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正>今年5月25日至29日,来自全国及国外的近百名专家学者聚集古城西安,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全国第四届丁玲学术讨论会.著名作家、评论家胡采、杜鹏程、严家炎、牛汉、张炯、李若冰、王愚、周良沛和日本学者江上幸子、前山加奈子等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旨是讨论丁玲创作的个性.

  • 标签: 丁玲创作 学术讨论会 异元批评 李若冰 作家 文艺批评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直到21世纪的今天,童庆炳始终活跃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前沿。从“文学审美特征论”的提出、心理美学和文体学丛书的编撰,到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实践、文化诗学的构想,他的思考紧紧追随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但他从不一味地追踪学术热点,而总是以对话的姿态参加各个时期、各种话题的讨论,既保持开放的立场又有所坚持,从而在丰富、深化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同时发出属己的独特声音。正因为如此,他每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都及时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反响。

  • 标签: 学术研究 文学研究 童庆炳 审美维度 20世纪80年代初 述评
  • 简介:论钟敬文文学评论的学术品格———读《芸香楼文艺论集》蔡清富199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一部钟敬文先生的文艺评论集,书名为《芸香楼文艺论集》。它搜集了钟老从20年代到90年代的文艺评论106篇(关于民间文学的文章因另有专集,故基本未收),全书53...

  • 标签: 文学评论 学术品格 民间文艺学 钟敬文 鲁迅 李金发
  • 简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近年来成为一个国内的热门研究主题。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却主要集中于泛思想史的视角,这非但没有激发出其真切的现代意义,反而造成一种庸俗化的不良影响。本文尝试严谨地从现代哲学学术方式入手,来解析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认为王阳明心学思想本质上具有深刻的精神哲学理论内涵:其精神哲学的现实起点是其基于对其时代现实近乎绝望之下的可能的'理想国'思想,先验理论起点是其'一'之'心'的思想,其双重真切意义在于定规'伯术'于'圣—心'的思想。在'多元主义'泛滥的今天,王阳明的心学精神哲学具有深刻而普遍的跨越时空的意义,不论对中国还是对现代世界。

  • 标签: 王阳明 心学 精神哲学 先验
  • 简介:近儒皮锡瑞论及清代学术史曾言:“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皆以宋学为根底,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皮锡瑞这段话大致勾画了清初至乾隆时代清代学术的演进脉络。有明一代,理学始终占据学术主流位置,明清鼎革,学术权势亦有转移,

  • 标签: 学术特征 理学 清代学术史 复归 经世 明清鼎革
  • 简介:在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研究者中,叶舒宪先生是比较独特的一位,这不仅因为他的研究方法自成一家,更在于他在"熔铸古今、贯通中西"的学术方向上不断精进,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深度拓展和横向开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标签: 叶舒宪 比较文学研究 当代 中国比较文学 独特 学术追求
  • 简介:北京的4月乍暖还寒,但这丝毫没有冲淡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师生们"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2001年4月8日至10日,国内外百余名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化学者聚首燕园,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隆重召开了"多元之美"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于本次会议主题关涉本学科乃至整个人文学科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受到了文学及文化研究界的普遍关注.

  • 标签: 比较文学 冲淡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化研究 多元 春天
  • 简介:马廷锡,学者称心庵,与孙应鳌、李渭并称黔中王门后学"理学三先生"。心庵为学自始追随阳明心性之学,尤以静坐为其功夫。其历学有三:一曰"师事朗州蒋信,讲学于桃冈精舍数年";二曰"与清平孙应鳌等为性命交";三曰"于渔矶构栖云亭,静坐其中三十余年,有悠然自得之趣"。然渔矶期间,心庵又以三事为其业志:一是教人功夫以静坐澄心而体认天理;二是讲学不辍而有"悠然自得之趣";三是著《渔矶集》《警愚录》,读之使人卓然有"朝闻夕可"之意,以至于可以"不愧龙场"。

  • 标签: 阳明 心庵 蒋信 孙应鳌 朝闻夕可 不愧龙场
  • 简介: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由复旦大学、上海市作家协会、河西学院等联合主办的“贾植芳与中国新文学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张掖隆重召开。2016年7月2日上午,在河西学院“贾植芳藏书陈列馆”,举行了庄重的贾植芳塑像揭幕暨书信图书捐赠仪式。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贾植芳 研讨会综述 新文学传统 传承 河西学院
  • 简介:以《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为代表的选刊家族已成为当下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传媒。它们享有先天性的象征资本优势——"选"即意味着"好",这将让被选的作家感到光荣,也让读者大众感到满足,选刊因此而拥有可观的发行量,也能对某些作家的创作取向产生影响。鉴于选刊的影响力,人们自然希望其办刊表现配得上社会的信任和期待,而要衡量选刊的办刊表现,"选学意识"和"选文水准"则是最基本的两个观察维度。

  • 标签: 选文 散文选刊 论文学 微型小说选刊 中篇小说选刊 《小说月报》
  • 简介:<正>由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和河北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孙犁文学活动6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7月13日至14日在河北省白洋淀举行.40余位作家、诗人、评论家和文学编辑出席了这次会议.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副会长周申明在开幕词中讲道,孙犁开创了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文学青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发言中说,从孙犁的作品中人们看到了在毛泽东《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艺的

  • 标签: 孙犁 白洋淀 文学活动 学术研讨会 文艺学 中国社会主义
  • 简介:一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可以理解为,一种学术传统在时代习气中的升降命运和长远影响如何在一个学者身上由显而隐,最终还原为一种稳定学术传统的过程,王瑶晚年多讲“清华学派”,其中寄托了对自己曾受陈寅恪影响的怀念。不过,一种学术生命力的顽强延续,有时候我们只能从他们学术著作的细处才体会得出来。

  • 标签: 学术道路 陈寅恪 王瑶 逝世 纪念 清华学派
  • 简介:2014年9月18日—21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1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延边大学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延边大学与吉林省比较文学学会共同承办。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与中国:百年回顾与展望”。围绕这一主题,大会设定14个工作议题和圆桌会议议题,具体为:(1)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2)普遍性与差异性:比较文学的学科方法与文化分野;(3)中国作家、批评家与世界文学;(4)汉学与国际中国人文研究;(5)多民族国家的比较文学疆界与研究范式;(6)诗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7)比较文学、国别文学与世界文学;(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师资培养;(9)翻译与比较文学;(10)中韩文学及东北亚文学关系研究;(11)[圆桌[比较文学与宗教研究;(12)[圆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13)[圆桌[文学符号学;(14)青年论坛。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学会 年会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 简介:继闻一多(1899—1946)的学术兴趣转向对中国文学史与上古文化研究①之后,对于神话研究的倡导,在闻一多的学术研究中是极具特色的一个领域。1935年,闻一多开始在清华大学指导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此后则长期着力于“研究我国古代神话之起源及其演变”。

  • 标签: 神话研究 学术成就 闻一多 中国古代神话 诗学 范式
  • 简介:我们生存在意义世界中,而意义世界是复合的。其一部分实践世界,是意识与物世界叠合而成;而其余部分的意义世界,则是意识构成的思维世界,它的组成部分(筹划、范畴、艺术、游戏、幻想、梦境)离实践世界渐行渐远。艺术和游戏的内容是比喻性地借用实践经验,但是它们在符意上对现实不透明,在符用上没有实践用途。它们在人类文化中不断被"次生实践化":崇高化、商品化、学理化,由此构成一个符号修辞的四体演进序列。学理化是对艺术与游戏的反思,是一种反讽式思维,走向了艺术与游戏精神的反面。

  • 标签: 意义世界 意识 艺术 游戏 次生实践化
  • 简介:1968年,王润华教授在威斯康辛大学受业于周策纵先生门下,其时他已有诗集《患病的太阳》和散文集《夜夜在墓影下》行世,显露出不俗的创作天赋。周先生欣赏弟子写诗为文的才华,但又不免对其做学术研究的潜质暗自担忧。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其担忧是多余的;第二年,王润华教授仅用了两个学期就完成了《郁达夫在新马和印尼》的硕士论文,展示了他良好的学术研究的禀赋,并从此开始了他的诗人和学者的生涯。3年后,还是在这里,王润华教授从早晨到午夜,以图书馆为家,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司空图的生平及诗学理论》。1973年,他到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任教,正式踏上了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不归之途,并以其诗人的才情,澹趣的心境,稳健扎实而不事夸饰的治学作风在唐代诗歌、明清小说、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及世界华人文学等诸多领域,广采博纳,阐幽发微,屡有新见。

  • 标签: 诗人 比较文学 华人文学 夸饰 唐代诗歌 为文
  • 简介:拓璐:陈老师您好,了解了一下您的履历,您在1994-1997北大中文系读博期间主要研究什么领域?现在在您看来,当时在中文系所关心的问题和现在在艺术学领域所研究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共通之处?陈旭光:我在北大中文系的硕士和博士攻读的都是现当代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新诗、现代诗学的研究。我当时还算是比较先锋的青年诗评家,对先锋诗歌、第三代诗、后朦胧诗等特别关注,记得我的硕士论文的题目是《后循朦胧诗研究》,博士论文是《中西诗学的会通——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研究》①,我还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一个重要的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的编委和编辑。

  • 标签: 中国现代主义 兼容并包 陈旭 整体观 先锋性 访谈录
  • 简介:由本刊编辑部主办、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和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共同承办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体系研讨会暨《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国际化推进会”于2017年10月10日在苏州举行。本次会议的具体议题包括:国内外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体系的现状和未来;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体系与学术期刊的定位与发展;本刊国际化目标与策略等。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学术评价体系 国际化目标 人文社科 苏州大学 文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