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即事物和现象),是区别该民族与他民族、这个社会群体与那个社会群体的重要依据之一。”民俗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我国学者把一般的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和信仰民俗类。信仰民俗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种观念、意识、主张的极度信服与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思维和行为的准则”的习俗,即对某种“事象”的崇拜习俗。民俗具有传承性,同时又有变异姓,信仰民俗也不例外。但无论其怎样变化,都会留下一些痕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

  • 标签: 社会民俗 习俗 国学 画像 汉代 民族
  • 简介:笔者在收集和整理卢比版式的过程中,发现一枚在人像颈后加盖“军用品”字样戳记的银币。印戳长0.6,宽0.3厘米,字为阳文,除“品”字较模糊外,“军用”二字清晰可见。银币上加盖印戳并不少见,一般是为了鉴定真伪和成色。然而这枚卢比加盖的是军

  • 标签: 成都造币厂 军用票 大汉军 二字 钱界 辛亥革命时期
  • 简介:清代银锭以十两锭为主流,其中官税锭是锭最大的亮点,版式、税种繁复多样。完整地体现了清代后期政府财政税收的实际状况。厘金税银锭正是反映清末厘金税收制度的珍贵实物遗存。笔者仅结合厘金银锭实物.在此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 标签: 清代后期 银锭 厘金 四川 财政税收 税收制度
  • 简介:北宋时期地区铸行过大量的铁钱。因铁质易朽,价值又低,以前出土往往不受人重视,保存下来的不多。历代钱谱虽屡有著录,但只是冰山一角,不能窥其全豹。近年因钱币知识的普及,出土的铁钱大多被完整保存下来,部分流散民间,其中也有前谱未见的新品,这些实物可帮助我们对铸北宋铁钱有深一步的认识。

  • 标签: 铁钱 出土 北宋时期 钱币 民间 普及
  • 简介:浅评《近现代纸币图录》黄岳明《近现代纸币图录》(以下简称《图录》),是高文和袁愈高合编的第二部货币图录,此书于1994年9月发行以来,深受泉界好评,尤其是泉友在研究本省钱币“土特产”一四川纸币的学术研讨活动中,视其为必备钱谱,受益匪浅...

  • 标签: 四川 纸币 图录 货币史 兑换券 浅评
  • 简介:<正>1978年,徐州博物馆在徐州市铜山驼龙山南坡一座汉代砖室墓出土了一把五十炼钢剑。(图一)剑锋部稍残,通长109厘米,原有鞘,为苎胎髹漆,已朽附剑上。剑的正面有隶书错金铭文一行:“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涷□□□孙剑□”,另剑镡内侧阴刻隶书“直千五百”字(图二)。这把创的组织品位、工艺制作水准之高在我国尚属罕见,特别是剑上文字更为珍贵,对于研究、徐州两地冶铁业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实物价值。

  • 标签: 四川 徐州博物馆 徐州市 冶铁业 砖室墓 铜山县
  • 简介:该图系笔者之一杜长明于近年在郫县农村收购珍藏。图长66厘米,宽48厘米,纸本,楷书,石印,保存完整清晰,是一幅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物,弥足珍贵。为了将此图提供给治沿革地理者的研究之用计,特撰此短文,并对其年代、性质试作小考,权作引玉之砖。

  • 标签: 小考 历史文物 年代 清代 清晰 沿革
  • 简介:2015年5月,芦山姜城遗址发现一块《故府张君之碑》残碑,推测该碑的主人为东汉晚期至国时期的曾官至蜀汉云南太守的汉嘉人张休。联系姜城遗址及附近出土的《杨君之铭残碑》、《赵仪碑》、《“十四年”残石》等残碑,可知延熙十一年(248年)左右,这些碑被毁用作了筑城石料。

  • 标签: 四川芦山县 姜城遗址 《故府张君之碑》 《赵仪碑》 平襄楼
  • 简介:省阆中市石室观题刻共有18幅,其中第5幅(编号为T5)为《隗先生铭》。《隗先生铭》题刻保存较好,大体可通读,全文约900字,内容丰富,书法精美,年代为南齐永明七年(489年)。该题刻除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早期道教资料外,还证明了南齐时期阆中属巴西郡,而非北巴西郡,并且纠正了《舆地纪胜》中某些错误记载。

  • 标签: 阆中 隗先生铭 南齐石刻 书法
  • 简介:2012年7~8月,为配合渠县汉阙保护规划方案的制定,考古工作者对渠县汉阙阙体周围进行了考古勘查,初步掌握了阙体周边神道、墓葬等遗迹现象的分布情况.勘探得知,神道一般位于双阙中间,为凹槽状,沿地势上升.阙对应的墓葬一般分布在神道一侧,既有各墓葬明显具有主次关系的墓群,也有各墓葬大小较一致的墓群两种情况.

  • 标签: 渠县汉阙 神道 墓葬 布局
  • 简介:汉画中可见一种圆腹足多带有盖的鼎,乃是炼制丹药的丹鼎,多见于石棺画像,这类鼎的图像可命名为丹鼎图。汉代画像丹鼎图乃是受汉代神仙家影响,属于“太阴炼形”信仰,是这种信仰在墓葬文化中的体现,反映了汉代人寻求长生不老和升仙的愿望,追其根源或与山东地区的神仙思想相关。现今所见丹鼎图以地区所出较多,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汉代地区道教盛行以及汉代蜀地炼丹术的流行。

  • 标签: 汉画 丹鼎 神仙思想 道教
  • 简介:地区发现的西汉土坑、木椁墓达数百座,延续二百余年,但专文研究较少.本文依据墓葬出土的钱币、陶器组合对墓葬进行了分期.并对出土陶、铜、铁器器形演变、墓葬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 标签: 西汉 土坑墓 木椁墓 陶器 铜铁器 分期
  • 简介:西汉刻石为数极少,自东汉开始,碑碣渐兴,而成为书法在公共场合出现的主要载体。载体改变,挥毫天地大增,使书者无论在用笔、结构、章法等形式和作品整体气象乃至意境美的表现上,都有了更为充分的锤炼、积累和提高的可能;与此同时,文字刻石的工具、技术也随之逐步提高。

  • 标签: 碑刻 汉代 出土 四川 公共场合 意境美
  • 简介:境内出土或传世錞于述略幸晓峰已知境内出土或传世障于14件,其中环钮于1件,小障于(明器)1件,虎钮于12件。小于是1986年4月成都无线电机械工业学校基建工地出土。通高7厘米,同出一批战国青铜器,定为明器①。文献记载发现于两例。《周书·卷...

  • 标签: 小田溪 历史博物馆 文献记载 四川 春秋战国 中原地区
  • 简介:人好吃,人会吃,从来就是如此。有史为证:“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桦阳国志·蜀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随着历史上多次的移民大潮,蜀地的人换了一碴又一碴,但“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却流传下来并不断光大。到今天,蜀地所产生的“川菜”更成为享誉世界的一大菜系。

  • 标签: 烹饪文化 四川地区 汉代画像 古代 饮食习俗 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