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脑屏障是位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天然屏障,可严格控制血液中的感染性病原体入侵大脑,维持大脑内环境稳定。然而,神经病毒却能破坏或逃避血脑屏障入侵脑部,引发脑炎或脑膜炎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有些甚至威胁生命。本文主要对一些较常见的神经病毒穿越血脑屏障入侵大脑的不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嗜神经病毒 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对预测并发神经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的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HFMD患儿162例,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重症无NPE组和重症并发NPE组,同时选取同期行常规体检的40名儿童为健康对照组。以住院28 d为预后观察截断点,将重症HFMD患儿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所有入组对象均在入院2 h内检测CGA、乳酸、血糖、白细胞、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肌钙蛋白T(cTnT)。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重症HFMD合并NPE的诊断效能。结果162例HFMD患儿中,轻症组88例,重症无NPE组46例,重症并发NPE组28例。重症并发NPE组入院2 h内外周血CGA、血糖、乳酸、IL-6和cTnT水平显著升高,与重症无NPE组、轻症组以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61.554、79.031、86.994、36.477和75.021,P值均<0.05)。截至住院28 d,重症HFMD患儿生存组58例,死亡组16例。死亡组患儿外周血CGA、乳酸、血糖和IL-6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094、-4.621、-4.283和-5.504,P值均<0.05)。外周血CGA识别重症HFMD并发NP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95% CI:0.833~0.947),截断值为120.59 μg/L时,对于合并NPE的重症HFMD诊断效能最高。结论外周血CGA可能与重症HFMD并发NPE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其检测有助于早期识别重症HFMD并发NPE,可能作为预测重症HFMD预后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嗜铬粒蛋白A 重症手足口病 神经源性肺水肿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对预测并发神经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的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HFMD患儿162例,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重症无NPE组和重症并发NPE组,同时选取同期行常规体检的40名儿童为健康对照组。以住院28 d为预后观察截断点,将重症HFMD患儿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所有入组对象均在入院2 h内检测CGA、乳酸、血糖、白细胞、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肌钙蛋白T(cTnT)。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重症HFMD合并NPE的诊断效能。结果162例HFMD患儿中,轻症组88例,重症无NPE组46例,重症并发NPE组28例。重症并发NPE组入院2 h内外周血CGA、血糖、乳酸、IL-6和cTnT水平显著升高,与重症无NPE组、轻症组以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61.554、79.031、86.994、36.477和75.021,P值均<0.05)。截至住院28 d,重症HFMD患儿生存组58例,死亡组16例。死亡组患儿外周血CGA、乳酸、血糖和IL-6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094、-4.621、-4.283和-5.504,P值均<0.05)。外周血CGA识别重症HFMD并发NP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95% CI:0.833~0.947),截断值为120.59 μg/L时,对于合并NPE的重症HFMD诊断效能最高。结论外周血CGA可能与重症HFMD并发NPE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其检测有助于早期识别重症HFMD并发NPE,可能作为预测重症HFMD预后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嗜铬粒蛋白A 重症手足口病 神经源性肺水肿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目的】西花蓟马是世界害虫,利用西花蓟马对寄主植物食性的差异,通过驱避作用防控西花蓟马,能够为绿色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在西花蓟马食的甘蓝和非食的大蒜上互喷汁液,采用黄瓜+甘蓝、黄瓜+大蒜2种相间种植方式,研究它们对西花蓟马寄主选择的影响.【结果】在甘蓝上喷洒大蒜汁液后,甘蓝叶片上西花蓟马的虫量和产卵量均明显减少.大蒜汁液浓度越高,减少得越多;在大蒜上喷洒甘蓝汁液后,大蒜植株上西花蓟马的虫量和产卵量明显增加,且增加程度与甘蓝汁液的浓度呈正相关.黄瓜和甘蓝相间排列时,西花蓟马在黄瓜叶片上的数量与单作黄瓜叶片上无明显差异;但黄瓜和大蒜相间排列时,西花蓟马在黄瓜上的数量明显高于单作黄瓜上的虫数,多52.4%.【结论】在食寄主植物上喷洒非食植物汁液或间作非食的寄主可以明显减少西花蓟马的选择.研究结果为利用非食植物挥发物防控西花蓟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方法.

  • 标签: 西花蓟马 寄主选择性 植物汁液 相间种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酸性粒细胞中耳炎是一种难治中耳炎,其主要特点是中耳积液中富含有酸性粒细胞,患者常伴有哮喘和/或鼻息肉。对中耳炎的常规治疗,如药物治疗、鼓膜穿刺、鼓膜切开、鼓室置管等治疗方式效果欠佳。最新的研究发现局部或全身使用类固醇激素及生物靶向治疗的效果好于传统治疗方式。酸性中耳炎的临床诊断较复杂,容易因误诊、漏诊等原因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本文就酸性粒细胞中耳炎的可能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为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中耳炎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球蛋白E 嗜酸性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2例罕见的发生于腮腺的涎腺酸细胞脂肪腺瘤。大体观察:2例均包膜完整,1例呈多结节状,1例呈哑铃状。镜下观察:2例肿瘤均被覆薄的纤维包膜,由不同比例的脂肪组织和大小不等的酸性细胞巢混合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酸性细胞均表达人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部分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5/6、CK19、p6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不表达S-100蛋白、Calponin、DOG1,Ki-67阳性指数约1%~2%。2例分别随访4和5个月,均未见复发。

  • 标签:
  • 简介:背景:酸细胞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诊断往往延迟。目的:探讨EG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EG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内镜、影像学和治疗的资料。结果:10例EG患者的平均年龄41.9岁,4例有过敏史或哮喘史,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25d。临床均表现为腹痛,伴腹胀、腹泻或呕吐;8例血酸性粒细胞增加,CT示7例胃和小肠壁广泛水肿,分层状肠壁增厚或腹腔积液。内镜检查发现6例胃窦、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充血糜烂。所有病例经胃肠黏膜活检和(或)腹水检查明确酸性粒细胞浸润。7例患者予泼尼松治疗有效,1例停药后复发。结论:EG可能并非罕见,腹痛伴血酸性粒细胞增多,或腹痛患者CT发现胃肠壁均匀水肿或分层状肠壁增厚,或伴腹水,需考虑EG,多部位包括十二指肠降部多点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发现黏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和血酸性粒细胞增多。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酸性粒细胞肺疾病(ELD)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确诊并住院治疗的33例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诊疗及预后等资料。结果33例ELD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1.30±14.26)岁。其中变应肺曲霉病20例,慢性酸性粒细胞肺炎8例,酸性肉芽肿多血管炎5例。33例患者均行外周血检测,其中27例患者外周血酸性粒细胞增多。28例行血清总IgE检测,25例血清总IgE增高。26例行肺功能检查,18例有肺通气功能障碍,8例伴有弥散功能障碍。胸部CT显示以肺部浸润为主,肺部可见斑片状、条索状、团块状、磨玻璃样高密度影。肺组织病理检查可见酸性粒细胞浸润。单独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其他药物对ELD治疗有效。结论ELD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其诊断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行肺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ELD的基础药物。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 肺组织活检 糖皮质激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临床医师对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接诊的一位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进行病例分析。结果患者为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外周血、骨髓及粘膜活检均提示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病情复杂,目前该病诊断困难,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活检、诊断治疗后确诊。结论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临床医师应加强重视。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简介:患者。男性,30岁。主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7天,于2003年7月14日入院。1周前因进食涮羊肉3小时后出现腹痛,并呕吐1次,呕吐物为鲜红色羊肉,此后出现持续腹胀伴恶心、食欲不振。于两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伴腹泻,每天7~8次,呈水样便,无脓血,无坐急后重感,无寒战、发热。即往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化学毒物接触史,于两周前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 胃肠炎 腹水
  • 简介:摘要2030年慢性阻塞肺疾病将成为全球的第3位死亡原因,它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酸粒细胞表型已人所知,糖皮质激素对治疗酸粒细胞表型有敏感性。即使在三联药物治疗下,部分患者病情仍不断恶化,有研究示部分患者病情恶化与酸性炎症相关,目前靶向白细胞介素5药物的适应证是严重哮喘伴酸粒细胞增高症,此类靶向药物可否应用于酸性表型慢性阻塞肺疾病减少疾病恶化值得探索,可能在未来给此类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白细胞介素5 嗜酸粒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酸细胞胃肠炎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国内报道酸细胞胃肠炎的文献45篇计95例。结果①有过敏史者8例(占84%);有过敏诱因者41例(占43.2%)。②临床症状多样化,分型:黏膜病变型占61%,肌层病变型占9.4%,浆膜病变型占29.5%。③外周血酸粒细胞增高者90.5%;骨髓检查及腹水检查阳性率达100%;血沉异常者占8118%;lgE异常者占47.3%;胃镜病理提示有酸粒细胞浸润者92.6%;肠镜病理提示有酸粒细胞浸润者62.5%。④激素治疗66例,治愈率100%;给予抗组胺等对症治疗25例,治愈率88%,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近10年酸细胞胃肠炎有增多趋势。外周血酸细胞计数、胃肠道多部位活检、骨髓检查、腹水检查、血沉及IgE的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本病预后良好,对激素治疗敏感,调整饮食及对症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特点 诊及治疗
  • 简介:摘要酸细胞食管炎(EoE)是一种慢性,免疫/抗原介导的食管疾病,其特征在于临床上与食管功能障碍有关的症状和组织学上由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临床症状因年龄而异,在成人中,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胃灼热,胸痛和食物冲击;儿科患者中,症状呈非特异性,如腹痛,恶心,呕吐,喂食拒绝,没有茁壮成长等。该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内镜、病理组织学等综合进行。其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包括饮食、药物、内镜下扩张三个方面,治疗目的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为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