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应用于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已有10余年。Wholey等统计了涉及欧、美、亚洲53个医疗中心的资料,显示11243例患者接受了12392枚支架治疗,但颈内动脉狭窄长度超过40mm且伴有夹层的患者并不多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共收治此类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颈内动脉狭窄 动脉夹层 临床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颈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对比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采取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进行分组;微创组占51.65%(47/91),采取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开放组占48.35%(44/91),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1个月、6个月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短于开放组,手术失血量少于开放组,血肿清除率大于开放组,术后再出血率小于开放组,差异显著(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开放组,差异不显著(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血压达标率均大于开放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确切,较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血肿清除效果良好等优势,显著改善预后,可能与稳定控制患者的血压有关,对于减少术后再出血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微创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血压
  • 简介: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不同年龄女性高脂血症发病率不同,而且随着年龄增加两者发病率上升,已成为普遍认识。文对1997~1999年在大亚湾区人民医院等三所医院所有检验血脂的内科住院患者2318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高脂血症 年龄 女性 发病特点
  • 简介:急性脑血管病常侵犯植物神经中枢,引起神经一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导致心脏活动的改变,有时可引起心肌梗死,临床称为“脑心卒中”或“脑心综合征”。我科自1996年4月至1997年7月共收治急性脑血管病668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9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心肌梗塞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价值。方法应用神经内窥镜治疗自发性脑出血42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26例)。出血部位在基底节28例,脑叶5例,丘脑7例,血肿破入脑室18例,单纯脑室出血2例。出血量20~120ml,平均52.1±35.6ml。术前GCS3~5分18例,6~8分8例,>8分16例。手术时机为发病7h以内12例,7~72h27例,超过72h3例。结果根据ADL评分标准,本组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6例,Ⅴ级4例,死亡9例。除术中发生吸入性肺炎及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各1例外,未发生其它与手术直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内窥镜治疗脑出血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比较彻底、并能确切止血的优点,扩大了手术指征,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外科 神经内窥镜 治疗 自发性脑出血
  • 简介:川崎病(KD)自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随着对此病的认识,病例明显增多,因此制定了诊断标准[1].但同时临床也出现了许多不典型病例,本文综合分析了60例KD临床特点,以期发现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依据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川崎病并发心血管症状已是后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心血管的损伤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不典型川崎病 早期诊断 KD 治疗 后天性心脏病 心血管症状
  • 简介: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arteryspasm,CAS)是临床许多缺血性心脏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之一,不但是变异型心绞痛的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还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甚至心脏性猝死。因此,CAS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长期以来CA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均未得到足够重视.主要原因是:①临床医师对CAS的危害性认识不够:②CAS的临床诊断多依赖于创伤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在此为基础的痉挛激发试验,早期的麦角碱激发试验相对风险较高,不宜广泛开展。近年来.随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深入研究,CAS的重要性日渐被重视。现就目前CA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简单介绍。

  • 标签: 冠状动脉痉挛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8h,伴心电图V1~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以"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收入院.查体:血压150/90mmHg(1mmHg=0.133kPa),呼吸20r/min,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96r/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心脏杂音.入院后即行冠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按常规方法送入指引导丝至左前降支远端.

  • 标签: 冠脉内血栓吸取术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搜山虎等均属乌头属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为乌头碱。乌头碱是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亲脂性强,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故乌头类中草药药酒中浓度最高。乌头碱在体内主要通过消化道吸收,中毒迅速,一般中毒剂量为0.2mg,致死量为(2~4)mg,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急性乌头碱中毒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方法。现将我院ICU收治3例急性乌头碱中毒伴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病例报道如下。

  • 标签: 急性乌头碱中毒 顽固性心律失常 中草药药酒 二萜类生物碱 恶性心律失常 雪上一枝蒿
  •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患者二尖瓣成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6年7月老年患者二尖瓣成形术46例的资料。二尖瓣关闭不全病因包括:二尖瓣脱垂18例,二尖瓣缺血性9例、感染性7例、退行性6倒、风湿性3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返流的情况。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2.17%),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39例,随访时间6~48月。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Ⅰ级29例,Ⅱ级7例,Ⅲ级1例,Ⅳ级2例;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无反流24倒,轻度反流10倒,中度反流2例,重度反流3例。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对二尖瓣脱垂及退行性者疗效较好;扩张性心肌病,不宜成形术。

  • 标签: 老年人 二尖瓣 二尖瓣关闭不全
  • 简介:目的通过对具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适应症的患者进行ICD植入治疗,从而评价分析ICD对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2005-2009年我科收治的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18例患者置入ICD,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5.77±15.16)岁,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例。病因诊断包括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或门控心血管CT检查明确缺血性心肌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其中3例为心肺复苏后2周安置ICD,其余均为伴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伴或不伴晕厥史患者。置入单腔ICD4例,双腔ICD5例,心脏在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9例。结果18例心脏性猝死及具有ICD植入适应征的患者进行单腔、双腔及CRTD植入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5h,X线曝光时间19~62min。除颤阻抗、起搏阈值、R/A波振幅等参数均达到标准要求,3例患者术中经1次低能T波同步电击(T-shock)诱发心室颤动(VF),均一次复律成功,除颤阈值10~20J。并进行2~43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皮囊愈合良好,无电极脱位、囊袋积血、感染、除颤风暴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无死亡。在同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5例患者共8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VF,ICD识别及放电转复成功。2例单腔ICD患者各一次心房纤颤(AF)发作,被误诊为心室颤动,并导致误治,启动稳定性及宽度两个诊断功能后,随访半年未再出现误诊及误治。9例随访期内曾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通过心动过速起搏(ATP)转复。9例CRTD随访心脏彩超EF由30%~35%改善至35%~50%,心衰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所有18例患者,包括3例反复心跳骤停、药物治疗无效、多次心肺复苏成功而植入ICD的患者,随访至今仍然健在。结论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其疗效远超过包括乙胺碘呋酮在内的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随着猝死防

  • 标签: 致死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 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肺复苏 女性患者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 简介: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与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的离子通道疾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多正常,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右胸导联(V1-V3)ST段呈下斜型或鞍型抬高,临床常因心室颤动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引起反复晕厥,甚至猝死。1992年由Brugada两兄弟首先报道。近几年来国内有关Brugada综合征的报告日益增多,这是对该综合征认识提高、普及、

  • 标签: BRUGADA综合征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性猝死 标准 诊断 离子通道疾病
  • 简介:目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一种猝死率极高的疾病,提醒人们提早预防减缓疾病发生,提早诊断积极治疗减少猝死的发生。方法:究其原因加以控制预防为主,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血清学检查早期做出诊断。结果:减少AMI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 标签: AMI 早预防 早诊断 降低死亡率
  • 简介:摘要恶性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以宫体部肌瘤多见,少数为宫颈肌瘤。它会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如营养、贫血、心功能、泌尿系统状态等与病程长短以及出血量或其他并发症有关。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良性肿瘤,以40-50岁最多见,20岁以下少见。病因尚不明了,根据好发于生养年龄妇女,绝经后肌瘤停止生长,甚至萎缩,消失等,根据肌瘤发展过程中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肌瘤间肌瘤、浆膜下肌瘤、粘膜下肌瘤三类。

  • 标签: 子宫肌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胰腺炎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提高对创伤性胰腺炎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临床随访证实的15例闭合性腹部外伤致胰腺损伤的CT表现。男11例,女4例,年龄16~53岁,平均年龄(28.6±11.32)岁。结果胰腺局限性或弥漫肿大10例,明显局限性血肿形成2例,网膜囊积液8例,胰周积液及左侧肾前筋膜增厚11例,其中3例主胰管损伤中仅1例CT检出。假性囊肿5例,于伤后5-7天内出现3例,于外伤3周后出现2例;而其中1例患者于1周内出现囊肿的基础上,在3周后出现多发囊肿。本组囊肿位于胰体部2例,胰尾部3例,多发囊肿1例。4例首次CT检查阴性。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胰腺损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早期可对多数病例明确诊断

  • 标签: 胰腺 创伤性胰腺炎 假囊肿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