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祭祀起源于向神灵敬献饮食;食物献祭则处于祭祀仪式的核心地位,有其内在的运作体系和象征意义;白花村客家人对神、祖先和鬼的祭品分类。象征对应着以个体或家为中心的社会人际网络。从亲到疏、从熟人到生人的“差序格局”亲族关系。

  • 标签: 客家人 食物献祭 分类 象征
  • 简介:云南玉溪大营街汉族社区出现的“开大经”仪式活动,充分表达了仪式主体(家主)基于仪式“超度”并“还愿”亡灵,进而通过多种形式的报答性“承诺”,在“转让”器物归属权的过程中,“净化”自家方土,以祈望获得多重意义的平安和终极意义的财富“回报”。在人神多重意义“沟通”的结构过程中,仪式将这些具有多重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参与者整合成具有不同“回报”诉求的复合意义共同体。

  • 标签: 开大经 还愿 求净 回报
  • 简介:古代鄂伦春族结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继采取“穆昆”制和“乌力楞”以实现对族民的有效管理。随着清王朝强化对鄂伦春族的政治统治,清政府开始在鄂伦春地区强力推行路佐制,最终形成“穆昆”制、“乌力楞”以及路佐制相互支撑、互助共存的局面,使得古代鄂伦春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更加多元,社会管理形式更加多样,为维护鄂伦春地区的社会稳定提供了政治保障。

  • 标签: 古代鄂伦春族 “穆昆”制 “乌力楞” 路佐制
  • 简介:<正>《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 标签: 古代汉语 王引之 语气词 词义 先行词 经传释词
  • 简介:文章对近代以前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交通路线的分布变化及其背景和影响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文章认为,随着中国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过岭交通的变迁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唐以前的过岭交通以越城岭路和萌渚岭路为主,广西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唐以后大庾岭路和闽粤交通迅速崛起,广东的发展速度开始超过广西

  • 标签: 交通路线 分布 变迁 原因 影响
  • 简介:中国汉族的村落、宗族与民间信仰的仪式和象征历来为汉学人类学家所关注。文章选取华北地区一个典型的汉族村落——北村,基于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对该村落祖先崇拜的信仰和仪式以及村落的宗族组织进行了考察,探究了祖先崇拜的原因及重要的象征体系——“家堂”,并分析了“院”的形态和作用,认为民间信仰和仪式对家族整合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村落 祭祀 家族 秩序
  • 简介:近年来,中国古代辩证法史被写成了朴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两军对战史。本文对这一体系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形而上学产生于近代,它与辩证法的关系不是对子对战结构,而是替代、复归的正反合结构。中国古代不具备产生形而上学的条件,也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那种认为孔子、孟子、董仲舒是古代形而上学代表人物的传统看法,是不能成立的。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形而上学思维方法。

  • 标签: 形而上学 近代自然科学 经验论 朴素辩证法 思维特征
  • 简介:阐述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若干现象的几点思考与同行探讨。

  • 标签: 环境 发挥/想象力 弘扬/民族音乐
  • 简介:白府村是太行山东缘地带的一个汉族村庄。作为一种文化设置,白府村人正月十七"拉死鬼"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休养生息,缓解疲劳,求吉纳祥。如果目的单纯是这些,原本完全可以采纳更为省力的方式。在传统的惯性下,乡民们借助"拉死鬼"仪式集中调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至自身孤立的家园与周边社区的关系,还要借助人与鬼的关系安抚个体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时间节点调理乡民们精神世界的文化设置,社区秩序将难以为继,乡民们的心灵世界也将变得鬼影重重。由此,可以上溯至古礼傩仪的春节社火"拉死鬼",对于村落民众的宗教观、生命观乃至自然观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也成为理解北方地区山地乡民生活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 标签: “拉死鬼” 社火 白府村 信仰活动 文化设置
  • 简介:在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研究中,关于现代图书馆与藏书楼的关系问题一直就是人们研究并激烈争论的一个话题。一种观点认为,藏书楼无法孕育近代图书馆,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图书馆的出现是中国藏书楼发展的历史必然。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视野看问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类文化现象的存在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图书馆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正是顺应了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提高规律,也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

  • 标签: 藏书楼 人类社会 图书馆事业
  • 简介:在前苏联远东黑龙江沿岸地区,学者们亦发现了一系列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早在5~6千年以前,当地的远古居民即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1854年—1865年间,俄国学者什连克院士在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中间曾经收集到一批艺术品。使他尤为惊叹不已的是,这些几乎为文明世界遗忘了的弱小民族(那乃、奥罗奇、尼福赫等等)竟然有如此高超的艺

  • 标签: 苏联学者 西伯利亚 远东地区 古代 民族文化 传统
  • 简介:电视新闻音乐作为电视新闻的构成元素之一,有着不同于一般音乐的应用价值和特点,而这是由它与电视新闻的其他构成元素的关系所决定的,本文从这种关系入手,着重探讨了音乐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地位和呈现形态.

  • 标签: 电视新闻音乐 应用地位 形态特征 契合
  • 简介:所谓“传统农业”,既是一个与以现代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与工业、商业等其它行业相对的概念。当我们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随时都保持着对它所具有的那些数千年不变的突出特性的理解。这时,“传统农业”至少具有下列性质:1、体力劳动的属性;

  • 标签: 婚姻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 农业为基础 中国农民 婚姻问题 必然需求
  • 简介:古代蒙古社会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散见在'约孙'(习惯法)、(成吉思汗法典)、元朝典章制度和北元时期的蒙古法典之中,其保护的范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由于古代蒙古社会是以动物为中介,以人、自然为要素而构成的,法律特别重视对动物,尤其是家畜--马的重点保护.宗教因素曾经引起古代蒙古社会的生态规范的部分嬗变,但其生态保护法的精华部分仍被明清民族法制继承下来.

  • 标签: 生态保护法 “约孙” 习惯法 蒙古法典 游牧民族
  • 简介:文章从接受美学等现代文艺理论出发,考察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及之前的音乐与听众之间的关系,指出其中呈现出一种从顺从到冲突的发展线索,以此探讨音乐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性质和相应的历史根源.

  • 标签: 听众 音乐 顺从 冲突
  • 简介:从对音乐的本体性及功能性的认识、音乐的审美属性与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识、从音乐与相关文化来审视非音乐教学手段的合理性以及我们需要符合音乐本体属性的课堂教学和适度的非音乐手段这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强调了音乐教学应突出本体审美属性。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过分强调综合性教学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科学和客观的反思和分析。

  • 标签: 音乐本体 音乐的审美属性 非音乐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