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肠途径治疗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肠道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式基础上联合结肠途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的大肠杆菌低于对照组8.65±1.01vs9.67±1.03logCFU/g,乳杆菌高于对照组9.63±1.05vs7.51±1.13logCFU/g,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结肠途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

  • 标签: 结肠途径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 慢性肾脏病 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肺结核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观察并对照两组的服药依从性差。结果实验组患者服药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有着积极影响,能够增强患者疾病知晓率和服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护理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肺结核患者 服药依从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微信的干预对母婴分离初产妇产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母乳喂养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按照母婴分离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微信的延续护理,干预4周,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水平及母乳喂养的方式。结果两组产妇产后3天、产后42天、产后4个月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水平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母婴分离初产妇给予产后微信的延续护理可以提高产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提高产后的纯母乳喂养率。

  • 标签: 微信群 母婴分离 初产妇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病原体构成和药敏情况;分析病原体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患儿的相关资料,取患儿下呼吸道痰液进行培养和药敏分析。结果300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培养阳性110例,革兰阳性球菌58株,革兰阴性杆菌57株,6例为混合感染,细菌检出率为36.7%。主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亚种,其中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耐药率较高。结论本地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主要细菌为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对美罗培南及去甲万古霉素仍然敏感。

  • 标签: 下呼吸道感染 痰培养 药敏试验 抗药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结果准确的湿式大肠菌快检纸片。方法对依据“食(饮)具用大肠菌快速检验纸片质量标准”要求加工生产的湿式大肠菌快检纸片与干式大肠菌快检纸片进行质量检测和对比试验。结果湿式大肠菌快检纸片与干式大肠菌快检纸片的质量均符合“食(饮)具用大肠菌快速检验纸片质量标准”的规定要求,经过400份食(饮)具的检测对比试验,两种快检纸片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97.2%(69/71),阴性符合率为99.4%(329/331),总符合率为99.5%(398/400),说明两种快检纸片的检测结果一致。结论湿式大肠菌快检纸片与干式大肠菌快检纸片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易制备;经济成本低;使用方便,操作时省时省力,可减少或避免因加盐水湿润纸片过程中被空气污染引起假阳性的机会;该产品的湿度一致,可减少或避免因加盐水多或少而引起的结果不易判断或结果不一致;是一种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品培养基,完全可以替代干式大肠菌快检纸片,为消毒食(饮)具中大肠菌的检测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湿式 干式 大肠菌群快检纸片 成品培养基
  • 简介: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手持智能通讯设备的日益普及,“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方式,以其便捷、跨平台等优势,逐渐成为学习和生活中重要的交流手段,同时也给我们临床带教常规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探讨将现代通讯手段微信引如血液科带教的运用及其效果体会,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带教质量。

  • 标签: 微信 护理 临床带教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PCR-DGGE技术对MODS患者舌苔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其与疾病关系。方法收集了26例MO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舌苔样本,提取样本细菌总基因组DNA。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实热证组、热夹湿证组、热盛伤阴证组、血瘀证组和厥脱证组。然后对细菌总基因组DNA的16SrRNA的V3区进行PCR扩增,进行DGGE图谱及多样性分析,分别分析MODS患者及对照人群舌苔菌的相似性,并通过Shannon-Weaver(H‘)指数来分析样本的条带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结果实热证组和对照组条带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均匀度指数两组未存在差异;热夹湿证组和对照组条带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热盛伤阴证组和对照组条带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血淤证组合对照组条带数刚好0.05,而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厥脱证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没有存在存在显著差异。结论MODS患者舌苔菌多样性与疾病有关,它们与MODS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的探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专科微信在乳腺癌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建立微信教育平台进行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了解度、护理满意度以及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了解度为92.5%,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了解度为72.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0.00%,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教育平台的建立在乳腺癌患者延续性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了解度与护理满意度,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微信群 乳腺癌 延续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护理对肺癌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3月肺癌全肺切除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区别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全肺切除术后的患者给予强化性的护理,可以明显的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了手术的效果,促进了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肺癌 全肺切除术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后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程、多线治疗后的乳腺癌患者,探讨对于患者体力评分下降迅速以及后期可选择治疗的药物有限的情况下的治疗模式探讨。结果该患者在氟维司治疗进展后,根据进展的时间和形式,考虑为局部进展,在继续使用氟维司的基础上再予以胸膜的局部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对于多程、多线以及体力评分下降迅速的患者如内分泌治疗进展后的治疗,经综合判断后可选择内分泌的治疗。

  • 标签: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氟维司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2008—2011四年间各类标本检出致病菌的菌分布以及药敏试验情况,研究其间是否存在趋势性变化,为本地区的院感防治及临床抗生素的使用等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检出率分别统计2008—2011年每年所有检出细菌的大类分布及各自前十位的细菌名及所占百分比,比较分析其菌分布变化情况及趋势。将细菌分为肠杆菌科类、非发酵菌类、革兰氏阳性球菌类三大类,并对其进行每年度的药敏情况分析。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结果从大类上来看,检出细菌分布多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次为G+球菌,比例最小的是非发酵菌类细菌,但此类细菌所占比例从2008年的6.1%到2011年的12.6%,呈稳定上升趋势;几年中所检出占前十位的细菌大致稳定;三大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未发现呈现趋势性上升或下降的情况。结论近四年我院检出致病菌菌分布未出现明显的趋势性改变,药敏耐药率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 标签: 菌群分布 药敏试验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人类肠道微生物菌中有多达1000种细菌,每种细菌在身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中的大多数对健康极为重要,而少数可能会导致疾病。免疫系统将成为病原体入侵人体时的一层坚固的保护罩。本文将从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肠道健康与疾病以及对宿主免疫系统发育与功能的调节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肠道微生物群 宿主免疫系统 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依托学科优势实施模块式护士规范化培训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对我院各科室的护理人员实行以“学科”为模块的护理培训计划,并且详细记录护理人员在培训期间的各项成绩,对比培训前与培训后的技能考核成绩、病人及医生的满意度、护理科研成果。结果实施护理学科后护理质量均明显优于实施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学科”为模块开展护士业务能力、健康教育、管理能力等规范化培训,结合学科内护理查房、科室定向轮转和专题讲座的方式促进了医院培养以学科为学科体制的人力队伍建设,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士技能水平及护理质量。

  • 标签: 学科群 护理培训 &ldquo 以人为本&rdquo 的护理理念 护理学学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菌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及资料分析的方式了解肠道菌与NAFLD的关系,并了解肠道菌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肠道菌可以通过改变TLR4特异性识别脂多糖,从而激活患者体内的炎性相关因子,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肝脏炎症,导致NAFLD。结论肠道菌在NAFL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诱导作用,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 标签: 肠道菌群 NAFLD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信对家庭医生工作室中对预约门诊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为更好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微信及长宁区家庭医生工作站和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两个信息软件,对某家庭医生工作室管辖的虹桥居委2015年至2016年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预约门诊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微信的应用,2015年与2016年相比,家庭医生工作室预约率、履约率、定点就诊率均有显著提高(P<0.05);慢性病患者中,微信群组预约门诊率显著高于非微信群组(P<0.05)。结论微信应用于家庭医生工作室,可提高预约门诊率、履约率及定点就诊率,有利于提高慢性病管理效果。

  • 标签: 微信群 家庭医生工作室 签约 预约门诊率 履约率 定点就诊率 慢性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Q在藏区“9+3”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以下简称“我科”)实习的21名藏区“9+3”护生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在我科实习的23名藏区“9+3”护生作为实验组,分别实施常规的师生“一带一”临床教学模式和利用QQ辅助的教学模式。结果实验组学生的行为素养、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两组差异显著(P<0.05)。对临床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两组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Q辅助教学对藏区“9+3”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藏区 9+3 护理专业 实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Ia-IIIa期肺癌术后辅助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后机体外周血T细胞变化。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完成的IIa-IIIa期肺癌手术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辅助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对照组仅术后辅助化疗,共完成3个疗程化疗,对比化疗前后患者外周T细胞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CD3+、CD4+、CD3+CD4+/CD3+CD8+比值升高,而对照组比值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化疗不良反应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后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较单纯化疗比较患者免疫力提高,减小化疗副反应。

  • 标签: 肺癌术后 化疗 DC-CIK T细胞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院内感染菌分布、感染菌的流行趋势及耐药现状,为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临床标本常规培养分离鉴定,并应用API鉴定系统鉴定菌株;药敏试验应用纸片扩散法。结果从2008年~2010年3年间感染标本主要来源于血、脑脊液、大便、分泌物及中段尿;感染菌以大肠杆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血培养阳性率8.5%,大便培养阳性率25%,脑脊液培养阳性率33%,尿培养阳性率46%,分泌物培养阳性率45%;病原菌及细菌耐药统计显示几种临床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医院内感染标本的来源主要以血液、肠道、泌尿生殖道为主。临床常见病原菌以溶血葡萄球菌占优势,且耐药率较高,其次为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我院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

  • 标签: 院内感染 细菌 菌群分布 抗生素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酶底物法检测水中总大肠菌大肠埃希氏菌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酶底物法对水中总大肠菌、大肠埃希氏菌进行检测,对不同培养时间、温度和环境等因素进行分别对比研究,找出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不同温度和培养时间不同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不同,总大肠菌、大肠埃希氏菌在温度28℃、32℃、40℃下检测结果和温度为36℃的检测结果差异明显,总大肠菌培养时间在16h、18h、20h、32h的检测结果和24h的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环境对检测结果影响不大。结论采用酶底物法对水中总大肠菌、大肠埃希氏菌进行检测分析,需要严格控制温度(35~37℃)和时间(前者为22~28小时、后者为24~28小时),才能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而为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酶底物法 总大肠菌群 大肠埃希氏菌 检测影响 因素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