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是神话重生的时代,布尔加科夫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既沿用了基督教的神话结构,又融合了异教的魔鬼崇拜和女巫主题,它通过重述神话的方式来表达了作者对永恒的爱和理想的追求。

  • 标签: 魔鬼崇拜 女巫 神话方法
  • 简介:身体不仅在生理意义上是人类存在的基础,而且与人类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身体的定义随语境、文化及地域的变化而变化,其含义相当丰富。本文将从小说《七姐妹》中占了大篇幅的小说主要人物的身体叙述入手,分析它对于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和展现小说中主要人物由于身体衰老引发的精神危机,最终精神得到了升华这一心理蜕变起到的重要作用。

  • 标签: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七姐妹》 身体
  • 简介:加拿大诗人玛格丽特·阿伍德的《你配合我》仅有四行,却意象丰富,隽永深沉,冷静质朴的文字与丰富的象征意义之间充满张力。诗中的"钩"与"眼"是理解此诗的关键,两者的结合充满了性的暗示,同时,由于其象征意义的模糊性,诗歌超越男女之爱,表现了更深、更广的主题。结合阿伍德的创作历程来看,这首小诗投射出她在创作中一贯表现的对两性、自然、政治、文化的关怀与思考,从而引发读者关注人类对他人、对自然、对权力的占有欲和必然伴随而来的伤害。

  • 标签: 意象
  • 简介:伍德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两部小说《使女的故事》与《猫眼》,虽然风格与内容迥异,但都隐含了对于“时间”这一命题的思考。《使女的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被囚于“现在”,试图通过“对话”的方式为自己寻得释放;《猫眼》中的科迪莉亚则被禁在“过去”,一切寻找终将徒然。事实上,阿伍德的时间观一方面固然是她自身创作过程中的一个主题,另一方面也是对加拿大在上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时间观的一个回应,由此可以看出阿伍德的作品所打上的加拿大语境与当代哲学思潮的双重烙印。

  • 标签: 阿特伍德 时间 《使女的故事》 《猫眼》 加拿大
  • 简介:身体在西方哲学和意识形态领域中一直被看做是灵魂和精神的监狱;而女性则因其与身体的紧密联系而一直受到男权社会的压制和贬低,并处处被所谓的"女性气质"所控制和规范。阿伍德早期的三部小说,即《可以吃的女人》《浮现》和《女祭司》从女性的视角再现了女性身体在男权社会中的经历。小说中女性的身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男权社会的压迫,这些女性也因此不得不体验着这种压迫所带来的种种迷茫、困惑、恐惧以及因主体缺失而产生的自我割裂感。而这种种消极的体验又以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反作用于她们的身体,使她们的身体呈现出种种"病态",如饮食失调和精神分裂。这些病态反应不仅是女性身体受到男性权力压迫的表现,更是身体面对男性权力进行的抗争。

  • 标签: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身体 权力 女性气质
  • 简介:本文从话语权、权力和宗教三个视角阐释了《使女的故事》中的政治性,这不仅仅是一部反乌托邦的女性生态预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现实社会中宗教与政治的未来小说。

  • 标签: 《使女的故事》话语政冶 权力政治 宗教政治
  • 简介:摘要:在《证言》中,玛格丽特·阿伍德通过将食物和进食行为意象化。这个暴虐的父权主义政权通过饮食限制使女性沦为食物。本作品创造了一种高度个人化和权威化的叙事视角,这些食物反映了基列对人权的限制、控制和滥用。本文探索了阿伍德如何通过证词的文学形式和食物烹饪的隐喻带来震撼效果。

  • 标签: 阿特伍德 《证言》 食物 见证文学
  • 简介:玛格丽特·阿伍德(MargaretAtwood),加拿大当代著名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加拿大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当代最受尊敬、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被《经济学人》杂志誉为"才华横溢的语言大师"。阿伍德1939年11月18日出生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早年在安大略北部和魁北克省度过,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学完本科课程后,开始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攻读研究生课程,

  • 标签: 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 美国马萨诸塞州 多伦多大学 本科课程 Margaret
  • 简介:在湖边的长椅上,总督彼拉多救不了耶稣,三次被民众送上刑具,超过或等于三个人的民众,高喊着:杀杀杀。耶稣住在我们隔壁的时候是被驱逐的,而妓女是上帝他娘家的。散步者将陷于哀伤我裤子前面的皮带扣里插着一支芦苇,从那条废弃的旧公路与范建辉冲下坡道。秋天傍晚的风吹在身上凉凉的。城中灯火亮了,一片

  • 标签: 《大师与玛格丽特》 火车 行刑 青春 耶稣 民众
  • 简介:玛格丽特是19世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的主人公,而陈白露是中国戏剧家曹禺的名剧《日出》的主人公。两人都是文学中典型的妓女形象。她们虽然沐浴着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她们却经历了几近相同的悲剧命运。她们都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却都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共同的身份,相似的悲剧性命运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性阅读的参照意义。本文将就这两个人物形象作初步的研究与比较。

  • 标签: 玛格丽特 陈白露 比较
  • 简介:通过对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占卜者》中主人公莫拉格自我寻求历程的分析,揭示了作品的主题:认识自我是人生中最艰难且无可逃避的原使命,历史、遗产和记忆对于个体的自我建构意义非凡,只有接受过去才是自我寻求的真正出路。这一观点为马纳瓦卡系列小说中的前几位女主人公对于人生的追问提供了答案,《占卜者》因此被看作马纳瓦卡系列的大结局。

  • 标签: 《占卜者》 马纳瓦卡系列 自我寻求 记忆 历史
  • 简介: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在小说《冰封岁月》中首次也是迄今最后一次选择一位中年男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中大量的文学引用和格言名句形成表层文本和深层文本的张力,小说外的作者以主导的男性声音和未被识别的无性别声音表露自己的权威作者性。

  • 标签: 《冰封岁月》 作者性 深层文本
  • 简介:摘要:分别由玛格丽特·杜拉斯和阿兰·罗伯-格里耶编剧的左岸派电影《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具有显著的电影的文学性。本文从电影的叙事方式、新小说派作品的创新性和左岸派电影剧本注重的“写‘物’”三个方面探讨了左岸派电影的文学性及其非传统的特点。

  • 标签: 左岸派电影 文学性 影像化语言
  • 简介: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加拿大当代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她创作的长短篇小说玛那瓦卡系列为她赢得了世界性声誉。玛那瓦卡系列小说是以女性的独特经历和感受为题材的作品。她在作品中以细腻的笔触与独特的视角描写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塑造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为争取女性独立而进行坚决斗争的女性形象

  • 标签: 玛格丽特·劳伦斯 玛那瓦卡 妇女 生存 女性形象
  • 简介:作家的创作心理对文学创作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童年经历在作家创作心理的体验生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法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著作《阿历克西,又名徒劳无益的战斗契约》、《苦炼》以及《哈德良回忆录》等一方面享有盛誉,另一方面因其涉及的题材相当敏感而饱受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童年的经历以及她与众不同的同性恋性向的选择,探寻作家童年经历对其创作心理形成的影响。

  • 标签: 尤瑟纳尔 玛格丽特 文学创作 女作家 心路历程 法国
  • 简介:论文从文本外视角切入叙述结构。果戈理讽刺作品的首尾相衔、内在授受的结构,陀氏危机小说的结构,普希金小说大团圆、对立力量共同解决主人公命运、借助古希腊罗马世界探讨当代精神危机的结构都对《大师和玛格丽特》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小说的叙述结构是20世纪小说史上激活文化时空,扩充思想容量的新型结构尝试。

  • 标签: 《大师和玛格丽特》 叙述结构 布尔加科夫 长篇小说 文体结构 艺术世界
  • 简介:一般认为,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夕阳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与基督教正典《圣经》产生了鲜明的互文性,而就魔王沃兰德随从们的姓名来源,艺术形象及宗教根源却鲜有提及,而这些恰恰体现了自称为“神秘主义作家”的布尔加科夫的神秘主义创作倾向。本文即试图挖掘布尔加科夫如何站在比基督教更宽广的角度,对伪经次经、并教传说、东西方神秘主义哲学进行的再演绎和再创作。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大师和玛格丽特 魔王随从 神秘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