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婴儿巨细病毒感染的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巨细病毒感染共3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治疗方法,0至6月患儿人院后常规检测CMV-IgG.IgM,结果均为阳性作尿液病毒学检查,同时检测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脑干听力诱发电位,脑MRI,视网膜检查,诊断明确后予以(更昔洛韦)抗病毒,抗感染,营养心肌(肌酸磷酸钠),护肝(还原谷胱甘肽)治疗。结果36例患儿经积极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脏器损伤恢复,视力,听力恢复正常。结论CMV感染在我国广泛流行,且多在婴儿时期发病。免疫抑制个体可出现明显症状,患儿可同时出现肺炎,肝炎,心肌损伤等,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以及积极治疗,可有效避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后遗症的发生。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 诊疗效果 更昔洛韦 婴儿 后遗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婴儿巨细病毒(CMV)感染所致多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诊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我科收住的240例6个月以下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婴儿常规进行CMV抗体IgM检测。结果(1)CMV-IgM检测阳性者35例(2)35例CMV-IgM检测阳性者中,合并肝功能损害的24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7例,鞘膜积液1例,唇腭裂1例。(3)有神经系统损坏和/或转氨酶升高大于2倍和/或咳嗽时间超过1周的予更昔洛韦治疗。结论(1)婴儿巨细病毒感染主要引起肝脏、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病变,与部分先天畸形可能并存。(2)予更昔洛韦治疗预后良好、安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 多系统损害 婴儿 更昔洛韦
  • 简介:摘要细胞外囊泡(EV)是包含蛋白质、脂质、核酸的膜结构囊泡。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EV,参与感染细胞和未感染细胞之间的通讯。人巨细病毒(HCMV)感染细胞产生的EV通过胞间传递,既可促进HCMV的传播和感染、逃避宿主免疫应答,又可激活机体免疫应答抗HCMV感染。深入研究HCMV感染细胞产生EV的机制及其成分变化,将为HCMV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新思路。目前相关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还不够深入。未来EV分离和鉴定技术的进步及经济成本的降低将有助于研究的广泛开展和应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细胞外囊泡 感染
  • 简介:摘要新生儿巨细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涉及问题相对复杂,如何判别感染的类型和损伤程度、确定治疗指征及治疗方案亟待进行规范。本共识针对新生儿CMV感染重点关注人群、临床诊断评估、病原学检测方法、治疗指征、治疗方案及带病毒母乳的处理方法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共识方案,以期规范新生儿(含极低出生体重儿)CM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核心信息包括:需重点关注CMV感染高危儿并进行早期识别和评估;正确选择合适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前需进行严格的治疗指征评估;提倡母乳喂养,进行适当母乳处理以降低母乳喂养感染CMV的风险。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 婴儿,新生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巨细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科的双链DNA病毒,初次感染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其感染眼部后表现多样,以巨细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巨细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巨细病毒性视网膜炎最为常见,可对视力造成严重损害。掌握这些疾病的临床特征、尽早明确诊断有助于及早干预、改善患者视力预后。本文就巨细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巨细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巨细病毒性视网膜炎的发病人群及好发因素、眼部特征性临床表现、眼科常用辅助检查特征、分子生物学方法辅助诊断及多种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角膜炎 视网膜炎 葡萄膜炎 感染性眼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胆道闭锁患儿巨细病毒的感染率,探讨巨细病毒感染与胆道闭锁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例经过手术或者胆道造影等证实为胆道闭锁的患儿进行血清学的CMV-IgM以及CMV-IgG检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此15例患儿的肝脏活检标本以及9例尸检婴儿的肝脏组织进行CMVDNA检测,检测巨细病毒的感染率。结果15例胆道闭锁患儿中,应用ELISA法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仅CMV-IgG阳性3例(20%),CMV-IgG及CMV-IgM均阳性者7例(46.7%);应用实时荧光PCR法对肝脏活检组织进行检测,CMVDNA阳性病例6例(40%),其中CMV-IgM(ELISA法)与CMVDNA(RT-PCR法)均阳性4例,均阴性6例。在9例同期尸检婴儿肝脏组织中,1例CMVDNA阳性,阳性率为11.1%,明显低于胆道闭锁患儿的巨细病毒感染率。结论巨细病毒感染可能在部分胆道闭锁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胆道闭锁 巨细胞病毒感染 实时荧光定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巨细病毒(CM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围产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2例围产感染CMV的患儿和80例围产感染HBV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于我院分娩的90例健康儿为对照组。采集患儿及其母亲血液标本,检测CMV感染组患儿和母亲的CMV-IgM和CMV-IgG指标值,检测HBV感染组患儿和母亲的HBV标志物和母亲HBVDNA,对照组健康儿和母亲做上述对应检查。结果CMV感染组患儿母亲的CMV-IgM、CMV-IgG阳性率依次为44.44%、83.33%,均高于对照组母亲的12.22%、23.33%(P<0.05)。54例母乳CMV-DNA阳性配对的患儿尿CMV-DNA阳性的配对率为81.48%(42/54),18例母乳CMV-DNA阴性配对的患儿尿CMV-DNA阳性的配对率为22.22%(4/18),二者比较,P<0.05。同时,80例HBV感染组患儿母亲HBeAg、HBVDNA阳性率依次为80%、75%,均高于对照组母亲的17.78%、13.33%(P<0.05)。结论母体感染CMV、HBV是造成围产感染的重要因素,加强孕前和围产期检查对防治围产感染的意义重大。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围产感染
  • 简介:本实验采用病毒直接感染细胞的混合培养的方法,  实验采用PCR检测技术检测干细胞中的HCMV-DNA的结果在各培养体系中HCMV感染组均能检测到相应的阳性扩增带,HCMV-AD169株能直接感染脐血造血干细胞抑制其增殖和分化

  • 标签: 分化情况 增殖分化 干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富于巨细的病变指巨细为其中不可或缺成分的各类疾病。良性和交界性巨细病变主要包括骨巨细瘤、软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腱鞘巨细瘤和非骨化性纤维瘤以及一些非肿瘤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伴发(或导致)的棕色瘤。富于巨细的肉瘤最常见的则包括富于巨细的普通型骨肉瘤和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本文概述了一些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富于巨细的骨病变,着重介绍了该类疾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组织学特征及其相关的分子遗传学进展。

  • 标签:
  • 简介:颅骨巨细瘤临床极为少见,笔者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流脓。即后双耳流脓,约20余年。时有头痛,头晕及发热症状。自服消炎药治疗后,症状好转,仍经常反复发作。

  • 标签: 颅骨巨细胞瘤 临床资料 发热症状 反复发作 耳流脓 消炎药
  • 简介:报告1例腱鞘巨细瘤。患者女,40岁,左手拇指伸侧肿物10年,无自觉不适。皮损组织病理示:可见大量组织细胞,胞核呈泡状,大多数胞浆见含铁血黄素或脂质。可见特征性破骨样多核巨细分布于纤维化区域内。诊断:腱鞘巨细瘤。治疗:手术切除。

  • 标签: 腱鞘巨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重症巨细病毒性肺炎的各种临床特征,同时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2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小儿重症巨细病毒性肺炎病人,将其随机划分成两个组。在分析其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对照组32例研究对象接受常规对症治疗,而实验组32例研究对象接受针对性治疗方案,并对比及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效果。结果经治疗之后,实验组有30例达到有效标准,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81.25%。同时,实验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病例,而对照组出现4例(12.50%)并发症病例,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小儿重症巨细病毒性肺炎大多出现于半岁以下的婴儿群体中,且通常会合并系统受损、器官受损等症状,需以机械通气作为主要治疗方案,从而不断提升病人生存质量。

  • 标签: 小儿 重症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 临床 治疗
  • 简介:摘要巨细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是由巨细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内皮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中老年人,且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局限性的角膜水肿、硬币状或线状角膜后沉积物、轻度的前房反应,可伴有眼压升高或反复发作的前葡萄膜炎病史。目前此病的发病机制不清,既往研究提出其与病毒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因此现阶段的治疗方案为经验性的抗病毒治疗联合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尽早的明确诊断及持续的抗病毒治疗,对于控制疾病进展、保护角膜内皮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中华眼科杂志,2021,57: 624-629)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角膜内皮炎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先天性巨细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先天性感染,是导致听力减退、神经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该病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但国内该病被严重忽视。现围绕该病的流行病学、筛查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对近期取得进展进行综述,并就我国(4~6周)和欧美国家抗病毒疗程(6个月)显著差距,提出探索性解决方案,以期既改善巨细病毒引起的听力减退和脑发育落后,又降低耐药性和治疗成本。

  • 标签:
  • 简介:摘要巨细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最常见的先天性感染病原体之一,先天性CMV感染最易引起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本文重点围绕鼠CMV(murine CMV,MCMV)感染小鼠致聋模型构建、CMV感染致聋机制以及靶点药物的筛选进行综述,认为:(1)小鼠模型可作为研究CMV感染致聋机制较好的工具;(2)CMV感染的致聋机制主要涉及内耳细胞损伤、细胞丢失、细胞凋亡、炎症反应、钙信号系统异常和宿主免疫反应等;(3)更昔洛韦、双黄连和黄连素可改善MCMV诱导的听力损失,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CMV感染引起的SNHL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本文对器官移植后巨细病毒感染的原因、感染途径,以及应用疫苗、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及药物预防进行了叙述。

  • 标签: 器官移植 巨细胞病毒 预防
  • 简介:摘要:从医学上来说,最普遍的先天性感染就包括巨细病毒感染,巨细感染最容易在怀孕的早期感染,这种病毒的感染导致小孩的残疾率或者畸形率特别高,这种结果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给社会也带来了负担,一旦小孩生下来,小孩的心理也会产生极大的负担。本文详细的分析了 妊娠期巨细病毒感染的诊断和处理。

  • 标签: 先天性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妊娠期
  • 简介:巨细病毒(CMV)肺炎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及凶险的并发症,是由巨细病毒(CMV)引起的肺部感染,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进展快,严重影响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近年来,关于肾移植术后巨细病毒性肺炎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出现大量研究,该文就巨细病毒(CMV)肺炎的诊断及治疗阐述如下。

  • 标签: 肾移植术后 巨细胞病毒肺炎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病毒复发感染在产前妇女中的感染疫情动态。方法初次检测CMVIgG结果阳性的妇女,于两周后,再次进行CMVIgG、CMVIgM、CMV亲和力、PCR-CMV-DNA检测。结果1052例产前孕妇中,CMV复发感染阳性率为孕前2.54%,早孕2.67%,孕中1.85%,晚孕1.85%。结论产前妇女存在一定比例的巨细病毒复发感染,建议产前妇女尽可能进行复发感染检测,以便尽早采取相应措辞,避免感染导致胎儿出生缺陷发生。

  • 标签: 产前妇女 巨细胞病毒 复发感染
  • 简介:自1964年报道第1例人类巨细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以来,CMV感染日益受到重视。实体器官移植后有7%-32%的受者会出现CMV感染相关问题,这是移植后受者最常见的病原感染类型。CMV疾病通常出现在移植术后或终止抗病毒预防治疗后1~4个月。器官移植受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CMV感染发生率可增加1倍,感染后的病死率可达25%,这也是肝移植术后导致移植物失功能和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肝移植后CMV感染的防治应充分重视。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 病毒预防 移植后 治疗 肝脏 CMV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