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对延伸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预报系统的整体框架、子模块构成和功能、预报方法、操作步骤及应用情况进行详细介绍。该系统主要有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方法预报2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包括低频天气图、关键区低频曲线2种预报方法。目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已使用该系统对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过程和沙尘暴过程进行预报,就沙尘暴预报效果来说,2012年预报准确率达到75%,2011年和2013年的预报准确率均达到67%,预报时效达到8-31d。而对干旱过程的预报效果,2012年预报准确率达80%,2011、2013年分别达75%、67%,预报时效达6-30d。

  • 标签: 延伸期预报 干旱过程 沙尘暴过程 低频天气系统
  • 简介:一、引言浙江省为我国的重要麻区之一,因受季风影响,四季雨量分布不均。尤以7月和8月上旬遇有干旱时,正值麻株旺长,需水迫切之际,而自然降水在多数年份仅为麻地腾散量的30—60%。因此,浙江的主要产麻区如萧山、余杭、上虞和海宁等地,夏旱时就需要灌溉麻地,并已久见成效。

  • 标签: 贮水量 旱期 雨量分布 夏旱 季风影响 土壤毛管水
  • 简介:基于1955—2009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石家庄市霜冻的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从气候平均上来看,石家庄市初霜冻日为11月7日,终霜冻日为3月21日,无霜冻为230d;石家庄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5%,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16%,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4%,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15%;大多数异常霜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石家庄市霜冻在90年代后,有初霜冻日推后、终霜冻日提前、无霜冻延长的趋势;初、终霜冻日、无霜冻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85、-4.10、6.95d(/10a)。

  • 标签: 霜冻 最低气温 气候异常
  • 简介:利用陕西红富士种植区9个基地县2009—2015年4—8月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以及8月底果实品质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红富士果实膨大品质特征、各基地县及果区之间的差异性和气象因子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陕西红富士果实膨大平均单果质量为114.0~151.7g,果形指数为0.833~0.885。各基地县中,凤翔单果质量最大,旬邑最小,且凤翔单果质量与其他县差异显著。白水果形指数最大,洛川最小;安塞果形指数与除洛川外的其他县差异显著。各果区中,单果质量关中西部最大,渭北西部最小,且各果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果形指数渭北东部最大,陕北最小,且陕北与其他果区差异显著。气象因子对苹果单果质量和果形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平均单果质量与积温、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多为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则为负相关关系;果形指数与积温呈负相关关系,与5—6月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果实品质 气象因子 统计分析 陕西红富士
  • 简介:利用1971—2015年云南省124个气象台站雨季开始日期、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PC热带太平洋海温指数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云南雨季开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前期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云南雨季主要从东、南、西3个方向呈半包围态势向西北腹地推进,具有明显的季风交汇区特征;(2)前期热带太平洋海温对云南雨季开始的第一空间分布模态(全区一致型)影响显著,即除了雨季开始最早的滇西北、滇西、滇东北和滇东南等少数边缘地区,云南大部分区域的雨季开始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前期3—4月Ni1o3.4指数相关性最好;(3)云南雨季开始对前期3—4月Ni1o3.4指数的响应具有非对称性,对暖事件的响应大于对冷事件的响应;(4)前期热带太平洋海温主要通过影响低纬Walker环流和季风系统进而影响云南雨季的开始。

  • 标签: 季风交汇区 云南雨季开始期 热带太平洋海温
  • 简介:利用2007—2013年NCEP/NCAR的700hPa经、纬向风场及水汽场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上海市1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对上海梅汛期强降水进行周期分析,提取低频信息,并利用向量场的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对其进行分型。结果表明:上海地区梅汛期降水存在30—50d的显著周期。在强降水发生,低频系统存在4个主要聚集区。贝加尔湖以西至河套地区存在并维持低频反气旋,鄂霍次克海附近多为低频气旋,这两个地区是中高纬冷空气的主要活动区域;孟加拉湾附近的低频反气旋及热带洋面的低频气旋是水汽的两大源地。这些区域的显著低频系统的生消是延伸预报的主要依据。上海入梅首场强降水发生前,多为偏北气流控制。南北低频气流辐合区向北移至30°N附近,上海地区梅汛期强降水发生。低频风场及水汽场的北传与梅雨带的移动有较好的对应,当低纬低频水汽稳定北传至30°N附近时,江南北部入梅,随后偏南水汽或继续北进或滞留,对应梅雨带的持续北抬或间歇性停滞。低频经向风及水汽输送的特征是梅汛期延伸强降水的前兆信号。跟踪监测低频偏南气流的北传进程有助于预报入梅强降水过程。

  • 标签: 梅汛期强降雨 低频天气图 延伸期预报模型
  • 简介:通过分析湟源、民和、门源、德令哈四站的八十年代以来气象条件对小叶杨物候的影响,得出各自然物候预报模式,为林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气象条件 自然物候 影响
  • 简介:利用京、津、冀区域80个气象观测站196l~2010年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了河北省冬小麦种植区的积温、生育及负积温的时空分布、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越冬前的积温及生育、返青后的积温及生育,总的分布呈自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小麦越冬前积温增加最多的是东北部,平均每10a增加13.0℃,增加最少的是中部,平均每10a增加8.4℃。小麦返青后的积温增加最多的是北部,平均每10a增加40.9℃,增加最少的是中部,平均每10a增加30.7℃。小麦越冬期间负积温的绝对值南部明显少于北部,并且由南向北逐渐增大,近50a冬季负积温绝对值下降,尤其是1988年以来气候变暖明显,不易发生冻害,对冬小麦安全越冬有利。

  • 标签: 生育期 冬小麦 积温 负积温
  • 简介:葡萄是乌海市的特色农作物,乌海市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降水少,无霜期长,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葡萄生长。影响乌海市葡萄生长的主要灾害有霜冻、干旱、连阴雨和低温天气等,文章针对葡萄在各生育阶段的农业气象灾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防治措施。

  • 标签: 葡萄 气象灾害 防御措施
  • 简介:基于通辽市巴雅尔吐胡硕牧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4年马蔺物候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对马蔺萌芽、黄枯和生长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4a来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2)马蔺萌芽呈延迟趋势,平均每10a延迟4.1d。马蔺萌芽主要受3—4月平均气温和2月日照时数影响。(3)马蔺黄枯呈略提前趋势。8月降水量减少和日照时数增加及10月降水量增加导致马蔺黄枯提前。(4)气候变暖后,夏、秋季平均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是导致马蔺生长期缩短的主要因子。

  • 标签: 马蔺 物候期 气候变化 巴雅尔草原
  • 简介:礼县是个农业县,全县94.64%的作物无灌溉条件。冬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5—52%,占总产50%左右。冬小麦的丰欠直接左右我县粮食产量的高低。长期以来,冬小麦平均产量徘徊在100—120公斤。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冬小麦播种盲目追求季节性,很少考虑气候和品种条件。在海拔较高的地区8月下旬就开始播

  • 标签: 旱地冬小麦 播期试验 冬小麦产量 产量关系 小麦播种面积 灌溉条件
  • 简介:利用1951—2016年5—9月吉林省50个气象站气候资料,对消夏旅游影响人们生活舒适度的主要气候要素进行统计,并构建旅游气候相关指数。结果表明:主要气候要素和旅游气候相关指数在1981年后均发生显著变化,各月平均气温升高,7—9月降水量减少,各月平均风速减小,6月、8月和9月的平均相对湿度略有减小,各月平均日照时长减小;各月温湿指数增大、避暑指数减小,6月、7月和9月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增大。吉林省消夏具有"温湿适宜、日照适宜,多微风日,且白天少降水"的气候特点。消夏旅游各地区的温湿指数处于"偏热、较舒适"水平,避暑指数较高,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处于"很舒适"及以上水平。

  • 标签: 吉林省 消夏旅游期 气候要素 温湿指数 避暑指数 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的2.5°×2.5°再分析资料,选取1991年7月9日、1998年7月21日、2010年7月8日湖北梅雨的3次大暴雨过程,对这3次过程天气背景以及暴雨发生所需的动力、水汽、热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3次过程高、低空急流的位置,水汽输送路径有一定相似性;影响3次过程的中尺度系统为西南涡~切变线;850hPa正涡度中心、水汽通量散度中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对应,反映了中低层风的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3次过程的暴雨区域700hPa湿正压项和斜压项绝对值之和均在0.5-0.6PVU之间,柱状的水汽饱和区均延伸至500hPa以上。因此,西南涡一切变线以及低空急流的位置是暴雨落区预报的重点,低层的涡度、水汽通量散度、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以及大气运动的垂直结构对暴雨落区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梅雨期 暴雨 急流 湿位涡
  • 简介:开展10-30d延伸天气预报对于气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填补短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之间的时间缝隙、构建完备性预报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延伸天气预报的预报对象、基本方法和相关原理以及国内外业务实践3方面回顾了延伸预报的科学进展和业务现状,从数值方法、大气低频信号演变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3个角度比较分析了延伸预报的各种主流方法,详细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延伸预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 标签: 延伸期天气预报 可预报分量 MJO 低频天气图 天气过程
  • 简介:基于各附件I缔约方2011年提交的年度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森林管理活动的温室气体源/汇数据,以及森林管理活动的基准线数据,分析了森林管理活动在第一承诺履约中的贡献,以及按各方提交的基准线,预计森林管理活动在未来承诺履约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的最初两年(2008—2009年),附件I缔约方可从合格的森林管理活动中获得年均2.46亿tCO2当量(CO2-eq)的信用额,相当于相应缔约方基准年(1990年)源排放的2.3%,对减限排目标的贡献率达53%,不合理的规则使一些缔约方在履约中可过度地利用森林管理的汇清除。各附件I缔约方提交的2013—2020年森林管理活动的基准线(约2.52亿tCO2-eq/a的净汇清除)远低于目前和过去的水平,使其可从中获得的用于抵消减排目标的信用额约为第一承诺的4倍,对未来承诺履约的贡献率将更大,一些缔约方提交的减排目标中的大部分可通过森林管理活动的信用额来抵消。因此,本文建议在未来的谈判中,要严格控制可用的森林管理活动的信用额,避免森林管理活动被滥用。

  • 标签: 温室气体源/汇 《京都议定书》 第二承诺期 森林管理
  • 简介:为探究玉米播种水分胁迫及补水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利用盆栽方式在玉米播种—出苗期开展水分胁迫及复水控制对比试验,分析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播种后补水时间和补水量对辽西地区玉米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出苗率随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的降低,干旱持续时间的增加和补水量的减少而减小。播种后无补水,当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w播种为60%—70%时,出苗率达100%;w播种为50%—55%时,出苗率达66.7—77.8%;w播种为30%—45%时,出苗率为0。w播种为35%—45%时,持续5—20d干旱,补水20mm,出苗率为66.7%—100%,较补水10mm的出苗率为0%—77.8%。w播种为35%—45%时,需在10—20d内补水,所需补水量随补水时土壤相对湿度的减小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春旱频发地区确定玉米播种后最迟补水时间和补水量下限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

  • 标签: 春玉米 水分胁迫 土壤相对湿度 出苗率
  • 简介:1引言清流县雨季(5—6月)强降水高峰,暴雨、大暴雨过程常引发山洪暴发,江河水位暴涨,给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对强降水高峰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其变化规律,寻找预报着眼点,显得十分必要。

  • 标签: 成因分析 高峰期 强降水 清流县 气候特征 雨季
  • 简介:2011-2012年冬季欧洲的严寒再次提醒人们出现寒冷气候的可能性。因此,近年来太阳活动的减弱尤为引人注意。Solanki等指出,从2008年开始的太阳活动11a周期第24周,可能与1913年开始的第15周到23周不同,特别与第20周大为不同。图1给出沃尔夫数(黄色)及群太阳黑子数(蓝色)。

  • 标签: 太阳活动 极小 太阳黑子数 寒冷气候 严寒
  • 简介:根据我县新垦红壤棉地棉花全生育水分供需特征的分析:我地7、8月份降水少,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多数年份难以充分满足棉花正常生长、发育。经1990~1992年棉花分区灌溉试验,1991年起用DTS-1型土壤湿度仪跟踪了各灌区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同时观测了棉花产量形成过程。试图分析花铃的临界土壤湿度指标。为新垦红壤棉地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 标签: 土壤湿度 红壤旱地 棉花花铃期 土壤水分变化 灌溉试验 产量形成过程
  • 简介:正在规划之中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工程(2000—2005年)其中尺度天气信息通信网,将在一,二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三工程综合大气探测系统新增项目通信要求以及一,二工程中尺度天气监测信息收集.传输中存在的问题,对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必要的扩充和升级,从而形成一个快速,可靠的中尺度天气信息通信网。

  • 标签: 中尺度天气 通信网建设 三期工程 天气信息 信息通信网 天气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