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中国人心理病理和中国心理疾病患者求助方式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欠国当前日益明显增多的心理疾病大有裨益。

  • 标签: 中国人 心理病理 求助方式 文化根源
  • 简介:第2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27^thInternationalCongressofPsychology,ICP2000)于2000年7月23—2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本文拟根据ICP2000组委会提供的各国代表名单,从经济和心理学发展程度、地理位置和官方语言等几个方面分析与会代表的构成情况,考察我国应如何有重点地宣传和组织第28届大会(ICP2004),努力争取更多的代表与会。

  • 标签: 第2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发展程度 地理位置 官方语言 组织策略 学术交流
  • 简介:中国人的心理症状进行了探索与诠释。对3个不同的样本(1890人的SCL-90测验的成人样本,951人的PDRS测验的成人样本,2654人的PDRS测验的大学生样本)进行因素分析,并与国外研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人样本因素分析呈现比较稳定的结果,其中人际困扰、躯体化、自杀风险和网络成瘾为贡献率最大的因素。对为何中国人样本四大症状成为最重要的因子进行了讨论和诠释,提出中国及东方的金字塔文化假说,认为其特征是多限制与超稳态,与西方的球体文化明显不同。多限制特征假说可以贴切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症状的文化意义。

  • 标签: 心理症状 因素分析 人际困扰 躯体化 自杀风险 网络成瘾
  • 简介:多元文化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MCT)认为:心理咨询和治疗在本土化过程中必须与本土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从而摆脱发源于西方白人主流文化的局限。传统的儒道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儒道文化在出世入世思想、空间时间存在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甚至是对立,但却没有影响二者结合对心理咨询的积极影响。儒道互补的人性观、人生目标、价值取向等内容对于心理咨询有积极意义,而将儒道文化引入中国心理咨询本土化尚存在思辨性过强、集中于认知调整领域等问题。

  • 标签: 儒道互补 哲学内核 心理咨询本土化 MCT 理论咨询目标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中国宗教心理学产生的西方背景,从中国宗教心理学的著作出版、国外著作译介、论文发表、学者队伍、学科重要活动等方面简单梳理了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发展,指出了中国宗教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对中国的宗教心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发展现状 展望
  • 简介:自文化混搭心理研究范式提出后,研究者们不仅将其应用在探讨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中,还运用这一范式关注中国现实社会发展过程,探究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中人们特有的心理及行为机制。本刊收录的八篇论文大多采用实证研究范式,研究内容涵盖诸多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探讨了不同文化混搭情境中的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与族群关系认知、文化适应过程、文化排斥反应、政治参与效能感、文化规范与权威认同等领域的问题。本文进一步强调以上研究的社会现实性,并试图进一步凸显文化混搭心理研究对深入探究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文化混搭心理研究 中国社会发展 社会变迁 外部效度
  • 简介: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速度快速发展。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近十年老年心理健康研究情况,分析当代中国老年人心理存在的特点,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期望能给后续研究带来有益的启示。

  • 标签: 老年心理健康 老龄化
  • 简介: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本集刊继承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以来的传统,以'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相互建构过程及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为目的,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本集刊自2005年开始出版第一辑,每年一辑。从2014年开始每年出版两辑,分别于4月中旬和10月中旬出版。

  • 标签: 中国社会心理学 投稿须知 社会心理学评论
  • 简介: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本集刊继承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以来的传统,以'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相互建构过程及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为目的,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

  • 标签: 中国社会心理学 投稿须知 社会心理学评论
  • 简介:采用新的加工深度(Depthofprocessing)研究范式与随意编码(Incidentalencoding)研究范式将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好朋友与自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新的加工深度研究范式下,朋友参照条件与自我参照条件下人格特质形容词的自由回忆率没有显著差异;在新的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自我参照条件下人格特质形容词的自由回忆率显著高于朋友参照条件。结果表明,中国青年大学生的自我结构具有动态性的特征。

  • 标签: 自我参照效应 朋友参照效应 加工深度 随意编码
  • 简介:提高老年人家庭沟通成效对促进健康老龄化,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与家庭带来的压力有重要意义。观看电视是中国老年人最主要的休闲形式及日常活动之一。结合心理辅导或者咨询的手段,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先进技术与普及优势,可以设计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老年人家庭沟通的辅导方法。

  • 标签: 中国 老年人 家庭沟通成效 辅导方法
  • 简介:运用匹配--伪装方法研究了外籍教师的口音对于中国学生关于外籍教师的印象形成的影响。被试是120名大学生。实验结果表明,外籍教师的口音在中国学生关于中外籍教师的印象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带有美国口音的外籍教师比带有英国口音的外籍籍都是在外貌特征、人格特点、教学能力和对学生的吸引方面获得学生更为肯定的评价。这一结果对于外籍教师的聘用和使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中国 学生 外籍教师 匹配-伪装方法 口音
  • 简介:传统道家责任心理思想是中国人责任心理结构认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本文立足于“有无相生”的道体论和“自然”“无为”的伦理价值观,归纳提取出该文化内部“为政”“养生”“经世”三方面相辅相成的责任心理结构;并指出“真人”人格的培养是促成这一结构现实实践的关键所在;坐忘心斋、谦下守柔、知和不争,构成了责任心理品质养成的主要策略机制。传统道家责任心理思想研究对当代责任心理学理论建构、个人生命意义探究及社会价值观反思,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道家 责任 无为 真人 现代意义
  • 简介: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本集刊继承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以来的传统,以'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相互建构过程及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为目的,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

  • 标签: 中国社会心理学 投稿须知 社会心理学评论
  • 简介:选取44063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考察我国青少年动力系统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我国青少年的动力系统发展状况良好;(2)我国青少年的动力系统年级变化趋势表现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初一年级略有上升,初二年级有所下降,之后起伏波动,高三年级得分最低,但从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迅速上升,大学阶段得分最高;(3)我国青少年在动力系统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但在各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年级变化趋势。

  • 标签: 青少年 心理健康素质 动力系统
  • 简介:医患问题备受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但已有研究大多基于案例和问卷调查等主观经验数据展开,在样本代表性和客观性上存在一定风险。本研究尝试基于2015年中国95个城市网民在微博社交媒体平台的客观行为数据,探索网民对医患议题的关注规律和态度规律。结果发现,中国一线城市对医患问题关注度最高,并表现出正面情绪低、控制感低等低信任特征。本研究为理解当前中国公众对医患问题的社会心态,提升医患信任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医患 医患关注 医患态度 微博 医患信任
  • 简介:中国的心理学是从外国传来的,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没有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我们要以人性观作为建构中国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借鉴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的历史经验;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才能保证中国心理学理论的顺利发展,最终建构、充实、发展起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 标签: 人性论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中国心理学 理论体系
  • 简介: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工具的功能,正在对人们的工作、娱乐、交往、消费、学习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其所具有的不同于现实人际交往的物理环境的独特特征,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往空间,似乎将瓦解现实社会生活中基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但当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交往空间仅仅被人们当成扩大交往对象和社会关系圈的工具时,其对现实人际关系模式可能产生的根本性影响却值得质疑。

  • 标签: 网络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 简介:一位美国朋友,在中国做访问学者,与中国大学生朝夕相处一年。交流感受时,首先跟我大赞了中国学生求知欲强、对西方文化了解很多、英语基础好,但同时,关于中国年轻人,他也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困惑。第一个困惑足,中国的女孩子好像不谈恋爱就直接结婚?美国朋友说,他见到的中国女大学生,学业大多非常出众,在对未来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上也很独立,但唯独在恋爱结婚方面,显得比较胆小。

  • 标签: 中国大学生 教授 访问学者 中国学生 西方文化 英语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