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瘤(ANPCE)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ANPCE患者31例31只眼(ANPCE组)以及同期检查确诊的睫状体黑色素瘤患者17例17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两组患者年龄(t=-0.564 )、性别构成比(χ2 =0.1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76、0.670)。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肿瘤高度、最大基底径、最大径、最大径与基底径比值及最大径与高度比值。观察肿瘤位置、形态、内回声强度、回声均匀性、声衰减程度、是否侵犯虹膜、继发虹膜膨隆、晶状体不全脱位等。两组患眼测量参数及观察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ROC曲线下面积(AUC),筛选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参数指标。结果ANPCE组、对照组患眼肿瘤最大径、高度、最大基底径、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最大径与高度比值分别为(5.64±0.98) mm、(4.24±0.59)mm、(3.66± 0.71)mm、1.58±0.34、1.34±0.19和(7.82±2.03)mm、(4.47±2.44)mm、(7.02±1.96)mm、1.13±0.16、2.09±1.06. ANPCE组肿瘤最大径、最大基底径、最大径与高度比值均小于对照组,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59、-6.808、-2.924、6.257,P<0.05 )。ANPCE组肿瘤主要表现为球形(87.1%,27/31)、声衰减不显著(77.4%,24/31 )、较少侵犯根部虹膜(77.4%,24/31)、瘤体多位于睫状体冠部(74.2%,23/31);对照组肿瘤主要表现为半球形(47.1%,8/17)或球形(47.1%,8/17)、声衰减显著(76.5%,13/17)、多侵犯虹膜(70.6%,12/17)、瘤体多位于睫状体平坦部至冠部(76.5%,13/17)。两组患眼间肿瘤基底部位置、形态、声衰减程度、是否侵犯虹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132、19.767、13.118、10.58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声衰减程度和是否侵犯虹膜的AUC较高,分别为0.881、0.769、0.740。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对ANPCE和睫状体黑色素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肿瘤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声衰减程度、是否侵犯根部虹膜是鉴别两种肿瘤的重要参数指标。

  • 标签: 腺瘤 睫状体 眼色素上皮 黑色素瘤 超声生物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交感性眼炎(SO)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SO患者28例3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9例25只眼,女性9例11只眼;年龄(51.61±12.02)岁。诱发眼8只,交感眼28只。外伤或手术后发病时间(46.10± 107.98)个月。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3只眼;自身荧光(AF)检查8只眼。病程早期、晚期分别定义为发病时间≤2、>2个月。回顾分析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结果诱发眼8只眼中,大片状视网膜下纤维化伴多灶性视网膜萎缩及色素增生5只眼(62.50%,5/8);"晚霞状"眼底3只眼(37.50%,3/8 )。交感眼28只眼中,病程早期表现为多灶性视网膜浅脱离伴视盘水肿9只眼(32.14%,9/28);病程晚期表现为视盘周围(盘周)及周边视网膜下黄白色病灶11只眼(39.29%,11/28),"晚霞状"眼底11只眼(39.29%,11/28)。Dalen-Fuchs结节10只眼(35.71%,10/28)。OCT检查,病程早期可见视网膜脱离和不规则脉络膜隆起;病程晚期可见盘周及黄斑大片隆起的视网膜下强反射物质及视网膜层间囊腔。FFA检查,早期"针尖样"强荧光,晚期伴"多湖状"荧光素积存及渗漏;病程早期盘周"地图状"弱荧光,周边视网膜各象限存在点状强荧光病灶,病程晚期荧光增强。ICGA检查,中晚期FFA强荧光病灶为弱荧光。AF检查,边界欠清晰的点片状强弱AF病灶。表现为"晚霞状"眼底的8只眼,其视力轻度下降,为0.5~1.0;盘周黄白色病灶的9只眼,其视力显著下降,为无光感~0.1。结论SO病程早期可表现为与Vogt-Koyanagi-Harad综合征急性期相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病程晚期表现为盘周、黄斑及周边视网膜下持续存在的黄白色病灶。存在盘周黄白色病灶患眼视力显著下降;"晚霞状"眼底患眼视力轻度下降。

  • 标签: 眼炎,交感性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多模式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腹部超声诊断肝胆疾病的影像特征 。方法 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所收治的 205 例 肝胆疾病患者 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记录 腹部超声诊断肝胆疾病的诊断正确率以及其影像特征 。 结果 205 例 肝胆疾病患者经 腹部超声诊断结果中,检出脂肪肝患者最多,例数为 51 例,占比 33.6% ,检出病毒性肝炎患者最少,例数为 9 例,占比 5.9%, 经临床病理证实,其中诊断正确率最高为急性胆囊炎患者,诊断正确率 89.1% ,诊断正确率最低为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正确率 37.5% ,数据差异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205 例 肝胆疾病患者经 腹部超声特征不具统一性,如胆结石特征为,胆囊、胆管中均出现较强的回声,并随着体位的变化而改变,胆囊周围回声较弱,且范围较大,超声莫非氏征为阳性,急性胆囊炎特征为胆囊明显增大、胆囊壁厚度增加,呈点状回声密集状态等特征 。 结论 由于 肝胆疾病患者 腹部超声特征具有多样性。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 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病理以及体征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诊断正确率, 防止出现肝胆疾病误诊或漏诊情况, 使患者在第一次时间能接受正确的治疗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 标签: 腹部超声 肝胆疾病 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原发性肝癌的MRI影像特征。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病理确诊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该组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RI在该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MRI扫查结果提示块状型肝癌30例,T1WⅠ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T2WⅠ呈稍高信号;结节型肝癌2例,T1WⅠ呈低信号,T2WⅠ呈高信号;小肝癌15例,T1WⅠ呈低信号,T2WⅠ呈高信号;弥漫型肝癌3例,T1WⅠ呈略低或等信号,T2WⅠ呈略高或高信号。结论MRI影像特征可准确判断原发性肝癌,MRI增强扫描利于病灶的发现,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MRI 影像特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超声在诊断腹部肿瘤中的影像学特点肝病。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205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看到了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临床病理诊断结果,探讨腹部超声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诊断准确性和影像学特点这个结果205例肝病患者中,肥胖51例(33.6%),病毒性肝炎9例(5.9%),临床病理诊断准确率以急性胆囊炎最高,为89.1%,病毒性肝炎最低,为37.5%。资料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腹部超声 肝脏疾病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探究腹部超声在肝胆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影像特征。方法:随机选取 100例在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间于我院施行诊疗的肝胆疾病患者施行研究,先后施行不同诊断方式,对照组(先施行常规病理检查)、实验组(后施行腹部超声检查),对比 2组患者诊断结果并分析腹部超声诊断影像特征。结果:影像分析结果显示,施行腹部超声检查的实验组患者检出 89例患肝胆疾病,包括包括 37例急性胆囊炎、 21例胆结石、 9例病毒性肝炎、 8例肝肿瘤、 7例脂肪肝、 7例肝硬化;与常规病理检查的常规组结果相比,实验组各项肝胆疾病诊断正确率均有待提升,且组间对比( P< 0.05)。结论:将腹部超声检查引入肝胆科疾病诊断临床中,可凭借其独特影像学优势,高效诊断并区分肝胆疾病,利于尽早治疗,改善预后,值得在肝胆科推广。

  • 标签: 腹部超声 常规病理检查 肝胆疾病 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X线、CT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升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X线、CT影像表现,观察病灶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强化效应。结果男性3例,女性8例,6例X线检查,均为孤立结节,边界清,5例边缘规整,1例边缘欠规整。11例均行CT检查,病灶为孤立单发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晰9例,边界不清2例,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有9例,病灶边缘光滑锐利7例,边缘不光滑4例,有浅分叶4例,密度均匀8例,密度不均匀3例,内见囊性变2例,点状钙化1例,2例病灶边缘可见贴边血管影,1例瘤周磨玻璃影,1例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纤细血管影。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5例子,中度强化3例,3例轻度不均强化,静脉期9例渐进性强化,2例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边界清楚光滑,密度均匀,呈渐进性明显强化特点,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腹症X线影像特征及临床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小儿急腹症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所有患儿的X线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急腹症患儿疾病类型、确诊方法类型及其占比,最后归纳出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的X线影像特征和临床表现。结果患儿急腹症种类主要包括急性阑尾炎、肠梗阻和急性腹膜炎等,不同小儿急腹症的X线影像特征不同。结论小儿急腹症种类多样化,使小儿急腹症X线影像特征多种多样,所以儿科临床医生要根据各种小儿急腹症X线影像特征和临床表现,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 标签: 小儿急腹症 X线影像特征 临床诊断
  • 简介:步法特征在视频影像检验应用中,有其特定性、稳定性、反映性和连续性。在视频侦查中通过步法分析,按照步幅特征、步态特征分析情况,根据落足特征、碾压特征、起足特征,进行系统化、综合化的分析研判,再通过对犯罪嫌疑人收集的样本所反映的特征或行走动作数据进行比对,就能进行人身识别。

  • 标签: 步法特征 视频影像 检验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髁上突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9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14例肱骨髁上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1例、女3例,年龄2~86[33(22,48)]岁,髁上突位于左侧肱骨8例、右侧肱骨6例。14例患者均行数字化X线摄影(DR),其中6例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测量和计算肱骨髁上突的相对长度比(肱骨侧位DR片髁上突长度与髁上突根部肱骨横径比值)、距肱骨内上髁的相对距离比(肱骨髁上突距肱骨髁上的距离绝对值与髁上突根部肱骨横径比值)、体部与肱骨干远端的夹角,观察基底宽或窄、尖端指向以及有无骨髓腔与软骨帽。结果14例患者变异侧肱骨下段前内侧见骨性棘状物突起,相对长度比为0.44±0.13,距肱骨内上髁相对距离比为1.87±0.28,体部向肘关节倾斜或与肱骨干垂直,体部与肱骨干远端的夹角为63.60°±21.20°。14例肱骨髁上突均为宽基底,前端尖细、指向内上髁,骨性突起的境界清楚,密度略低于或基本等同于骨皮质密度,未见软骨帽及骨髓腔。结论肱骨髁上突的特征影像学表现为距肱骨内上髁3~8 cm处肱骨下段前内侧,起源于肱骨骨皮质的鸟嘴状或棘状骨性突起,基底较宽,尖端较细并指向肘关节方向,体部向肘关节倾斜或与肱骨干垂直,无骨髓腔与软骨帽。

  • 标签: 肱骨 肱骨髁上突 遗传变异 数字化X线摄影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探究腹部超声在肝胆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影像特征。方法:随机选取 100例在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间于我院施行诊疗的肝胆疾病患者施行研究,先后施行不同诊断方式,对照组(先施行常规病理检查)、实验组(后施行腹部超声检查),对比 2组患者诊断结果并分析腹部超声诊断影像特征。结果:影像分析结果显示,施行腹部超声检查的实验组患者检出 89例患肝胆疾病,包括包括 37例急性胆囊炎、 21例胆结石、 9例病毒性肝炎、 8例肝肿瘤、 7例脂肪肝、 7例肝硬化;与常规病理检查的常规组结果相比,实验组各项肝胆疾病诊断正确率均有待提升,且组间对比( P< 0.05)。结论:将腹部超声检查引入肝胆科疾病诊断临床中,可凭借其独特影像学优势,高效诊断并区分肝胆疾病,利于尽早治疗,改善预后,值得在肝胆科推广。

  • 标签: 腹部超声 常规病理检查 肝胆疾病 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肿瘤核磁共振影像特征价值。方法将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120例符合卵巢肿瘤病理检查和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CT检查,观察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对恶性良性肿瘤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和影像特征。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验准确率为93.9%,明显高于CT检查准确率70%;观察组患者对恶性良性肿瘤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测恶性肿瘤的成像特点表现为,有实性肿块,呈“网膜状”,卵巢形态不规则,存在中等强度信号;而对照组检测恶性肿瘤的成像特点表现为,有分叶状囊实性肿块,呈“饼状”或“污秽样”,轮廓粗糙,加强CT呈现不定型钙化或不均匀强化。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卵巢肿瘤的应用价值高,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卵巢肿瘤 核磁共振
  • 简介:【 摘要】 目的: 对颈部 动脉夹层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特点进行总结 。方法:选择 颈部动脉夹层患者36例作为观察研究对象 ,均于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 在我院接受诊疗,并 均经MRI和DSA证实,对其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并总结超声影像 特征。结果:36例颈动脉夹层患者中共涉及血管42根,常规超声正确诊断26例,共30根血管,准确率为71.4%。其中8例颈内动脉夹层患者共 8根血管,12例颈总动脉夹层患者共 14根血管,6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共 8根血管,所有患者诊断结果均通过 CTA、 MRI、 DSA证实 。其 超声图像特征为: 双腔征、 动脉瘤样扩张、 动脉呈锥形狭窄、 低或 无回声血肿、 双 腔血管红色正像红蓝双色血流信号、 病变处内膜破口、 狭窄处或破口 处血流增快。 结论:临床患者一旦出现 动脉夹层相关症状,尤其是外伤后头部、 颈部疼痛的青年患者,应先 进行动脉超声检查;若图像结果显示为 双腔征、 动脉瘤样扩张、 动脉呈锥形狭窄等 特征, 依据情况进一步开展CTA、 MRI、 DSA检查,以尽早确诊。

  • 标签: 颈部动脉夹层 超声检查 影像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影像特征。方法: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卵巢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影像特征(位置、大小、边缘、囊实性、囊性部分CT值、实性部分CT值、强化程度、腹腔积液、腹膜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0例为单侧发生,1例双侧。9例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肿块,2例为实性型肿块。最长径10.5~22.5cm,平均16.1cm。囊实混合型肿块囊性部分CT值11~55HU,中位值18HU。肿块内均可见不规则乳头状结节或团块样实性成分;实性部分CT值34~49HU;增强各期中动脉期CT值46~57HU,静脉期CT值56~66HU。2例实性型肿块CT值分别为39、46HU。5例伴有腹腔积液,3例腹膜不规则絮状或结节状增厚,未见淋巴结肿大。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为巨大囊实混合型或实性型肿块,多为单发。肿块内含有较高密度液性成分、乳头状突起和实性结构,轻中度强化。

  • 标签: 卵巢 肿瘤 透明细胞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发生活动性结核病(TB)称为HIV/TB合并感染。与HIV阴性结核病患者相比,HIV/TB合并感染者在胸部影像学表现上具有某些特殊表现,如(1)病变范围广泛,好发部位不典型;(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及肺外结核更常见;(3)以渗出、增殖、干酪样坏死等急性病灶为主,且常表现为两种以上形态;(4)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高。熟悉HIV/TB合并感染者胸部影像特征有助于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进而有助于及时治疗和减少病死率。本文就HIV/TB合并感染的病理改变以及由此产生的胸部影像学(胸部X片、CT)特征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和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连续经病理证实的36例肝细胞腺瘤患者资料,男性14例,女性22例,年龄27~85(46±4)岁。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增强后强化方式等。结果36例中肿瘤位于肝右叶23例,肝左叶10例,肝左右叶3例;肿瘤呈椭圆形15例,圆形12例,结节状9例。肿瘤最大直径2.0~11.0(4.8±2.6)cm。于T1加权成像(T1WI)呈低信号21例,等信号11例,稍高信号4例;T2加权成像(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33例,等信号3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或稍高信号32例,等信号4例;弥散加权成像(DWI)呈稍高信号24例,等信号12例。病灶于T2WI呈高信号环,中心呈相对低信号的"环礁征" 11例。瘤周假包膜30例,瘤内坏死液化11例,瘤内出血8例。增强后动脉期肿瘤均匀强化22例,不均匀强化14例,动脉期显著强化16例,中度强化15例,轻度强化5例。门静脉期肿瘤信号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7例,等于肝实质12例,低于肝实质17例。延迟期肿瘤信号高于肝实质信号1例,等于肝实质18例,低于肝实质17例。肿瘤假包膜于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30例,无强化6例。结论肝细胞腺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T1WI低信号,T2WI、T2WI脂肪抑制及DWI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轻度强化,有"环礁征" 、瘤周假包膜有助于诊断。

  • 标签: 腺瘤,肝细胞 磁共振成像 影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