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永久性心脏起搏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随着接受起搏植入的患者不断增加,起搏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也较前增加。起搏相关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因此,起搏植入术后正确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指导对患者的早日康复非常重要。本研究对2005年至2013年在我中心确诊为植入性心脏起搏感染的患者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感染患者 护理指导 植入术后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
  • 简介:心律失常是心脏起搏植入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某些严重心律失常的正确分析、处理,以及是否及时,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甚或危及患者生命。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资料为1990年以来手术者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18~83(61±5.2)岁。冠心病56例:含急性心肌梗死(AMI)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6……

  • 标签: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律失常 手术并发症 处理方法
  • 简介:心脏永久起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起搏的电极导线植入是心脏起搏手术的关键步骤。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目前最为常用。但近年来有关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并发症报道(如气胸、锁骨下挤压综合征等)日渐增多,故有必要开展新的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而腋静脉起始于第一肋外缘,因此起搏电极导管不受锁骨和第一肋夹角及肌肉韧带的挤压,故经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再次受到重视。

  • 标签: 腋静脉造影 X线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 穿刺 起搏器电极导线
  • 简介:目的分析经导管国产封堵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etusarteriosus,PDA)远期随访资料,评价其远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PDA患儿接受国产封堵治疗302例,病例均随访至2006年12月,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PDA最窄处直径在2.0~16(4.1±1.3)mm,其中直径超过12mm10例(3.3%)。成功植入4/6~22/24mm大小的封堵298例(98.6%)。完成了随访244例,随访率为81%,随访时间24~82个月。需要再次接受治疗4例(1.3%),其中接受介入治疗3例(0.9%),包括因残余分流而溶血2例;因封堵移位接受外科治疗1例(0.3%)。1年和5年无事件发生率为98.0%。残余分流率在1d,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分别为10.4%,3.7%,2.1%,0.8%,0.5%和0。10例巨大PDA应用大型封堵封堵成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治疗小儿PDA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 标签: 心脏导管插入术 动脉导管未闭 治疗效果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既往体健,有长期大量吸烟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因间断咳嗽伴胸闷2个月,于2015年6月29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2℃,脉搏45次/min,

  • 标签: 右下肺癌 临时 起搏器 电极
  • 简介:目的总结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及其临床处理方法。结果病例1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起搏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程控起搏延长心室后心房不应期,降低高限频率,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室性期前收缩,复查动态心电图无心动过速发生。病例2、3植入双腔起搏(DDD)后出现心房颤动,将双腔起搏程控为VVI工作模式,胺碘酮静脉注射及口服转复心房颤动。病例4、5、6、7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药物控制心律失常。结论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是双腔起搏植入后临床上最重要、最常见的并发症,应及时发现,尽早处理。。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起搏器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通过对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特征的研究,探讨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对质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确诊为质性心脏病的患者82例(试验组)及健康对照组55例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心率震荡的两个量化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间TO、TS的均值。将试验组分为HRT异常亚组和HRT正常亚组,比较其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质性心脏病组TO值明显升高[(0.74±1.66)ms比(-1.04±1.38)ms,P〈0.01)],TS值明显降低[(6.73±6.68)ms/RRI比(12.20±10.64)ms/RRI,P〈0.05)]。对质性心脏病患者进行随访(6-42个月),发现HRT异常亚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RT正常亚组(34.5%比18.2%,P〈0.05)。结论质性心脏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低,对于预测质性心脏病患者复合心脏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器质性心脏病 窦性心率震荡
  • 简介:我国西部新疆、西藏边境多为高原地区,高原部队训练、边境巡逻、驻守部队换防等涉及的人群都很多,对急性高原病的防治尤为重要。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轻便折叠加压舱(袋)是救治急性高原病的新装置,通过向舱内充压新鲜空气,有效提高患者周围小环境的氧分压,

  • 标签: 急性高原病 呼吸器 应用 预防 研制 部队训练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日益发展,人们对手术的美观要求越来越高,包皮切除术已被好多医疗机构视为美容手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病人,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适应当今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我院自2008年7月至今引进一次性报批环切吻合来手术治疗包皮过长、包茎。

  • 标签: 一次性包皮吻合器 方法 手术效果
  • 简介:目的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术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9月~2014年6月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植入术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行汉密尔顿(HAMD)24项抑郁量表问卷调查。术后根据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15)和非抑郁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经济收入、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负性生活事件、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吸烟、植入时间方面的资料。分析心脏起搏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心脏起搏植入术后的患者中15例出现抑郁,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将这4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收入(OR=62.58,95%CI:1.16~3.54)、负性生活事件(OR=218.19,95%CI:2.13~4.25)、心律失常(OR=62.62,95%CI:1.13~2.78)是植入起搏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术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7.5%,其危险因素是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

  • 标签: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抑郁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5岁,律师.因反复胸闷,气促4年,加重伴咯血,全身浮肿2周入院.患者4年反复出现胸闷、气促多次住院治疗.2周前出现咳嗽、咯血、不能平卧、小便少、腹胀、纳差、巩膜黄染,双下肢水肿而再次住院.

  • 标签: 扩张壁心肌病 起搏器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堵闭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1日~2010年9月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介入治疗的102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病例,68例小腰大边封堵组为治疗组,34例对称型室间封堵对昭组。统计二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64例成功(94%),对照组32例成功(91%)(P>0.05)。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治疗组1例少量残余分流,对照组5例少量残余分流(P<0.05)。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方法,并发症少。

  • 标签: 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并发症 室间隔膜部瘤 介入治疗 堵闭
  • 简介:目的调查和分析心脏永久性起搏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分析97例心脏永久性起搏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结果临时起搏置入(OR=6.314)、房颤病史(OR=2.583)、感染(OR=8.368)、吸烟(OR=1.639)、心功能≥NYHAⅢ级(OR=1.972)为心脏永久性起搏置入术后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抗凝治疗(β=-1.761;OR=2.169)是心脏永久性起搏置入术后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临时起搏置入、房颤病史、感染、吸烟、心功能≥NYHAⅢ级是心脏永久性起搏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高原辅助呼吸对急进高原受试者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12例平原健康受试者乘车进入3500m高原,使用高原辅助呼吸辅助呼吸15min,检测受试者使用呼吸前后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结果在使用高原辅助呼吸进行辅助呼吸后,受试者心率发生显著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水平显著提高(P均〈0.01)。结论高原辅助呼吸提高了初入高原人群的动脉血氧水平。

  • 标签: 高原辅助呼吸器 动脉血氧分压 氧饱和度 心率
  • 简介:目的:探讨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起搏治疗中各种起搏模式的比例及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30例行起搏安装术SSS患者的资料,进行起搏模式及临床预后分析.结果:130例患者中生理性起搏(AAI/DDD)占27.6%,其中AAI起搏占11.2%,DDD起搏占16.4%;心室按需型起搏(VVI)占72.4%.植入起搏能明显改善SSS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生理性起搏组中永久性房颤、心衰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非生理性起搏组(P<0.05~<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8%,主要并发症为电极脱位和感知障碍.结论:生理性起搏是治疗SSS较理想的起搏方式,但目前应用的比例仍偏低.

  • 标签: 治疗 患者 SSS 生理性起搏 临床总结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 简介:目的评估在糖尿病患者起搏植入术中使用4种不同方法处理起搏囊袋,对预防起搏相关感染的影响。方法将66例在单中心首次植入或更换起搏患者,根据术中清理囊袋时使用方法的不同,按入选顺序随机分为A组(巴曲亭组,18例)、B组(庆大霉素组,15例)、C组(巴曲亭+庆大霉素组,17例)、D组(生理盐水对照组,16例)。术中在植入起搏电池之前,分别用A、B、C、D4种不同方法浸泡过的纱布清理囊袋。随访一个月,观察4种方法下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66例患者中,发生起搏植入相关感染共5例,总发生率7.6%,A、B、C、D四组分别为2例(11.1%)、2例(13.3%)、1例(5.9%)和0例(0%)。对4组的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巴曲亭、庆大霉素、巴曲亭+庆大霉素、生理盐水4种不同方法浸泡过的纱布清理囊袋,对预防糖尿病患者起搏植入术后囊袋感染的发生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起搏器 囊袋感染 糖尿病
  • 简介:我们对两例纯静脉途径安置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AICD)的病人作了长期追踪研究,发现AICD能准确地识别室速和室颤,并能成功地进行转律和除颤。奎尼丁能有效控制室性心动过速,减少AICD的放电次数。故经非开胸途径植入AIC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方法,联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AICD的放电次数。

  • 标签: 埋藏式心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 经静脉 随访 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
  • 简介: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起搏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因病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首次置入双腔起搏的患者515例,其中病窦组221例,其中房颤106例,非房颤115例;房室传导阻滞组294例,其中房颤103例,非房颤191例。以起搏置入指征、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发生时有无症状,分别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515例患者中,房颤发生率为40.6%。房室传导阻滞组心室起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病窦组明显升高(P〈0.01)。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心房起搏、左心房内径较非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无症状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和心室起搏较症状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房起搏、胺碘酮药物史是房颤的危险因素;而年龄(OR=0.957,95%CI:0.925~0.990,P=0.011)、心室起搏(OR=0.982,95%CI:0.972~0.992,P=0.000)是无症状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可以连续有效的监测房颤发作,尤其是无症状房颤发作。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房颤动 房室传导阻滞 胺碘酮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国产封堵治疗后的长期随访结果,重点观察封堵术后对传导系统的影响情况。方法2003年7月至2010年3月共有296例PMVSD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术,对其中108例患者进行随访,包括男45例,女63例,年龄(13.2±9.05)岁,平均缺口大小(8.44±2.73)mm。所有患者均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均采用国产封堵(深圳先健科技公司)。患者术后1、3、6、12个月(其后相隔1年)进行门诊随访,复查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胸片。结果至2010年10月,平均随访(3.66±2.87)年,本研究中介入术后25例发生传导阻滞者,16例发生于介入术后1周内,9例于随访期间延迟发生,其类型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9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7例、双束支阻滞3例、Ⅰ°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1例;随访期间PR、QT间期、QTd较术前、出院时均缩短(P<0.05),QRS较术前缩短,较出院时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介入术后传导阻滞以束支传导阻滞为主,严重传导阻滞如CAVB经治疗后可恢复至窦性心律,术后房室电传导改善,远期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封堵器 治疗后 介入术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室间隔缺损 随访期
  • 简介:今日医疗报告说,根据在欧洲心律协会的欧洲起搏会议上提交的一项研究表明。“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在接受应用导管进行主动脉瓣植入(TAVI)的患者,很可能需要在手术后安装一个永久性心脏起搏,”调查发现,

  • 标签: 右束支传导阻滞 安装起搏器 主动脉瓣 患者 植入 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