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德国艺术理论家W·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提出的“移情”和“抽象”这一对艺术理论范畴出发,论述了舞蹈艺术中的“移情”与“抽象”。并进而论述了舞蹈艺术与审美理论中其他一些与“移情”和“抽象”相应的二元对立范畴:艺与道、再现与表现、内容与形式、原型与类型、主体与客体、“醉”与“醒”、错彩镂金之美与荚蓉出水之美、写实与写意等。作者认为这些二元对立范畴都具有相当开阔的理论研究空间。

  • 标签: 抽象 移情 艺术 舞蹈艺术 艺与道 再现与表现
  • 简介:2009年是北京舞蹈学院建校55周年的喜庆之年,这55年也是中国舞蹈事业从无到有乃至辉煌的发展历程。本刊借此庆典时机,特约了几篇北京舞蹈学院发展的亲历者的文章。其中不仅有学院建立,也有学科建设;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展望;有对人物的回忆,也有对事件的复现……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重叙历史,使我们能够再一次有机会重温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表达对母校永不止息的热爱。

  • 标签: 舞蹈艺术 新中国 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事业 学院发展 学科建设
  • 简介:“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以其全新的舞蹈哲学,即一种自然法则和自由精神,立于现代舞坛近一个世纪之久,她一直被奉为现代舞的精神领袖。一位从未想过要建立一个新的舞蹈流派的人,却成为“把解放性舞蹈提升为创造性舞蹈艺术的先驱者”。邓肯的舞蹈艺术作品追求自然的境界,舞蹈艺术思想则崇尚自由的舞蹈哲学。她“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理解自然,然后努力表现自然”。她所创造的自由舞蹈思想和舞蹈作品,不仅惊醒了陈旧的古典芭蕾,为正在衰退的古典芭蕾带来新鲜的活力和生命力,而且对后世现代舞的延续及继续发展也有巨大的影响,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 标签: 伊莎多拉·邓肯 现代舞 舞蹈思想 自然的舞蹈追求 自由舞蹈精神
  • 简介:玛伊雅·米哈伊洛夫娜·普利谢茨卡娅1925年11月生于莫斯科,1943年毕业于莫斯科舞蹈学校,进入莫斯科大剧院工作后,不久升任首席演员,是杰出的芭蕾表演艺术家、编导,苏联人民演员,列宁奖金以及诸多奖章和不同国家奖项的获奖者。

  • 标签: 舞蹈学校 艺术特点 芭蕾 艺术人生 莫斯科大剧院 名家
  • 简介:2008年11月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30周年校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大礼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校庆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出席庆祝大会并题辞,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也出席庆典大会并讲话,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到场祝贺。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生院 校庆 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委员
  • 简介:首届首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暨首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奖活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活动。为此,北京市委、教工委,市教委早就成立了以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朱善璐,副市长范伯元为顾问,市教委主任耿学超为主任的首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暨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奖活动组委会.并结合北京实际情况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各高校立即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市教委同时拨出专项活动经费,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 标签: 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第一届 高校 艺术教育科学论文 报告会 民族精神
  • 简介:朝鲜民族舞蹈艺术深深烙下了古老先民传统祭仪文化的痕迹。本文通过对古朝鲜时代民俗祭仪及其神话传说、三国时代民俗祭仪及其假面傩礼、高丽时代的民俗祭仪及其八关会、朝鲜时代的民俗祭仪及其祭礼乐舞等祭仪风俗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的解读,阐释了祭仪精神对朝鲜民族舞蹈艺术形态构成所起的作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朝鲜民族舞蹈。

  • 标签: 祭仪风俗 始祖神话 假面傩礼 宫廷乐舞 表演体例 祭礼乐舞
  • 简介:梅兰芳于1929年冬率团赴美,访问了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洛杉矶等城市,总共演了七十二天。上演的剧目有《打渔杀家》、《汾河湾》、《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刺虎》、《春香闹学》、《天女散花》、以及《上元夫人》的拂舞和袖舞,《西施》的羽舞、《嫦娥奔月》的镰舞、《麻姑献寿》的杯盘舞和《红线盗盒》的剑舞等具有代表性的,丰富多彩的节目。评论家赞叹道,“梅兰芳涂以胭脂红的浓妆是我在剧院里见到的最美的……那双遐迩闻名的手同菩蒂彻利、西蒙·尼蒂尼和其他十五世纪画家笔下的手奇妙地相似

  • 标签: 舞蹈艺术 梅兰芳 《贵妃醉酒》 《天女散花》 《霸王别姬》 剧目
  • 简介: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文化部对“九五”期间全国艺术科学研究的总体要求,我院申报六项研究课题。这六项课题分别是:王国宾高级经济师的“精神文明建设与舞蹈教育研究”、袁禾副教授的“二十五史乐志集成及中国宫廷舞蹈研究”、孟广城副教授的

  • 标签: 艺术科学 研究课题 精神文明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 舞蹈教育 宫廷舞蹈
  • 简介:年一度的英国“舞蹈之伞”艺术节(Danc0Umbrella)将于10月在英国伦敦盛大开幕,“舞蹈之伞”艺术节创办于1978年,在国际舞坛上颇具影响力和矢口名度。本届艺术节将于10月14日至31日举办,具体的活动安排已经公布,这是由艺术节的新任艺术总监艾玛·格莱斯顿策划组织的首个项目。

  • 标签: 艺术节 舞蹈 活动安排 策划组织 艺术总监 影响力
  • 简介:我曾任欧阳予倩这位艺术大师的秘书十年,他与戏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二十年代曾在京剧界有“北梅南欧”的赞誉,晚年过从甚密,欧阳老为葆王月排过《人面桃花》,1956年共同访问日本,梅先生作为团长,欧阳老为副团长兼总导演,欧阳老计划写一本专著《梅葆芳的舞蹈艺术》,为此带着我和另一位弟子专程到护国寺甲一号梅宅拜访,这个计划深得梅先生的赞同:那天梅先生的弟子言慧珠也在座,她正好和俞振飞先生合演了《琴挑》,梅、欧二位称赞言慧珠演技大有进步,气氛融洽,至今历历在目,但因全国观众都想看梅先生的演出,梅先生无法分身接受欧阳老的采访,1961年他们相继因心脏病住进阜外医院,这个计划竟成为他们的终生遗憾。

  • 标签: 舞蹈艺术 演技 十年 导演 演出 京剧
  • 简介:唐代巴中石窟飞天艺术是南方飞天艺术的代表,不仅数量多、雕刻精,而且姿态动作千变万化。唐代巴中飞天集中出现于初唐和盛唐时期,大致与巴中石窟发展演变的情况相吻合。从唐代巴中飞天的形体、面貌、服饰及动态等方面来看,初唐飞天显得优美灵动,盛唐飞天则显得优雅雍容。在巴蜀传统文化、审美风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和主导影响下,唐代巴中飞天表现出飞动美、装饰美和写实美的独特审美追求。

  • 标签: 巴中石窟 唐代飞天 舞蹈造型 审美表达
  • 简介:舞蹈大师吴晓邦已经逝世八年了,他是1995年7月8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的,享年89岁,他的去世是中国文艺界和舞蹈界一大损失,但他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舞蹈艺术文化的遗产,这笔遗产就是博大精深的吴晓邦舞蹈艺术思想,它不仅是中国的舞蹈文化宝库,也是世界舞蹈文化的遗产。

  • 标签: 舞蹈家 吴晓邦 艺术思想 现代舞 舞蹈理论 舞蹈教学
  • 简介:岭南民间舞蹈专场《风从岭南来》是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对《风从岭南来》的创作思路及编创心得的总结,回顾岭南民间舞蹈创作的过去,在总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岭南舞蹈创作之路,并建立对岭南舞蹈文化更为深入的认知。

  • 标签: 《风从岭南来》 岭南舞蹈传统 身体文化遗产 传承 发展
  • 简介:2009年11月,第四届CAVE纽约舞踏艺术节在纽约布鲁克林开幕。CAVE是位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非营利机构,2003年在CAVE独立运作下,以双年展的形式举办了第一届纽约舞踏节,成功吸引了纽约主流媒体的报道及评论。本届的开幕晚会“熔炉”(Furnace)由来自日本东京的舞蹈家室伏鸿(KoMurobushi)和几位视觉艺术家共同创作。

  • 标签: 艺术节 纽约 非营利机构 视觉艺术家 布鲁克林 主流媒体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开始在"民族化"的道路上探索前行,《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成为中国民族芭蕾的早期硕果;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也在向"现代化"的时代新方向靠拢,产生了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芭蕾舞剧艺术。在民族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跨艺术"表达手法也成功植入了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当中,成熟的文学经典、音乐作品成为前期"芭蕾舞民族化"的借鉴对象,芭蕾对文学和音乐作品的交融借鉴要适用舞台艺术性和实际操作性的改编原则。随着新世纪以来大众文化的蓬勃生长,芭蕾艺术和电影艺术、文学艺术开始互为包装地进入大众视线,随着"艺术商品进市场"的风潮涌动,"跨艺术"表达的芭蕾舞剧创作,作为当代中国芭蕾"民族化"道路的手段之一,其现代性趣味也是令人津津乐道并值得予以探究的。

  • 标签: 芭蕾舞剧 当代创作 民族化 现代性 跨艺术
  • 简介:服装设计教研室,自2002年成立至今,教室队伍从两人增加至五人,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服装设计拓展为服装、化妆两大设计类型。在积累与成长中,教研室具备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力,培养的本、硕毕业生部分成为了一线设计师,活跃于中国歌舞演出事业的前沿。

  • 标签: 艺术设计系 服装设计 教研室 学院 创意 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