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海外华侨与国内政治的互动越来越多,国民政府不仅积极邀请华侨领袖参与国内政治。更完善了相关侨务立法和机构。海外华侨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关心国内政治,支持国内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华侨纷纷支援抗战。在经济上大力捐助,如在国民政府发行的第一期救国公债5亿元中,海外华侨就认购了半数以上;在人员上也有许多华侨志士回国参战。

  • 标签: 抗战时期 海外华侨 安置 救济 侨眷 福建
  • 简介:自良渚文化早中期和大汶口文化早中期,中锋锯齿刃石钺的设计已经基本定型。作为一种有明显设计特征、使用以中小型墓葬为主的玉石钺可能形成了器物区隔理念,并被甲骨文记录成"我"。此类玉石钺至商周阶段时均发现于大中型墓葬,可能反映了商周时期的仿制和收藏的理念,因此这类器物参与了文明形成阶段的阶层分化和固化过程。

  • 标签: 先秦时期 锯齿刃石钺 传承与发明
  • 简介:蒙元时期陈设用玉在宋、金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承前启后,风格独特,具有民族性、文人化、实用性的时代特征,反映了那时用玉者个人、群体或者一个阶层社会的价值观或心理倾向。

  • 标签: 蒙元时期 陈设用玉 民族性 文人化 实用性
  • 简介:历史时期我国“象患”颇为严重,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驱象措施,宋代以后“象患”记载越来越少。历史时期“象患”发生的地点和宋代以后记载偏少的情况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迁,大象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受到威胁。

  • 标签: 大象 象患 生态环境 生存环境
  • 简介:卫聚贤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学术生涯常与国民党元老为伍;郭沫若则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线上的领袖,这两位政治立场不同的学者在抗战时期有过一段学术交往,成就了民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相同的考古兴趣、共同的学生金祖同,让卫聚贤与郭沫若相识相交,不同的政治立场最终让二人分道扬镳。

  • 标签: 卫聚贤 郭沫若 金祖同 《说文月刊》
  • 简介:民国时期,许多名人传记只粗略介绍一下年龄,不记生卒年月,故多不准确;加之当年时局动荡,许多人不知所终,其生卒年遂成谜团。本文就李鼎新等几位民国时期福州名人的生卒年,提出一己之见,抛砖引玉,求教方家。李鼎新李鼎新,历任北洋政府海军总司令,海军部总长等要职,是旧中国海军界耆宿。

  • 标签: 生卒年考 李鼎 北洋政府 海军部 中国海军 参谋本部
  • 简介:抗战时期的“夫人文学奖”旨在“奖励妇女写作及选拔新进妇女作家”,通过引发社会对“抗战建国中妇女问题”的思考,总结妇女工作经验,确立“时代妇女”应有的价值观。从征稿启事、评审标准和评选结果来看,奖项并不偏重于文艺作品,更多的是借文学奖励之名达政治动员之实。获奖女性对战争、国家与女性关系的思考,大多未能跳出既有民族解放思维定势,民族国家宏大叙事支配着女性解放话语的建构。

  • 标签: 抗日战争 文学奖励 妇女写作 抗战建国
  • 简介:在对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西南边疆土司贡纳制度的变化态势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认为明早期的土司侧重于纳赋,明晚期的土司侧重于朝贡,明中期处于土司纳赋与土司朝贡的过渡期。纳赋制度形成于明早期地方卫所制度形成之际,主要是以一种补充卫所屯田收入不足的面目出现的。而朝贡,则是在土司进京袭职、升迁、述职甚至是控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

  • 标签: 明朝 西南边疆 土司 贡纳制度
  • 简介:赤峰市地处北方草原地带,古代是沟通欧亚大陆商贸大通道——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在丝路交往中曾占据了非凡的位置。循着丝路而来的,不仅仅有商品贸易,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多种文化在此交流汇集,东西方文化以此为纽带碰撞、融合、升华。千百年来,围绕着这条大通道,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人类文明的产生、社会历史的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赤峰地区的许多古代遗存被揭示出来,向人们展示了古代草原丝路文化的多元、包容和异彩纷呈。其中,赤峰地区出土的唐宋时期金银器,就是草原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草原丝绸之路 金银器 艺术风格
  • 简介: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沿海地区陆续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由于抗战的需要和发展,云、贵、川、陕、甘等大后方公路交通运输急剧发展,使得国民政府对汽油的需求量猛增。由于日军切断了中国和外界的交通要道,为了稳定后方交通运输和军工生产,增强对抗战前线的支持力,

  • 标签: 抗战时期 公路交通运输 燃料 代油 国民政府 七七事变
  • 简介: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不仅对于塑造文化的区域特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进程。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生态环境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出土的大于4mm的12979块木炭样品进行鉴定,这些木炭分别属于18种木本植物。其中落叶的栎属出土概率最高,表明落叶的栎属是当地的优势种。对群落环境起主要作用。通过对鉴定出的木炭树种进行共存因子法分析,结果表明,商代晚期年均温(MAT)为7.4℃-15.9℃,年降水量(AP)为620-1200毫来,湿润指数(IM)为-14.2-52.6。对树种的生态特性和共存因子法分析表明,商代晚期气候与现令并没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对遗址出土的大块木炭进行树轮年代学研究,重建了商代晚期的降水量,结果表明商代晚期气候是波动的。既有干旱时期,又有湿润时期。商代晚期后段气候不是干旱。反而降雨量更大。重建结果与考古学研究结果大体相同,指示水患有可能是商都毁弃的一个重要原因。该研究为重建殷商时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为探求“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原因以及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朝就此灭亡的原因,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环境背景信息。

  • 标签: 刘家庄北地 殷墟 木炭分析 树轮分析 生态环境
  • 简介:在晚清流亡日本时期,梁启超在多数时间内对于中国国民是否具备立宪国家国民所应具备的智识和道德能力,都抱有怀疑。梁对"人民程度"问题的看法,先后经历了亡日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发展。在后一个阶段,即从光绪三十三年至辛亥革命爆发,梁一方面积极主张迅速召开国会实现君主立宪,一方面则对"人民程度"问题,拥有了一种更为现代、复杂和辩证的认识,尤其是对各种宪法制度本身对"人民程度"问题能予以一定程度的消解或规避的认识。梁启超对"人民程度"问题的思索历程,体现出儒家传统中高度精英主义的思想倾向,以及该传统之一元论和唯智论的思维方式,在遭遇政治现代性时,所呈现出的复杂命运。

  • 标签: 梁启超 人民程度 宪政 儒家
  • 简介:明清时期,武安商业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商业交通体系的建立。不仅形成了与周边地区便利的交通形势,而且与当时的重要都市都有便利的交通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武安的商业市场逐步成熟。武安商人为了经商的便利,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商号和各具特色的商业团体——武安商帮,开创了中国商业史上的新气象。

  • 标签: 明清时期 武安 商业交通 武安商帮
  • 简介:民国时期,西道堂在青海获得很大发展,不仅表现在宗教上,也在经济、社会活动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尤其重视与外界的交往,如与"青马"的联系,如与蒙藏地区群众的交往等,扩大了自身影响。

  • 标签: 宗教群体 隐形结构 商业贸易 社会活动
  • 简介:红军长征时经过苗、瑶、壮、彝、藏、羌、回等十余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的地区,在滇、川、康、青、甘藏区转战达一年半以上。红军经过这些藏区时,对藏族上层人士开展了细致入微的统战工作,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为后来新中国巩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顺利解放西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红军 长征 藏区 藏族上层人士
  • 简介:图书馆作为一种舶来的西方公共文化机构概念,在清代传入中国并于清季转化为全国兴办图书馆事业的施政实践。四川图书馆萌芽起步于成都市区的两所官办书院即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的"藏书楼",初始形态为高等院校教育型图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四川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即四川省图书馆筹办兴建,全省图书馆事业由此进入其初成体系的成长发展阶段。清末四川图书馆事业的起步发展,既是当时全国图书馆事业初期发展状况的一个区域缩影,同时,也有其自身区域文化传承的清晰脉络轨迹。

  • 标签: 清末时期 藏书楼 图书馆 萌芽发展
  • 简介:抗战爆发后,为了响应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的号召,中国伊斯兰教界在汉口举行了反侵略祈祷大会,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成立后,不仅扩大了反侵略祈祷宣传的范围,而且呼吁国内穆斯林积极付诸实践,从而强化了中国穆斯林的爱国心,在精神总动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抗战时期 伊斯兰教界 反侵略祈祷
  • 简介:本文将湖南澧阳平原商时期遗存划分为皂市遗存与斑竹遗存两类,二者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阶段性的特征与商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冲击作用及两地文化的相互调适息息相关。

  • 标签: 澧阳平原 长江中游地区 商时期 文化互动
  • 简介:元初修建的顺元城,初为军事指挥机关,是中央政权在边远民族地区的权力象征。明初重修贵阳城,为贵州卫和贵州宣慰司的共同治所。贵州行省建立后,贵阳城上升为贵州省城,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军事中心。明隆庆年间,程番府移驻省城,省府同城地位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贵阳城市的发展。明天启年间,贵阳外城拓修,基本奠定了古代贵阳城市的规模和结构。

  • 标签: 阳城 元明时期 演变 军事指挥机关 边远民族地区 权力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