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辖区内三甲医院2014年—2017年收治的153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153例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比例和类型,按照是否并发精神障碍将153例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对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53例颅脑外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48例,发生率为31.4%(48/153),其中躁狂型比例高达47.8%(23/48),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精神障碍发生比例(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外伤部位、GCS评分、颅内感染及低氧血症是并发精神障碍的独立作用高危因素(P<0.05)。结论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发生率较高,对于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和治疗。

  • 标签: 颅脑损伤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初发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72例初发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予以分组研究,依据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分别行常规护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相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初发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 标签: 精神障碍 护理干预 酒精 初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80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则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发生的跌倒事件,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发生跌的概率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且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常规组患者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患者跌倒的发生概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荐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老年 精神障碍 跌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治疗对于慢性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方法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开展本次研究,研究期间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精神障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案例。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随机数字法原则将所选患者划分到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采用常规医护模式,实验组采取心理治疗。总结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治疗效果。结果在入院时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心理评分差异不明显,数据之间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评分均明显超过了常规组患者,数据之间差异较大,达到了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理治疗对于慢性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突出,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与医护行为的认同,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行。

  • 标签: 慢性病 心理治疗 康复期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酒精诱导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酒精诱导精神障碍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被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后焦虑好转情况比对照组患者更明显。结论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治疗,缩短住院时间,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医院的治疗质量,临床推广有意义。

  • 标签: 心理 酒精 精神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前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编号随机抽样法选取盘龙区社区纳入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的诊断精神分裂症患者178名,用访谈法进行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及患者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评定,之后进行管理,18个月后再次评定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管理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除家庭成员躯体健康因子外,其余各个因子阳性回答率均较高(>60%),特别是家庭经济负担因子,阳性回答率高达96.63%。经过18个月的管理后,FBS总分较管理前减少(P<0.01),其中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改善极为明显(P<0.01)。结论严重精神障碍的社区管理对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有良好效果。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社区管理 家庭负担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延伸服务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方法选取109例因酒精作用而产生精神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基于常规护理的延伸护理方式,在经过护理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运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考察。结果观察组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之后,多项临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对酒精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运用延伸护理干预方式不但可以帮助患者摆脱病魔的困扰、早日康复,而且还可以帮助患者从根源上戒除饮酒习惯。

  • 标签: 延伸护理 酒精 精神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高压氧治疗脑外伤性精神障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脑外伤性精神障碍的病人一共有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高压氧治疗,对其之间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临床治疗之前,两组病人的GOS(格拉斯哥结局量表)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以后,治疗组病人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之前,两组病人的HDS(长谷川痴呆量表)、MQ(记忆商数)、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以后,治疗组病人的HDS和M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外伤性精神障碍采取高压氧治疗,可以使病人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对脑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高压氧 脑外伤性精神障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来我院就医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100例、2014年11月22日—2017年11月23日),通过就诊顺序单双号分组(分两组)。分别给予基础性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睡眠障碍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睡眠障碍评分为(0.71±0.11)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2.36±4.58)分,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可缓解患者睡眠障碍情况,提高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可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老年精神障碍 应用效果 观察
  • 简介: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且流动性强,对他们如何在有限的住院治疗时间内实施高效的心理治疗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家庭雕塑是一种用于家庭治疗的非语言的经验性技巧,通过具体造型的生动形象重新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将自己置于戏剧性的场面,提示其认识和感受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团体心理治疗 住院患者 家庭治疗 精神障碍 雕塑 家庭成员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南京市六合区2016—2018年三年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各项工作指标,分析影响严重精神障碍管理规范性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南京市六合区所有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论六合区近三年来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工作的规范性逐步提升,得益于社区医院、精防医生、疾控中心以及精神专科医院共同发力,相互配合。

  • 标签: 严重精神障碍 管理 规范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帕金森病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进行探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择取与2007年NINDS/NIMH制定的帕金森病患者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相符的79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按是否存在精神障碍进一步将其分为PDNP组(不存在精神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与PDP组(存在精神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另取64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有29例(36.7%)明显多于对照组2例(3.1%)(χ2=9.476,P<0.05)。幻觉、错觉是PDP组患者的最常见表现,PDP组患者年龄、睡眠障碍评分(SCOPA-SLEEP)、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发生率与PDNP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PDP组患者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SCOPA-SLEEP评分、RBD。结论高龄与睡眠障碍是导致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精神障碍高于正常人群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帕金森病 精神障碍 临床特点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发生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2015年5月收治入院且在我院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961例,分析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结合患者自身因素分析,排除强烈的刺激和药物影响因素,对41例CBP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精神障碍患者在家族史、年龄、CBP时间三个因素的数值均大于平均数值。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在术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患者会并发精神障碍,临床上应对于相关影响因素做好提前预防和治疗,才能提高和改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精神障碍的发病率。

  • 标签: 精神障碍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8例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和心理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实施综合性康复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的89.6%,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性康复治疗,具有良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颅脑外伤 精神障碍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3—2015年青岛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2013—2015年各个地区的检出率、管理率、规范管理率和稳定率等指标。结果严重精神障碍的管理率、规范管理率、随访管理率虽逐年提高,但远未达到预期目标。结论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势在必行,建议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提升精防人员的服务能力,消除社会的偏见与歧视,把管理落到实处。

  • 标签: 严重精神障碍 患者管理 青岛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中伴发早期精神障碍的患者69例,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者。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疗效和复发率方面有明显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优势,其价格低廉,副作用小,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对于改善病情,促进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颅脑损伤 精神障碍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并发创伤性精神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髋部骨折高龄患者40例并发不同程度精神障碍,具体表现为胡言乱语、幻觉、躁动、情绪异常等,多数患者自行下床且拔管,不配合治疗,对这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最佳的护理对策。结果髋部骨折高龄患者并发精神障碍与创伤、手术、年龄、心理、疼痛、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有关,经临床治疗和精心护理40例高龄患者,骨折病情均得到很好康复,出院时精神障碍症状完全消失。结论采取早期病情观察,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缓解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后精神障碍的症状。

  • 标签: 高龄患者 髋部骨折 创伤性精神障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培酮对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BPR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利培酮对其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1个月以上,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后,敌意猜疑、活动过多、思维障碍、迟滞、焦虑抑郁因子与BPRS评分总分均呈现显著下降的现象;主要的副作用类型为椎体外系反应。结论利培酮能够有效降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BPRS评分,将其临床症状改善,副作用小,具有较高安全性,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利培酮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BPRS评分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CBP心脏术后患者出现精神障碍问题的主要因素,再评价预见性护理措施应用于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抽选70例因接受CBP心脏术、于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间入院的患者,其中有28例患者手术后出现ICU综合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心脏围手术期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镇静、营养心肌等对症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再根据患者的病情特征采用预见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效果,并探讨术后发生精神障碍原因。结果手术后,对照组出现了抑郁、焦虑、谵妄等精神障碍情况9例(64.28%),治疗组5例(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大大减少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心脏术后 精神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抗精神病药物+催眠治疗联合运用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对分裂样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对我院门诊收治的80例分裂样精神障碍患者根据治疗不同分为利培酮+催眠治疗联合运用组、典型组、非典型组,对其实施为期10周的治疗,对三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利培酮+催眠治疗联合运用组所有因子分和总分情况全部低于典型组和非典型组,非典型组评分明显低于典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催眠治疗联合运用评分明显优于典型组和非典型组,非典型组优于典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分裂样精神障碍急性期有效治疗明显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其中利培酮+催眠治疗联合运用改善效果更加明显,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分裂样精神障碍 抗精神病药物+催眠治疗联合运用 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