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对黑格尔思辨逻辑基本观点研究,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研究是:(1)思辨逻辑对象过程里进化与退化,(2)在这个过程里理性与知性关系;在下篇中研究是:(3)逻辑思维与理智直观关系,(4)这个过程里历史东西与逻辑东西统一。这些研究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结合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果进行

  • 标签: 辩证逻辑 知性逻辑 进化 退化 理智直观 历史东西
  • 简介:本文讨论关于《实践理性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动机”一章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核心在于“动机”是否为实践理性批判引入了某种心理学机制从而造成了这项批判不一致。对此,笔者认为纯粹实践理性“动机”实际上是指理性法则规定行动时,有限、感性理性存在者具有的整体状态。我们既不能将其看作是道德法则规定行动时依赖心理因素,也不能将其看作是理性法则依据因果法则在主体中产生经验心理学后果。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道德法则作为动机”与“道德情感或敬重作为动机”这两种说法一致性。在整体状态观点下,道德法则和道德情感可以被看作是有限理性存在者在理性法则规定意志时不同方面,它们可以在这种意义上获得一致性。由此,我们也可以将作为道德情感敬重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纳入到统一理解之中。第三个问题是处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中“动机”含义一致性。笔者认为“动机”一般是指意志主观规定根据,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专指理性法则成为意志主观规定根据时我们作为有限、感性理性存在者所处状态。这些著作在“动机”使用上并没有原则上分歧。

  • 标签: 动机 状态 实践理性 道德情感 敬重
  • 简介:康德道德目的论系统不仅是其目的论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实践哲学中一个独立理论。在结构上,这个系统包含两个部分:作为形而上学基础目的王国系统和作为形而上学理论道德目的学说及实用目的学说。在内容上,目的王国系统是一个资格体系,其质料是作为自在目的理性存在者,其形式是定言命令目的公式,其完整规定类比于自然王国系统。虽然人能够在目的王国中作为自在目的而实存,但是他毕竟是有限理性存在者,在现实中要实现自己道德性必须克服感性欲望按照道德目的去行动。以此为基础,道德目的学说质料是作为德性义务"同时是义务目的",其形式是德性学说至上原则,其系统建构以德性义务系统为基础。从属于道德目的学说实用目的学说以实现幸福为最后目的,以经验性明智原则为形式,并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 标签: 目的王国 自在目的 道德目的 实用目的
  • 简介:康德哲学是真正批判哲学,康德哲学批判品质也显著体现在他关于审美判断论述之中。康德以三个"不是"——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展示了其审美判断理论批判品质。其中,康德通过揭示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把审美活动引向了反思立场。而强调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理性派美学,并引出人情感自由表达能力问题。强调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经验派美学,并引出人情感普遍传达能力问题。

  • 标签: 康德 审美判断 规定判断 认识判断 私人判断
  • 简介:《法哲学原理》所回应是近代政治哲学中一个根本问题:自由概念如何成为现实?它同时也是在追问如何在理论上创造一种启蒙时代公共生活方式(它体现为一种政治生活和制度安排)。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考察了近代以来两种权利学说(自然权利学说、道德权利学说)对这个问题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伦理国家理论。

  • 标签: 自由 自然权利学说 道德权利学说
  • 简介:本文核心目标是讨论意义问题,但这个探讨是以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工作为前提,在他视野下,意义问题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所以本文重心就转向考察“使用”这个基本概念。这个考察首先从分析维特根斯坦提出“使用”概念背景开始:“使用”概念是相对于传统语言意义观被提出,它提出为我们描述了另一种看待意义问题方式——把意义看作语言使用。这构成了本文第一部分论述内容。在第二部分中,笔者接着转向讨论“使用”概念本身所蕴藏东西,这一讨论以“理解”和“规则”为两个角度分别阐明它们和“使用”之间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考察来揭示“使用”自身内涵,进而呈现“意义”内涵;通过深入挖掘“使用”概念,我们也进一步解释“语言意义”这种现象所蕴含两个基本内容。在本文最后一部分,笔者将批判地分析上述两个基本内容,论证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最后尝试予以回应。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使用 意义
  • 简介:黑格尔认为,婚姻是由本身无限独特两性人格自由委身所产生。婚姻实质是具有法意义伦理性爱,既不是性关系,也不是单纯契约关系,更不是纯粹感觉上爱。婚姻实现,当以两性特异人格之间自由恋爱为前提,同时遵循与家长协商原则,而且还必须通过举行婚礼来庄严而神圣地确认。婚姻解体,源自婚姻作为一种直接、自然伦理属性,理性地面对解体是婚姻概念内在要求。黑格尔婚姻观在许多方面对中国当前婚姻现实仍有启发意义。

  • 标签: 黑格尔 婚姻 自由恋爱 伦理 同性恋 法哲学
  • 简介:文艺复兴后德国一直处于欧洲文化边缘,路德宗教改革以后确立了近代德意志民族统一语言,但政治上却是松散乃至分裂,思想、文化十分保守。是莱布尼茨悄然改变了德国哲学庸俗势头,他继承古希腊以来哲学和美学传统,构建了独特单子论哲学体系应对时代精神危机,并率先开启了对16~17世纪以来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整合,开辟了德国近代哲学和美学自我觉醒道路。

  • 标签: 莱布尼茨 美学 单子 前定和谐 理性
  • 简介:路·德·福斯和彼得·琼格斯在本文中分别讨论了黑格尔“理性”概念和“信仰”概念。福斯认为,黑格尔“理性”概念是耶拿时期在谢林影响之下开始提出并成为哲学主题,他后来逻辑和哲学都是关于理性科学,只不过前者陈述是理性本身,而后者陈述是理性现实性。琼格斯认为,黑格尔“信仰”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一种否定性含义,指的是一种直接、主观认其为真,它与间接、客观知性认知相对立;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它开始获得一种中性含义,即指精神见证,它是信徒与信仰根据之间中介。

  • 标签: 黑格尔 理性 信仰
  • 简介:我认为每一种伦理学研究方法或者伦理学理论都应该吸收康德学派思想,因此,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或应该承认,我们受到了康德创新性影响,且在许多领域都受到了他清晰历史观和概念性道德观影响。我将要从康德绝对命令和假言命令之间区别展开讨论,我认为康德是第一位以某种明确方式来阐述这两者之间区别的哲学家。我将要讨论dasGute(good,善)和dasWohl(well,福)之间区别,我相信二者区别使康德有效地发现了“事物状态”这种观点,或至少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了那种观点含义。我还会讨论,康德对道德内在特性强调,何以能为美德伦理学和关怀伦理学提供重要启示,甚至也能对结果主义产生影响(尽管较少),因为适当地关注康德就内在生活所说一切能帮助结果主义者形成并区分他们自己那些自相矛盾观点。

  • 标签: 绝对命令 假言命令 幸福 内在性
  • 简介:本文简要分析了反思概念内涵和翻译问题,尤其是它与黑格尔逻辑本质论独特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考察了黑格尔对“同一”、“差别”和“根据”这三个纯粹反思规定阐明,侧重于揭示它们映现[反思]特性。从中,我们可以详细地看到黑格尔是如何借助映现观点对传统形式逻辑思维规律加以批判

  • 标签: 反思(映现) 本质 同一 差别 根据
  • 简介:康德关于能思存在之本性论点基于表象“我”具体本性。他认为,经验自我属于一个有思想肉体实有,其内感官被心灵自己状态激动,因此和外感官一样牵涉被动性。这样心灵或理性只具有相对自发性,是没有归因能力它(物)或精神自动机,从而不是完全自主。不过,如果有一个内在于实践理性目的,那么它可能会是完全自主。康德认为这个目的是道德律,我们选择行动方式只有被其蕴涵(而非出于偏好)才表达真正自由。

  • 标签: 我思 统觉 目的 道德律
  • 简介: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以隐喻方式提出了两种国家政治模式,即机械模式和有机体模式,这种隐喻并非单纯着眼于修辞学上效果,而是着眼于其哲学上造型功能,甚至是哲学思考和言说本质。后世哲学中"概念隐喻"在康德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帮助建构他自己全新哲学思考。类比思维不只是达到语言效果一种辅助手段,而且是正规哲学思维方式,它表达是无法用逻辑规则来限定哲学思想。图型法和象征论在康德那里是把概念和直观联结起来两种不同方式,虽然后者被当作前者补充,为是在涉及理性概念(理念)时补知性范畴(概念)图型之不足,但它本身也成为建构一个超越于认识论之上哲学领域(实践哲学和美学及目的论)所必不可少枢纽,它在理知世界原则无法使自己显现为直观情况下,以现象上可了解方式得到了描述。类比法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已被采用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以类比"模型"代替了"图型"作用;而在《判断力批判》中,有机体和自组织概念为政治哲学中那些理念提供了实在性证据和理论支持。康德在自然机械产物、人工制品(艺术品)和有机体之间所做区别使政治实体在等级上凌驾于自然物之上,并通过将有机生命合目的性原理转用于政治体制方面,而论证了民主共和体制对于专制独裁体制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并不在于那种外在表面的政治形式,而在于内在精神实质。康德身体政治学也不同于古代由一部分(头脑或心灵)支配其他部分(肢体)身体政治学,而是主张每个平等成员都先于国家,而国家同时也先于每个成员,它既不是回归古代整体主义,也不是后现代极端自由主义和个体主义,而是指向现代共和主义进步方向

  • 标签: 图型法 象征论 隐喻 有机体 国家 政治体制
  • 简介:"机械"和"有机",它们是目的论批判所借助一种重要思考媒介,是参照目的原因性"远距离类比"。目的原因性是倚赖目的论判断力这一认识机能,归根到底是不考虑任何经验性自然规律而只通过理性才可能。由于整个现象界都可通过机械作用而生成出来可能性是不能排除,康德只有假定或引入物自体并配以智性直观可能世界,才能给有机体和目的因果性提供彻底可能性。合目的性原则作为一种理性批判原则,对于辨别合目的性或者目的论滥用和弃用形态仍然有借鉴意义;但康德把自然最终目的定位于人主观性状形式方面,可能也错过了以感性为出发点一种目的论方向。

  • 标签: 康德 目的论批判 有机物 机械 合目的性
  • 简介:本文致力于分析《实践理性批判》中“敬重感”和《判断力批判》中“崇高感”,指出它们作为心灵智性情感,在现象意义上已然揭示出了“理念”在实践范围内显现。进一步分析来看,这又涉及想象力综合能力。正是想象力提供了一个感性一知性二元和解可能路径。因而“情感”和“理性”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矛盾,重要在于心灵诸官能和解,而正是通过对心灵智性情感现象捕捉和观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实践可能性。

  • 标签: 敬重感 崇高感 想象力 心灵的理念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独特魅力在于,他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一位20世纪最重要哲学家之一。布洛赫一生都在写作,晚年92岁高龄他仍在坚持工作,直到1977年全集问世,它成就了他一生,他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在内多种文字。布洛赫于1977年8月4日逝世,这是他生前所接受最后一次重要访谈,是对自身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总结性回顾,内容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他所有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20世纪20年代求学时期、30年代自由作家时期、40年代美国流亡时期、50年代莱比锡大学执教时期、60~70年代图宾根大学执教时期等等,堪称20世纪一部内容丰富哲学史、思想史文献。

  • 标签: 恩斯特·布洛赫 青年时代 流亡 莱比锡岁月 图宾根岁月
  • 简介:谢林认为费希特对反思性自我把握逻辑困境批判陷入了循环论证。为了克服这种循环,谢林让自我意识跨越了主体性界限,作为“第一性东西”,这种绝对自我意识使认知,而且使对反思直观成为可理解。谢林称自我意识对自身这种“认知”为“智性直观”,智性直观之被反思只有通过想象力审美活动才是可能。谢林把对艺术产品审美直观也称作哲学工具论和凭证。为了能够系统地理解人类自由本质问题,谢林给出了一种有生命、实在自由概念,为一种不仅把善,而且把恶开启为人类自由选择权哲学提供了空间,在此意义上到达了唯心主义边界。

  • 标签: 谢林 唯心主义 智性直观 艺术 自由
  • 简介:新康德主义杰出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沿着康德所开创先验主义思想路径,生发出自己独特符号形式哲学,以关系逻辑取代物逻辑,以符号取代物,将哲学观照世界中心从实体转移到意义之上。这一具有颠覆性观念受到同时代哲学家非难,究其缘由,应归结于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根基未能得到充分阐发这一事实。本文认为,虽然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确属"一项未完成事业",但他在诸多著作中已对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问题做了较充分分析和阐述,其中关键性概念就是"世界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分析来阐明卡西尔对符号形式哲学合法性之建构。

  • 标签: 符号形式哲学 世界理解 现象学 符号世界 精神
  • 简介: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纯粹实践理性辩证论第VI节中,对纯粹实践理性三大悬设做了一个总体概括,阐明了它们之间关联,澄清了三者在理论上导致幻相和在实践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最后再次重申了出于道德考虑而在人实践意图中建立这些悬设必要性。该节内容虽然在前面以及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都进行了详尽论述,但本节最简明扼要地展示了其中脉络,值得逐句解读。

  • 标签: 康德 纯粹实践理性 悬设 道德法则
  • 简介:黑格尔国家学说之所以屡遭非议和曲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扬弃了近代以来主流政治学说所依据自然法传统。在黑格尔看来,古典自由主义者从契约论出发把国家看作是个人权利消极保卫者,其内涵等同于处于应急状态中市民社会,黑格尔因而称其为外部国家;它不但保留着自然状态残余,甚至还会产生和加剧诸如腐化与赤贫相伴现代性危机。与之相对照,黑格尔所神化内部国家或理性国家以实体化条件和制度化机制来整合和保障市民社会中个体性自由,并将其扩展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范围和高度。黑格尔对于自然法传统这一创造性转化不但用主体性自由取代了现代权利观念与国家制度自然基础,而且为建构当代正义规范理论、超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争论提供了不可替代理论范本和思想准则。

  • 标签: 国家 市民社会 自然法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