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尽毕生精力完成的宏篇巨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奠定了牢固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1867年,《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它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历经一个半世纪,经久不衰,在人类思想史上不断创造着奇迹。今年是《资本论》正式出版150周年,值此之际,中央编译局推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第42卷(《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和第43卷(《资本论》第1卷法文)。第42卷以《资本论》第1卷1867年德文为底本,同时参考收录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MEGA)第2部分第5卷,而MEGA共收录《资本论》第1卷的6个不同版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在收入《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时,对该1987年以单行本形式印行的中译文作了全面仔细的修订,并编写了翔实可靠的资料。

  • 标签: 《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150周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MEGA)文本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合称'化'),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理论自信的固本工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性文化工程。MEGA文本'化'的理论基础,包括MEGA的文本语言转换、文本传播规律和文本方法论等问题。当前亟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全方位对接文本转换,提升MEGA文本'化'的能力水平;二是改革经典文本生产体制,构建MEGA文本'化'的社会合力;是跟踪利用文本成果,优化MEGA文本'化'的发展过程。

  • 标签: MEGA文本 编译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 简介:张明在《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6期撰文认为,新世纪以来,国外毛泽东研究产生了“重转向”:一是从“意识形态偏好”向“客观历史性”研究的主动转移,超越了“爱”与“恨”的情感纠葛与理论暗角,实现从“尊重”意义上展开历史性理解的范式转换;二是从“一元中心”向“多角边缘”的积极扩散,实现了由以“毛泽东研究”替代“中国研究”转向从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坐标中衡量毛泽东的理论趋向,实现了突破毛泽东研究的“政治中心论”,转向对经济、社会、生态等传统“冷门”区域的学术延伸.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国外 当代 中共党史研究 中国社会 意识形态
  • 简介:列宁的宗教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宗教》《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和《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集中体现了列宁的宗教思想。这篇文章分别侧重于从社会主义和宗教、工人政党和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宗教的关系阐述了如何认识和对待宗教的问题,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如一地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精神和具体分析具体情况的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尤其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出发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

  • 标签: 宗教 社会主义 工人政党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思认为美的本质是自由,因而可以根据不同自由度来区分美的层次。以自由度的不同可以把劳动区分为两类: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其中自由劳动又可分为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和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这样,"劳动生产美"就具有了个层次,一是异化劳动所生产的美,二是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是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

  • 标签: 劳动 自由 马克思
  • 简介:"个代表"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本文分别论述了"个代表"思想所凸现的理性、价值、人的哲学主题,并指出,它们统一于生产力的推进,统一于党的先进性,统一于党的现阶段纲领和最高纲领不断结合与实现的历史过程.

  • 标签: 三个代表 哲学意蕴 中国共产党 理性 价值 人学
  • 简介: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解决我国“农”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对“农”问题重新做了思考与探索,找到了破解问题的新出路,形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解决“农”问题的新思路、新经验。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二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群众路线,一手抓党的政策;是指出农业的真正出路是走集体化集约化道路;四是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组织建设。这些新思路、新经验为我们党后来解决“农”问题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历史借鉴。

  • 标签: 改革开放 邓小平 “三农”问题
  • 简介: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之谜"进行解答的、马克思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资本论》,绝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经济学著作,而是他"大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所指向的"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具体结晶。马克思的《资本论》真正体现了"大批判"的统一,实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 标签: 《资本论》 哲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空想社会主义批判
  • 简介:后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有种视角:对苏东剧变后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转型道路的探索;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发展的反思;对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展望。虽然对社会主义抱有一些希望,但除了少数学者外,从总体上看,这一思潮过多地寄望于现有资本主义的经验和优势,缺乏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成果的充分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潜力,因而并不能揭示出通往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

  • 标签: 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转型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论述极其重要。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出发,阐明了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基本思路的论述和史论分析,实际上是一本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史论,必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主义发展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近年来,我国的智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绩斐然,有力地促进了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二是服务内容主要是应用性的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等对策研究。作为中国特色来讲,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非常强,这对智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库成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大。

  • 标签: 智库 经济社会发展 党和政府 中国特色 依法决策 服务对象
  • 简介:<正>科学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是领导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决策思想和方法。本文拟从解放战争中的大战役的战略决策,初步探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基本科学决策思想。从1948年9月开始的辽沈、淮海、平津

  • 标签: 科学决策 毛泽东 领导者 领导艺术 战略决策 决策思想
  • 简介:"个代表"的提出与党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国际国内背景来看,它是在党的建设成为我党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情况下提出的;从党的建设的现实看,它的提出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需要;从"个代表"的思想内容看,它的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对党的建设问题的深深思索,因而成为指导新的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 标签: 党的建设 “三个代表” 伟大纲领 自身建设 情况 背景
  • 简介: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并且党的建设成败决定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成败。

  • 标签: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毛泽东思想
  • 简介:毛泽东与江青的婚姻,大致经历了个阶段:1938年到1942年,是琴瑟和谐期;1943年到1955年,是矛盾初显期;从1956年到1976年,是冷淡分居期。两人婚姻的曲折发展过程,令人感慨,发人深思。

  • 标签: 毛泽东 江青 婚姻历程
  • 简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农民农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艰巨性、漫长性决定了城乡资本流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任何不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一味固守传统型城乡社会模式或食洋不化照搬西方城市化经验的做法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在作祟。要破解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在城乡资本流动过程中,必须着力实现农村人力资本的逐步累积与公平迁移、农民土地资本的权利保障与有效流转、农业产业资本的现代运营与多元发展。

  • 标签: 人力资本 土地资本 产业资本
  • 简介:毛泽东一生可分为"个二十八年",毛泽东八十三年的人生历程是围绕"建志、建党、建军、建国、建制、建交、建设"等展开的。其豪迈的人生和历史贡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标签: 毛泽东 “三个二十八年” 历史贡献
  • 简介:在自然科学模式盛行的大背景下,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内在地蕴含了个基本维度:就存在论维度而言,以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为基础,变革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就方法论维度而言,突破了实证主义与数学量化的方法,提出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价值论维度而言,因其内在本性是革命的和批判的,突破了自然科学对现实世界的实证解释,从而与科学社会主义相通。准确理解历史科学的个维度,有助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破解相关争论以及对于依然受科学主义影响的当下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历史科学 存在论 科学方法 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