应用鲑鱼降钙素喷鼻剂,每日1次,每次100IU,用药前后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酸性磷酸酶(ACP)。结果用药后血清ALP、BGP、ACP显著下降,骨痛改善,总有效率87.7%。结论鲑鱼降钙素喷鼻剂是治疗老年骨疼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鲑鱼降钙素 老年人 骨性疼痛
  • 简介:糖尿病骨质疏松(Diabeticosteoporosis,DO)是指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并发的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改变、骨强度减低、骨脆性增加等易发生骨折的一全身、代谢骨病,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发病机制为高血糖、钙磷代谢障碍、胰岛素的不足、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细胞因子及遗传因素等。目前对DO发病机制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糖尿病 骨质疏松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分别对201例CHB患者(CHB组)和12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和左侧股骨颈和腰椎前后位(L1-4椎体)的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进行测定。对两组的BMD、骨质疏松患病率进行比较,并对BMD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男性及女性受试者中,CHB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左侧股骨近端多个部位和多个腰椎BMD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2)在男性受试者中,CHB组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小于40岁、40岁至60岁、大于60岁的不同年龄段男性及女性受试者中,CHB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左侧股骨近端多个部位和多个腰椎BMD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4)线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以CHB患者的左股骨近端BMD为因变量,BMD与CHB病程呈负相关(r=-0.52,P〈0.05)。以CHB患者的腰椎BMD为因变量,BMD与CHB病程呈负相关(r=-0.28,P〈0.05)。结论CHB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骨质疏松 骨密度
  • 简介:腰椎管狭窄症既往多采用全椎板切除或半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虽可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但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大,尤其是多节段狭窄者.2000~2003年,作者采用多节段开窗选择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3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标签: 治疗 减压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多节段 脊柱稳定性 半椎板切除
  • 简介:关节炎是一种好发于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及脊柱等部位的慢性关节疾病,其病因复杂,至今尚未阐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关节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2015年统计数据发现我国大陆地区骨关节炎的发病率约为13%。目前临床上针对骨关节炎有保守及手术等疗法,如膝关节骨关节炎可保守治疗也可行单髁置换、胫骨高位截骨及双间室置换等手术疗法,手术治疗创伤大,费用高,远期效果并非一劳永逸。而现有的保守疗法远期效果并不显著,所以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药物显得更为迫切。近年来研究发现淫羊藿苷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它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及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有效修复骨关节炎所致的软骨病损;可抑制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延缓骨关节炎所致的软骨组织破坏;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在骨关节炎早期促进成骨及解除矿化障碍,阻止软骨下骨的进一步病变;可抑制破骨细胞的破骨作用,达到保护软骨下骨的目的;还可抑制炎症因子所致的滑膜炎症反应,缓解关节炎所致疼痛等症状。总之,淫羊藿苷可有效治疗骨关节炎,尤以早期为著。目前的研究仅局限于组织细胞及动物实验,为明确淫羊藿苷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及安全,尚需更多的临床型研究予以证实,这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淫羊藿苷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软骨下骨
  • 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定量CT进行骨密度的测定,分析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的变化,确定易发生骨折的骨密度标准值,即骨折阈值;并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深圳地区骨折患者男性60人,女性64人,通过X线平片确定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用定量CT(QCT)测量椎体横断面中部的松质骨结构,通过软件处理得到L1、L2、L3总的松质骨中骨矿(Ca—HA)密度数值(mg/cm^3)。结果①骨密度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随之降低,按P〈0.05确定易发生骨折的BMD阈值,男性为109.26mg/cm^3,女性为100.19mg/cm^3;②男性和女性间椎体、髋骨骨质疏松性骨折均有显著差别(P〈0.01)桡骨及其他部位骨折男性和女性间无差别(P〉0.05)。结论①男性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密度阈值为109.26mg/cm^3,女性为100.19mg/cm^3;②随着年龄的增大,骨密度的丢失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病理性骨折的病理基础,外力作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诱因。

  • 标签: 定量CT 骨密度 骨折阈值 骨质疏松 骨折
  • 作者: 王雪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医师在线》2019年第21期
  • 机构: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富加镇卫生院),四川眉山620500
  • 简介: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类系统性疾病,其病因不够明显并且呈现慢性特征,常以炎滑膜炎为主,是手部、足部小关节的对称关节炎,部分患者还伴有血清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等特征,会让患者的关节畸形并且丧失一定功能。综上,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关节滑膜炎为主且具有全身、慢性等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镇骨驱风贴,能有效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并且延缓病情、优化体质,能控制激素撤减过程中反复发病的危险,从而控制疾病进程。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