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历史的漫长进程中,每一个朝代都存不同程度上对文艺的倡导和建设做出诸多努力。而支撑一切文艺得以生生不息的生命源就是儒家的中和思想。同样,“中和”一词在书法美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学范畴,占代书论当中对于中和之美的论述比比皆是,尤其在项穆的《书法雅言》中,对中和思想的论述更为详尽。本文以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反映的书学思想为线索,对书法艺术中和思想进行了论述。

  • 标签: 中和思想 书法艺术 《书法雅言》
  • 简介:<正>句无、埤中和“勾践之航”是与古越国史有密切联系的三个地方,但因年代久远,史迹湮没,文献记载疏略以及自然面貌改变等因素,它们的确切地点至今已不清楚。笔者近来曾去古越腹地进行现场踏勘。现拾掇归乘,草成此文,拟对上述三地作些探索。一、关于句无的方位及其南缘“句无”之地文献多有提及,其中以《国语》的记载最早,“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三国吴韦昭注日:“今诸暨有句无亭是也”。诸暨是一块有着悠久开发历史的地方,《越绝书》云:“诸暨大越”,可见这是古越族早期活动的地区。将《国语》所记与《越绝书》相印证,“句无”其地当在诸暨境内。那么,究竟它在诸暨的哪里呢?我以为应在今诸暨县境南部的牌头镇或其附近,理由如下:

  • 标签: 诸暨 勾践 会稽 越国 绍兴 《国语》
  • 简介: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唯物辩证法思想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体现和运用。本文立足于“辨证”的认识视野,审视和解构了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文章认为,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辨证统一;“主体性”和“社会性”的辨证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辨证统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辨证统一;“多元性”和“主导性”的辨证统一。

  • 标签: 唯物辩证法 和谐社会 价值取向
  • 简介:60年代中、后期,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以往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世界战略难以再呈现良性运行态势。为确保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1969年1月上任的尼克松政府决定走调整、迂回之路——变往昔依据优势力量谋求世界霸权为通过推行“均势”外交实现美国一如既往的战略目标。尼克松尤其重视中国在全球均势中的作用,他把中国作为抗衡苏联的地缘政治砝码,积极促成美中和解的实现。从本质上说,“均势”政策是美国外交战略的一种调动方式,尼克松意在通过利用世界主要力量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在交叉变位中牵引国际格局走势,实现美国一极独尊的霸业

  • 标签: 尼克松 均势 美中和解
  • 简介: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歌颂党、祖国、人民和革命先辈创造的辉煌成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书法美术的繁荣和发展,更好的彰显书画艺术家的时代风采,特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中和杯”全国书画大赛。

  • 标签: 书画大赛 征稿启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新中国成立 艺术家 祖国
  • 简介:格尔茨逝世4年后,他的LifeamongtheAnthrosandOtherEssays。于2010年出版。他在书中回顾自己的治学历程,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评论人类学界内的公案和学科本身的发展,高度自觉,充满反思,富于启迪。萨林斯和奥贝塞克拉(Obeysekera)围绕夏威夷岛历史以及库克船长被杀事件展开争论,互相指责对方是族群中心主义。这本身很有意义:任何鼓吹同一性的学者都会受到本身文化特殊性的制约;同时,极端的特殊主义也不符合人类具有超常交流能力的事实。人类学不必急于对普世和特殊做价值判断,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意义,在人与人的临场交流中寻找答案。艺术生活是普世与特殊相统一的过程,由无数临场的艺术活动构成,具有自觉和他觉的互动特点,也具有反观和反思的辨证规律。艺术不仅仅是“走表”的娱乐,而且还是诗学创造与和睦共生的“大道”,能够通过形物体验、精神升华和美韵交流,把普世与特殊中和起来,达到生存交互性和互属性。深入生活,体验生存,这是避免极端普世主义与极端特殊主义的不二选择。

  • 标签: 格尔茨 协商艺术 担当人类学 新新综合
  • 简介:陶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英文China的原意就是陶瓷。陶瓷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土与火的结晶,可以给人许多启迪、遐想、愉悦和知识。

  • 标签: 景德镇 藤县 广西 宋代 瓷器 文化遗产
  • 简介:Prego是苏梅岛最富盛名的意大利餐厅,会开玩笑的当地人打趣说,因为这家餐厅的缘故,难辨这里是苏梅还是地中海。ChefMarco向我们诠释了如何活用当地食材,打造完美的意式风味。

  • 标签: 意大利 苏梅岛 化学反应 地中海 餐厅
  • 简介:8月6日,首家专为民间文化博览会设立的民博网已经正式开通。截止到发稿时,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官方网站民博网(www.minbohui.cn)以及媒体报道已经引爆各大网转载报道博览会消息达到60余家,并且数量正在迅速递增中。

  • 标签: 官方网站 连锁反应 民间工艺品 博览会 民间文化 媒体报道
  • 简介:民国建立,经学最终退出了学堂的学制体系。这是经学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阶段性标志。经学退出后,如何填补维系伦理秩序的道德真空,以及传承中学不使变形,成为相当棘手的难题,不仅造成民初以来政治、思想、学术等方面的纠结与困惑,而且引发了学人的重新思考和争议。

  • 标签: 马一浮 伦理秩序 国学研究 学校制度 学校教育 北大校长
  • 简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亚洲战场的地位与日俱增。中美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中国战场关系着美国欧洲、太平洋战场的胜败。在当时国内外政治、军羲外交、舆论等因素促使下,美国鼓动英国,经过与中国的协商促成新约的订立,随后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与华签订平等新约。废约的胜利使得中国收回了一系列主权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呼和支持。国共两党纷纷发言或举办活动等以表庆贺。同时,两党对废约胜利也抱有警惕并反思中国何以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及卷入不平等条约体系中。随着局势的发展,在对待新约上,国共两党逐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变化,出现分歧并逐渐分道扬镳。1943废约后国共两党的反应深刻影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的关系和中国历史进程。关键词

  • 标签: 国民党 共产党 1943 废约
  • 简介:冷战在欧洲开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倾向是支持亲美的国民党政权,希望后者能在中国内战中获胜。从而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但国民党军队的迅速失败令美国政府不得不从1949年初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其着重点在于尽力离间中苏.阻止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而在这一努力失败后,美国立即调整其亚太战略布局,一方面遏制中苏、限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进一步扩张,一方面扶植日本、保护韩国和中国台湾,以在远东建立新的同盟关系。在远东地区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中,中苏结盟这一问题不仅左右了中美关系的走向,也成为美国开始其亚洲冷战战略时的基本战略考量。

  • 标签: 冷战格局 中国内战 对日和约 国民党军队 社会主义阵营 中苏同盟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开始,法国为控制南海航道,掌控南海海权,趁中国内忧外患之际,以“无主之地”为借口,派出军舰和调查船,陆续侵占南中国海九座小岛.此为中国近代最为严重的海疆危机之一.1933年7月25日,法国发表公开占领公报,一时间国内舆论哗然,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团体纷纷抗议法国侵占行径.中国报刊也争相撰文,以大量报道和评论宣传传播即时信息,捍卫南海主权,揭露法国野心,支持国民政府展开外交斗争,体现出勇敢坚定、不畏强权的民族精神.

  • 标签: 九小岛事件 南沙群岛 社会舆论 海疆危机
  • 简介:16、17世纪江南社会之丕变及文人反应孟彭兴(一)明王朝定鼎以后,南京作都53年。其间,洪武皇帝曾以元氏阍弱,威福下移,近世风俗相承,流于僭侈,至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为由,对江南进行打击,强制迁徙富民14万户于凤阳。以后,又二次徙19600余...

  • 标签: 江南社会经济 江南地区 17世纪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经世致用 文人
  • 简介: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日本朝野提出的"中日亲善"(日本语为"日支亲善"),单纯从字面上解释可为中日友好、中日友善之意。但在日本侵华背景下提出的"中日亲善",就显得极其伪善,本质上亦多为伪善华丽辞藻包裹包下的"软征服"内容。九一八后,随着日本侵占东北暂时得逞,为了缓和、分化中国国内的反日运动,争取中国当权者中的对日妥协势力,同时消减国际舆论的不利因素,日本方面遂主动向中国抛出了"中日亲善"诱饵。在当时的背景下,使用带有"亲善"外衣包裹的这一政治概念,是以要求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现有侵略权益并以平息全国反日运动为前提条件,具有明确的政治含义和价值属性的。通过中国朝野的反应可以看到,中国当时尽管存在着抗日与媚日两种思潮,但抗日已成共识并形成主流。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国人期待建立在国家平等、相互尊重、互利互惠基础上的"中日亲善",坚决反对侵略、奴役,把中国变为附庸国的所谓"中日亲善"。相关讨论对于梳理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之思想流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九一八 中日亲善 中国朝野 文化抗战
  • 简介:乾隆帝对喀尔喀的政策及喀尔喀的反应(日)冈洋树前言本文以在“青衮札布之乱”被平息后,由清廷派往库伦的亲清派王公桑斋多尔济的活动和与此相应的喀尔喀王公的抵抗为中心,探讨乾隆帝对喀尔喀政策的性质。桑斋多尔济虽然是喀尔喀王公,但作为亲清派,他发挥了推行乾隆...

  • 标签: 桑斋多尔济 喀尔喀 乾隆帝 商卓特巴 哲布尊丹巴 乾隆二十二年
  • 简介:1933年8月25日,发生在四川西北高原的叠溪地震(里氏7.5级)是一次巨大的灾难。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对富饶的成都平原构成了很大威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灾难发生后,川西民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抗灾自救,以四川军阀为主要力量的四川地方政府也为抗灾重建进行了努力,川西各县的工商界、知识界、宗教界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中央政府的态度和中央机构的反映,则有些冷漠。

  • 标签: 民国自然灾害史 四川叠溪地震 灾后社会反应
  • 简介:鸦片战争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然而清王朝在战争中的失败是否促使当时大多数士人去重新认识并了解西方世界,进而发生思想转变,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本文以道光年间“理学复兴”的代表人物李棠阶为例,尝试探讨鸦片战争对他的影响。研究以李棠阶在鸦片战争前后的日记为中心,展示出他如何一直以理学家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外在世界的变化。这一个案,或许有助于我们重新省思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问题。

  • 标签: 理学 李棠阶 《李文清公日记》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