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本次"王琦讲堂"从诊断、病机、处方用药等方面对原发性恼人耳鸣医案展开讨论。明确了耳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原发性、恼人耳鸣的范畴。王琦教授临床诊治耳鸣,突破"肾开窍于耳、耳鸣即为肾虚"的局限,从"热扰清窍"、"气机蔽塞"、"瘀阻络脉"等角度重新审视耳鸣病机,并拟定耳鸣主方"石斛静音汤",活用成方"益气聪明汤"、"石斛夜光丸",处方滋补与疏通同用、益气升提与潜镇降火同用、轻清上浮与介石潜镇同用,体现了"升降论""动静论""轻重论"的组方特点,临证思路简练、提纲携领、组方用药独特。

  • 标签: 耳鸣 辨体论治 主病主方 石斛静音汤
  • 简介:“医道传承”系列公益项目首期培训班由北京仁医堂国医馆全程资助,旨在通过开展研修班以更好的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此次研修班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辑出版分会、北京仁医堂国医馆承办,北京市华夏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社协办。

  • 标签: 研修 学术经验 国医大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 招生 中医药人才
  • 简介: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医古籍中无此病名,根据症状表现,可将帕金森病归属于中医"老年颤证"。王永炎教授认为本病本虚标实,病机复杂,本虚为发病基础,标实为发病依据,内风为发病动因,治疗当以熄风、化痰、活血为通则,兼以解毒,固本培元缓图收功,疗效显著。

  • 标签: 帕金森病 颤证 辨证论治 王永炎
  • 简介:《瘟疫论》依时用药多根据瘟疫病临床病情变化之变化而定,故突出“急救”二字,重点论述了数攻法和证时法,对现今临床疗效的提高和学术研究意义重大,是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领域,应加大研究力度,力争有所突破。

  • 标签: 《瘟疫论》 依时用药 临床研究
  • 简介:《理虚元鉴》是明代汪绮石先生所著,为论述虚劳的专著,观点突出,立法新颖,提出"肺为五脏之天""阴虚统于肺"的观点,确立"清金保肺"的治疗大法,自创清金养荣汤、固金养荣汤、清金甘桔汤、集灵胶等方剂,遣方用药多以清、润、宣、降,中和平正,不偏不倚。其理法方药可推而广之,于内科杂病中多有借鉴,在今日尤当重视。

  • 标签: 理虚元鉴 清金保肺 清润宣降
  • 简介:朱汉章教授是以发明“小针刀”并创立了“针刀医学”新学科而驰名世界的,是集哲学家、医学家为一身的当代著名学者。他发明了小针刀,并在他的带领下,经过近三十年的奋斗,更有一代执着于为人类健康事业勇于奉献的医学工作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求索与实践,在如此短的时间就由最初的“小针刀疗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针刀医学。

  • 标签: 针刀医学 朱汉章 学术思想 小针刀疗法 医学工作者 著名学者
  • 简介:清代著名医学家谢星焕理论治验俱丰,所著《谢映庐医案》被誉为医案珍品,为习医者撰写医案之楷模。书中临床经验和临证思路又为医家所推崇。对目前学界有关谢星焕临床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予以梳理,认为其深度和广度仍有不足,尚须深入发掘。

  • 标签: 谢星焕 谢映庐医案 名医经验 现代研究 综述
  • 简介:针对见血止血和苦寒止血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之血证分型:胃气上逆,血热妄行;脾气不升,血失统摄;肝不藏血,血热妄行;火不归原,上热薰蒸;肾不封藏,气随血脱;阴损及阳,阳微欲绝。李氏之血证论特点:血证关键在脾胃;重要一环肝传脾;气随血脱肾不固;阴损及阳阳欲绝;善后固本拔病根;选方用药偏于温;四炭三七平淡神。

  • 标签: 血证 分型论治 特点 李可 医案
  • 简介: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 标签: 附子证 阳虚 阳衰 格阳 亡阳 用量
  • 简介:李庚和教授为上海市名中医,从事神经肌肉疾病的研究。为了继承和学习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本文对李教授治神经肌肉疾病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 标签: 神经肌肉疾病 虚劳 痿证 痹证 学术思想 李庚和
  • 简介: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包根晓治疗胃包如病的学术思想。胃包如病就是由于人体当中的三根与七素相互平衡状态被打破,巴达干偏盛与赫依、希拉等相交搏之后产生恶血与黄水,最终会引起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临床症状,是一种聚合型慢性疾病。在蒙医当中,认为胃溃疡、胃炎等疾病都可归入到胃包如病范畴当中,属于消化系统比较差行间的疾病。蒙医对于胃包如病的认识历史比较悠久,且在临床治疗中也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包根晓对胃包如病的学术思想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

  • 标签: 胃包如病 学术思想 治疗效果 辩证治疗
  • 简介:本次王琦讲堂围绕脂肪肝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治疗难点展开讨论,并着重讨论了王琦教授对脂肪肝的诊疗思路,包括病机要点、诊疗模式、制方思路,以及处方用药特色和加减变化等,王琦教授治疗脂肪肝主要是“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辅以脂肪肝特色用药。

  • 标签: 脂肪肝 辨体-辨病-辨证 主病主方 名医经验
  • 简介:笔者以同专业、同年级条件相同的2个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针灸学》中风一病的讨论课教材编制和教学模式建设进行探索,为《针灸学》讨论课的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中风 针灸学 讨论课 教材 教学模式
  • 简介:严世芸教授认为"和"是中医学的核心准则之一,且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有重要意义。以"和"为基础,形成了兼收并蓄观、阴阳观、气血观、五脏观等独特的诊治观,并在临证中得以广泛运用。

  • 标签: 严世芸 中医学 “和” 心脑血管疾病 老中医经验
  • 简介:目的分析并探讨《现代中医临床》杂志作者身份与科研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关系。方法选取《现代中医临床》2014-2016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作者姓名、性别、职称、学位为作者身份的指标,以论文数和基金论文数为科研产出力的指标,以论文被引次数和下载次数为学术影响力的指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作者身份与科研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结果在科研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方面,性别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职称作者之间的论文被引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两两比较发现,副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他职称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位作者的基金论文数和被引次数、下载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发现,博士与硕士学位论文下载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博士与学士学位的基金论文数、被引次数和下载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0.002,0.000)。硕士与学士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身份作者与科研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对期刊编辑组稿与选择稿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作者 身份 科研产出力 学术影响力 现代中医临床
  • 简介:通过分析郑钦安医学思想,探讨其"万病一气说"的理论基础、学术内涵、哲学源头,认为阴阳、三焦、六经、脏腑、经络皆源自真阳一气流行,阴阳、三焦、六经是一气流行的不同态势,故万病皆可从一气流行论治。此实为郑氏学说的理论根基,亦是郑氏临证处方用药的指导性思想。

  • 标签: 郑钦安 万病一气 真阳 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