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对资本主义的塑造,工业帝国主义渐变为信息帝国主义。信息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新的阶段。无论是工业帝国主义,还是信息帝国主义,其本质都是垄断,前者更多的是垄断物质资源,后者更倾向于垄断知识和信息。信息帝国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的运动复兴创造了高度成熟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信息资本主义“创造性破坏”必将推动历史向更高阶段发展。我们必须站在更大尺度上、以人类发展的长期历史视角理解列宁帝国主义,不能以50年、100年的时间看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列宁帝国主义的理论逻辑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正在实践中日益彰显出伟大的真理光芒。

  • 标签: 信息帝国主义 列宁 信息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信息
  • 简介:邓小平是一个终生为党和党的事业而奋斗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离开领导岗位之际深入思考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他留下的“政治交代”是留给党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思想财富。本文深入探讨了邓小平做“政治交代”的原因及具体内容,剖析了他提出的“治国必先治党”的理论内涵和内在根源,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在新时期的治党、管党的根据、任务和途径。联系邓小平的“治党”来领会他的“政治交代”、以他的“政治交代”为脉络研究他的“治党”,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他的治党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是我们当前加强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政治交代 治理国家 治党论
  • 简介: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历史存在的新视域,但是这一视域一直以来被遮蔽在对它的近代知性解读当中。哈贝马斯反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他在肯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价值的同时,也看到了曲解的根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价值与其隐含的旧哲学的要素之张力中,哈贝马斯试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历程的展开展现了他类似于马克思的存在视域。哈贝马斯的这一视域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历史性、真正的社会现实世界、感性意识与感性活动、作为新知识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领悟中。尽管这一视域最终偏离了马克思所指明的方向,然而却为我们展示出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发展所做的真实努力,这种努力即是他的重建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

  • 标签: 重建论 存在论 生活世界 实践 实证主义
  • 简介:陈独秀的"二次革命"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革命发展前途这一问题都做出过明确的判断,然而二者对此的阐述却有较大的差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和分析,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选择"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 标签: 历史选择 二次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革命 发展前途 陈独秀
  • 简介: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周先生以其"和谐美学"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和谐美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线索和理论内涵看,尤其是在对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关系的阐述上,其主旨与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确有明显的内通性。这种内通性,从根本上讲,就是与马克思关于审美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理论的内通性。从理论特征上讲,"和谐美学"本身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种形式;从理论形成的过程看,"和谐"基本上是一个历史的结论,而不仅仅是一个逻辑的推论。"和谐美学"所使用的辩证逻辑方法,也主要是经过马克思改造过的辩证法,而并非直接取自黑格尔。作为一种理论预测,在周先生"三大美的历史形态"的论断中,逻辑结论与历史事实的统一还有待于时间的验证,还经常与具体的审美现象和理论事实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一点也成为"和谐美学"颇为一些学者诟病的地方。

  • 标签: 周来祥 和谐论美学 审美理想 社会理想
  • 简介:民心所向是推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在领导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进程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科学分析中国民众的心理现状及其规律,形成独特的民心观,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民心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思想。他不仅强调制度自信来源于深厚的现实基础、历史根基和世界比较,而且认为制度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发展;不仅强调没有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毅力,而且认为制度自信最根本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包含的制度自信思想,对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系列重要讲话 制度自信
  • 简介:<正>评价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活动。社会评价活动就是以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笔者在《社会评价活动纲》(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1年出版)中对社会评价活动的机制从哲学上作过一些分析。社会评价活动既可体现于处于群体内组织结构金字塔尖的权威机构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中.也可体现于群体内众多个体评价活动的互动之中。前者为权威机

  • 标签: 民众评价活动 社会评价活动 群体主体 权威机构 个体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简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其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和谐社会 构建 传统文化
  • 简介:本文所探讨的唯一问题是:美的欣赏是否遵循了普遍的类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些类型有着怎样的内涵。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审美的前文化根基与深层的跨文化维度,不仅说明了,为何同样的审美偏好模式可以在迥然各异的文化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指出,某个文化的成员如何能欣赏来自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美学成就。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应当摒弃自身的文化主义偏见并正视普遍的审美维度的存在。

  • 标签: 普遍的审美模式 审美偏好 跨文化赏鉴 进化生物学 自相似性 连贯
  • 简介:弘扬民族主体性王锐生一、民族主体性:当代的潮流在所谓后冷战时代,与民族生存与发展有关的事务,愈益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现象。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民族主体性的强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交通、信息通信技术的革新使世界日益一体化,从而各民族交往空前频繁起来;冷...

  • 标签: 民族主体性 亚洲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个体主义 民族精神 民族主义
  • 简介: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提出来,并将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巨大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民观的灵魂,它体现了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的理念、以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作为检验形式的理念和以人民利益为取向的共产党员的道德准则。为民谋利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坚持好毛泽东党的宗旨思想,有利于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有利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导,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关系,有利于为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核心提供思想保障。

  • 标签: 毛泽东 党的宗旨 党的建设
  • 简介: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过程中,学者往往会发现,马克思、思格斯当年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研究和论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与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与当今世界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以及苏东走过的道路之间都有着不容回避的巨大反差。社会上也经常会听到有关的议论:我国目前所走的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道路?通俗说来也就是一直困扰着部分人头脑的所谓“姓社姓资”的困惑。那么,为什么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描绘的社会主义图景之间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距呢?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些差异的存在有没有历史的必然性呢?本文尝试着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 标签: 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发展史 东方 共产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
  • 简介: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和长期社会主义的实践,邓小平创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要义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道路。它们分别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水平怎么样以及应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探讨这些理论成果,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助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
  • 简介:洛伊特纳教授运用时尚理论,探讨了时尚与服饰、时尚与艺术的关系。一方面,时尚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毁灭,在这个意义上,它恰恰是死亡的缩影。另一方面,从服饰意义上,时尚给人类的身体披上了一层死亡的外衣,使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在身体的舞台上获得可视化的呈现,并为这种呈现找到混合的美学形式。时尚和服饰,一直都在努力解构'完美无瑕'这一概念。时尚设计师也在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艺术、时尚和设计,三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三者的跨界和互动越来越明显。

  • 标签: 时尚理论 象征秩序 有用性
  • 简介:自新中国成立起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始终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道路。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树立资源节约观念,要向民族资本家学习资源节约的经验,城市建设要在经济实用的前提下追求美观,人民生活要做到提倡节约和刺激消费相结合;重视依靠提高民用煤开采和加工利用技术、农业科学技术以及更新机器设备等科技进步来促进资源节约;提倡采取多种途径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邓小平的资源节约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资源节约 生态文明
  • 简介:民本思想贯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基础上,大胆超越,不断创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本”思想,赋予了党的“民本”思想鲜明的时代特征,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性超越,体现了党在对待传统“民本”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 标签: 胡锦涛 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 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