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民俗文化,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包含了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民俗事项,以及由此产生和变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民俗文化的概念隐含着其特殊的社会价值功能,贮藏、传续着地方性社会知识,而其生发出的内生秩序为社会的现代性困境问题提供了文化的“缓冲秩序”。因此,在社会政策制定上应注重地方性民俗文化内涵及其社会价值的解读,以此来完善地方治理的“善治”之路。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

  • 标签: 民俗文化内涵 文化视角 小镇建设 连城县 福建 客家
  • 简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在全国首先创建的一门新学科。长期以来,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等特色学科反映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历史和发展轨迹,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的孵化和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作为这门学科的倡议者、建设者和见证者之一,作者依据自己亲身经历的60多年往事,记录了这门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创建并走向全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以纪念中国人民大学成立80周年,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学科发展史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科学社会主义 学科发展史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是共产党历史实践的思想奠基人。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具有普遍价值,是世界各国共产党实践运动的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来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思想移植的适应性环境问题,实践场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放之中国“而皆准”的命运。从1938年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延安整风时期确立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场域问题形成的思想自觉,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历史角度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思想史意义上的前进轨迹显示了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步伐。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在中国实践中的每一步推进,都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杰出的创造。不同的时代环境和历史任务构成党的建设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党的建设发展历程表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连贯性思想逻辑。在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的理论和实践绘成绚烂多彩的历史长卷,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是最为出彩的亮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做出的独特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表现是出色地解决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建设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建设共产党两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的历程将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而继续延伸下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党建思想 中国化实践场域
  • 简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依据、总路线和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依据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的继承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在回答中国革命领导、对象、动力、道路等问题上阐释一系列新观点,解决了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的集成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解决了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实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的原始创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革命思想 中国化 理论创新
  • 简介:根据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作者对所熟悉的内蒙古城市社会文明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1)要坚持民族特色与现代文明要素的兼顾;(2)要坚持个别举措与最终实效的并行;(3)要坚持城市面貌的美化与市民素质的提升共进。

  • 标签: 问题关注 城市文明 文明建设
  • 简介:小三线建设系1960~1980年代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战备为中心、以地方军工和工业交通设施为主的全国性经济建设战略。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国一、二线(沿海沿边)28个省区市的腹地,依靠地方自筹资金进行建设。时至1985年底,全国小三线拥有229家企事业单位。小三线建设研究是中国当代史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介绍了收集和整理有关小三线建设的政府和企业档案的近况,以及这些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在推进当代史学科发展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认为,只有在尽可能完整收集利用相关档案的基础上,同时辅以其他各类史料,才有可能开展对小三线建设全方位和严谨的科学研究,令其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最终拓展为中国当代史学科的重要分支。同时作者呼吁档案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尽可能地整理公布中国当代史方面的档案资料。

  • 标签: 小三线建设 地方档案 企业档案 中国当代史
  • 简介:2017年2月9日,全区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李秋洪出席会议并作题为《盯住“两全”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全面推进全区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上新台阶》的讲话。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唐中克、邓敏杰,副巡视员秦邕江、王艳珍出席会议。会议由唐中克、邓敏杰分别主持。

  • 标签: 地方志机构 党风廉政建设 反腐败工作 副主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地方志事业
  • 简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在全国首先创建的一门新学科。长期以来,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等特色学科一起共同反映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历史和发展轨迹,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的孵化和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作为这门学科的倡议者、建设者和见证者之一,作者依据自己亲身经历的60多年往事,记录了这门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创建并走向全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以纪念中国人民大学成立80周年,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学科发展史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科学社会主义 学科发展史
  • 简介:导言近年来,人类学范围内的城市研究逐渐兴盛,尤其在城镇浪潮之下,有关我国城镇进程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不过,相较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城镇化作为中国城镇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

  • 标签: 城镇化进程 文化格局 区位学 人文 历史 地点
  • 简介:本辑选取了《关于马列主义中国问题》及《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两篇重要文献史料。其中《关于马列主义中国问题》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奠基人杨松同志发表在《中国文化》第1卷第5期上的文章——《关于马列主义中国的问题》内容节选。该文是党内最早呼应并阐述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命题的理论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中的扛鼎之作,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深入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华东财经委副主任、上海市工商局局长的许涤新发表的重要理论文章。在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同时,许涤新创作并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的重要著作《广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这一理论课题。《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与该书同期发表,文章回顾并反思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问题,重申了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应以广义政治学中国化为前提的理论主张,并强调了中国史实资料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献史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列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问题 新中国成立
  • 简介:近代东北城市的推进冲击着原有的乡村文化生态,打破了乡村文化的封闭性,造成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新组合,进而带来了深刻的城乡文化冲突和转型。城市和乡村在城市运动浪潮的推动下,在文化层面的相互关系也更加复杂。城乡间文化认同与异质性并存,其表现是城乡间文化生活及风俗的二元性特点和城市文化的扩张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无论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风习俗,还是娱乐生活,城乡之间都已发生改变且互相影响。

  • 标签: 东北城乡 文化互动 民俗民风 集市
  • 简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藏族乡位于县域东北端,乡政府距县城23公里,东南分别与门源、互助相邻,西北与大通县东峡镇、桦林乡相接。海拔2750米-4284米。全乡总面积为172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聚居着汉、藏、土、蒙古等4个民族2069户8377人。近年来,向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把绿色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 标签: 大通县 绿色发展 藏族 侧记 空气 经济社会发展
  • 简介:本文以民族学学科发展史为线索,对民族学传入中国后90年来的学科定义与学科设置展开讨论,辨析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相当”或“等同”的普遍认知,就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在中外科学领域的各种学科分类进行比较,针对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和学科母体萎缩等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必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坚持民族学学科母体地位的问题给予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根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对当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理论、分支学科设置及其内涵作出了示例性解释,其中也包括人类学学科地位的一些思考。

  • 标签: 民族学 人类学 学科设置 学科建设 中国特色民族学
  • 简介:学界目前对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分期的认识尚不一致,主要分歧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起点问题的认识,有多种不同起点说。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关键在“”上,其起点应该是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认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及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标志着党已经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探索;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对全党的统治,则导致了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方向及其所取得成果的否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探索遭受严重挫折;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危局,挽救了党和红军,也重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伟大转变的同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重大突破,并进而在指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实践中成功推进了这一事业的不断发展。

  • 标签: 民主革命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广西作为少数民族最为聚集的地区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数字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体制机制、人才资金、数字手段、新媒体传播四个角度出发,对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如何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完善数字体制机制、实施多样性的数字保护手段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推进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广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 对策分析
  • 简介:明清鼎革之际,身负历史污点的"贰臣"群体颇受各类私家野史的关注。出于简单的道德评价标准,这类著作对于"贰臣"往往存在着偏离史实的污名倾向,崇祯朝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便是一个典型。综合考察各种档案史料,笔者以为,张缙彦并未真正"降贼",野史中有关此人的种种卑污事迹,大多是以讹传讹的耳食之辞。究其原因,应当出于野史作者自居道德高地而去苛责他人的心理。

  • 标签: 野史 贰臣 污名化 张缙彦
  • 简介:本文是一项学术史研究,通过重温和比较林耀华先生三次赴凉山彝族地区的考察研究,来探寻他所思考的民族地区现代转型的经验与问题,以期有益于拓宽“藏彝走廊”的研究思路。林耀华在1943年初访凉山时,注意到彝族社会的头人、等级制和声望竞争的特点。这些特点曾经为明清时期的国家控制所利用,国家通过将头人收编为土司来驱使其按照国家意志征服其他夷部。而等级制的内在封闭性也形成凉山现代改革的困境。林耀华在20世纪80年代的考察中发现,经济发展有可能是改变凉山社会精神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突破口。而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市场的发展仍需依托于政治关系来运行。

  • 标签: 藏彝走廊 凉山 城镇 市场 声望竞争
  • 简介:甘孜州整合国家、省有关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广东对口援建资金、成都市对口援建资金也成为标准乡镇卫生院建设的“资金池”,概算总投入11.93亿元。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规划建设覆盖325个乡镇的334个标准乡镇卫生院。按照国家和四川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于“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的要求,到2017年甘孜州基层首诊率要达到80%以上。

  • 标签: 乡镇卫生院 标准化 甘孜州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县市 服务半径
  • 简介: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成因,目前学术界存在理性主义与文化主义两条大相径庭的解释路径。前者采取"增量"视角,强调作为观念变迁动力机制的现代的重要性;后者采取"存量"视角,聚焦政治文化延续性对于观念的制约功能。长期以来,泾渭分明的"理性—文化"二分法带来了研究路径的分野,但事实上经济增长、社会变迁、政治发展所代表的"理性增量"与传统政治文化所代表的"文化存量"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生成和演变的宏观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其背后的中观机制。本文认为,理性与文化因素均需借助社会学习、政治传播等政治社会机制才能对公众施加影响,因此以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为核心的政治社会过程至关重要。对人教版第十一套中小学政治教科书和2002~2014年《人民日报》的分析表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过程中"理性增量"和"文化存量"并存,两者的相互对冲塑造着转型期政治文化的基本面貌,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一种介于"理性与文化之间"的发生学。

  • 标签: 民主观念 现代化 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
  • 简介:对于阶级斗争,传统马克思主义习惯于从唯物史观的决定论角度加以理解和解释,强调阶级斗争史观与唯物主义史观的一致性。事实上,阶级斗争也是一种伦理诉求,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色彩。这种伦理诉求是否具有现实性、正当性需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和校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物理原理,实际构成了阶级斗争史观的物理视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原理构成了阶级斗争史观的伦理视野;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需要同时把握物理与伦理两种视野,实现物理与伦理两种价值的历史整合。在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上,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探索和实践两种价值的整合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 标签: 阶级斗争 唯物史观 伦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