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洛杉矶时报在“热心人快照”中报告说,根据6月30日美国器官移植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心脏移植的患者可能患上皮肤癌的数量是健康人群的4至30倍,这取决于他们生活的地方环境和其他因素。”这项有6271名心脏移植患者参与的研究还发现“生活在较接近赤道的患者,

  • 标签: 心脏移植患者 皮肤癌 风险 健康人群 器官移植 患者参与
  • 简介: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62例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患者,行单纯VSD心内修复术3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9例、主动脉瓣成形术(AVP)1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VSD修补和AVR患者术后3d因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15岁患者,7年前在外院行VSD修复和AVP,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巨大左心室,再次行AVR,术后1周因心衰死亡.余60例均存活.术后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共55例,随访率91.7%.心功能Ⅰ级50例、Ⅱ级5例,均能从事正常生活及学习.1例单纯VSD修复患者出现VSD残余漏,术后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行AVR,目前已治愈.11例AVP患者中,轻度关闭不全8例(2例为肺动脉瓣下VSD,6例为围膜部VSD);轻-中度关闭不全2例(均为围膜部VSD);中度关闭不全1例(围膜部VSD),于术后5年行AVR后治愈.行全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1例,患者心律转为窦性心律.结论根据主动脉瓣脱垂的程度,合理处理VSD及主动脉瓣病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控制肺静脉释放法(双盘张开顺序法)操作技术经验在常规方法无法顺利堵闭的小儿房间隔缺损(arterialseptaldefect,ASD)病例中提高介入操作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当遇到房间隔缺损较大,边缘条件不佳时,应用改良控制肺静脉放置双盘装置封堵器法堵闭儿童ASD病例182例,男70例,女112例,年龄2~14(3.8±1.6)岁,体重9~48(22±11)kg.释放封堵器时先将左心房伞在左上肺静脉轻轻伸出,在左心房伞受肺静脉血管限制未完全张开时,迅速将右房伞在右心房侧打开,使左心房伞受重力和牵拉作用自动滑入左心房张开,左、右心房伞在房间隔两侧迅速成型站稳.堵闭术后1,3,6个月和1,3,5年进行持续临床追踪及随访,用超声复查.结果采用改良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成功率为98.4%(179/182),而改良前组成功率为68%(11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超声复查:肺静脉最高流速术前为:(0.5±0.2)m/s,术后:(0.6±0.2)m/s(P>0.05),堵闭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所有病例术后X线胸片无肺淤血改变.结论本项技术改良能明显提高介入治疗小儿ASD操作成功率,扩展手术适应证.未发现肺静脉梗阻等并发症.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封堵术
  • 简介:目的用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其疗效观察.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18例,手术取右胸前外侧切口,于胸骨旁第4肋间切开3cm长切口,经肋间进胸,切开心包并悬吊,用APACSM房间隔封堵伞,于右心房壁与房间隔缺损对应处缝双荷包线,在右心房荷包线内切开右心房壁,将输送器插入心房内,通过房间隔缺损口直到左心房腔,在食管超声监视下,用推送杆释放出房间隔封堵伞.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0分钟,其中平均心内操作10分钟.患者住院5~7日,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堵片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食管超声辅助下房间隔缺损堵闭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确切的治疗方法,病人恢复快,此手术方法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食管超声 房间隔缺损堵闭术
  • 简介:目的比较牙列缺损治疗中,种植修复与常规烤瓷桥修复的治疗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牙列缺损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患者28例,参照组采用常规烤瓷桥修复方法,观察组采用种植修复方法,比较两种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有效率96.4%高于参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有效率67.9%,且在咀嚼功能、语言功能、舒适度、固位功能、美观度上的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发生并发症3.6%低于参照组25.0%,与参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列缺损的治疗中,口腔种植修复的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口腔 种植修复 常规修复 牙列缺损 治疗疗效
  • 简介: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手术治疗越来越普及[1],桡动脉压迫器在临床使用日渐增多,然而压迫导致腕部皮肤损伤情况不断出现,严重者术后一周皮肤破损尚未愈合,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因此,我科在2014年开始对加用透明贴预防桡动脉压迫器所致皮肤损伤进行了相关的对照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透明贴 桡动脉压迫器 皮肤损伤
  • 简介:目的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封堵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手术经验,探讨其疗效、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缺损大小5~36mm.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做直切口,长度2~4cm,经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通过输送导管在食管超声监视下释放房间隔缺损封堵伞.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1例封堵伞脱落至右房,经原切口改行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术后有2mm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随访残余分流消失.结论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封堵是一种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安全可靠、简便、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右腋下小切口 外科封堵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器堵闭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1日~2010年9月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介入治疗的102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病例,68例小腰大边封堵器组为治疗组,34例对称型室间封堵器对昭组。统计二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64例成功(94%),对照组32例成功(91%)(P>0.05)。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治疗组1例少量残余分流,对照组5例少量残余分流(P<0.05)。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方法,并发症少。

  • 标签: 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并发症 室间隔膜部瘤 介入治疗 堵闭
  • 简介:目的探讨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下与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30例,分为15例开胸组行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15例胸腔镜组行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记录临床疗效相关数据。结果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SICU气管插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胸腔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开胸组(均P〈0.05),且术后4周恢复工作者的比例与开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均无残余分流等异常情况。结论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损伤较小,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完全胸腔镜手术 正中胸骨开胸术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4例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均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或TTE监测下引导房间隔封堵器释放。所有患者于封堵术后3天、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TTE及心电图检查。结果34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包积液,通过心包置管引流后积液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消失,其余患者均恢复顺利。所有患者在术后3天、1个月、3个月复查TTE及心电图,均未发生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等情况。结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ASD封堵术避免放射线,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 简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CHD)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8/1000,而30%未接受手术矫形的CHD患者会出现肺血管疾病,其中很大一部分将发展为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PAH)。目前随着CHD患者存活到成人的人数增加,成人先心病患者中肺动脉高压患病率约为5%~10%,并呈现随年龄增长的增高趋势,尤其是在房间隔缺损患者中。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房间隔缺损 肺血管疾病 手术矫形 先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皮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2月-2017年2月120例重症皮肤病患者作为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差异分对照组、治疗组两组,各有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重症皮肤病治疗总有效率;皮肤黏膜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重症皮肤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皮肤黏膜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治疗组生活质量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有2例面部潮红,2例轻微头痛;治疗组有2例腹痛,无其他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皮肤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生存质量,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高,可缩短疗程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大剂量 静脉注射 免疫球蛋白 重症皮肤病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国产封堵器治疗后的长期随访结果,重点观察封堵术后对传导系统的影响情况。方法2003年7月至2010年3月共有296例PMVSD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术,对其中108例患者进行随访,包括男45例,女63例,年龄(13.2±9.05)岁,平均缺口大小(8.44±2.73)mm。所有患者均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均采用国产封堵器(深圳先健科技公司)。患者术后1、3、6、12个月(其后相隔1年)进行门诊随访,复查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胸片。结果至2010年10月,平均随访(3.66±2.87)年,本研究中介入术后25例发生传导阻滞者,16例发生于介入术后1周内,9例于随访期间延迟发生,其类型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9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7例、双束支阻滞3例、Ⅰ°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1例;随访期间PR、QT间期、QTd较术前、出院时均缩短(P<0.05),QRS较术前缩短,较出院时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介入术后传导阻滞以束支传导阻滞为主,严重传导阻滞如CAVB经治疗后可恢复至窦性心律,术后房室电传导改善,远期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封堵器 治疗后 介入术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室间隔缺损 随访期
  • 简介: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s,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yhypertension,PAH)患者血清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和胱抑素C(CystatinC,CysC)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VSD患者,按PAH情况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每组患者30例,另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BNP和CysC水平并分析血清BNP和CysC和肺平均动脉压(Pulmonaryarterialpressure,PAP)的关系及VSD合并PAH的危险因素。结果3组患者血清BNP和CysC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异常组和正常组患者血清BNP和CysC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且异常组患者血清BNP和CysC水平亦均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NP和CysC与VSD患者PAP呈正相关(rBNP=0.69,rCysC=0.8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年龄、血清BNP和CysC等。结论VSD患者和VSD合并PAH患者血清BNP和CysC水平均升高,BNP和CysC与PAP均呈正相关,高血压病史、BMI、年龄、血清BNP和CysC均是VSD合并PAH的危险因素,血清BNP和CysC可用于VSD合并PAH的预测。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BNP CYS C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动态变化,探讨IL-6对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β-七叶皂甙钠,在脑梗死后1、5、14d进行血清IL-6测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组,清晨测定血清IL-6。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脑梗死后1、5、14dIL-6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梗死后14d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3.33±2.82ng/L)vs(15.25±4.65)ng/L,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脑梗死后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1、5d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梗死后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9.03±2.28)分vs(10.38±2.30)分,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888,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清IL-6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密切相关,β-七叶皂甙钠可能通过抑制血清IL-6的增高而改善神经功能。

  • 标签: 脑梗死 白细胞介素6 神经系统疾病 七叶素
  • 简介:目的探讨激活葡萄糖脑苷脂酶(GBA)对不同H-Y分期的帕金森病(PD)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自噬活性的影响。方法纳入36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H-Y分期标准将其分为早期及中晚期两组,取皮肤标本,运用含有雷帕霉素的GBA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蛋白印迹法检测出早期及中晚期PD患者的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自噬体的经典标记物微管相关蛋白LC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1lightchain3-Ⅱ)/LC3-I(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1lightchain3-l)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中晚期PD患者与早期PD患者表皮Beclin1、LC3-II/LC3-l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PD患者的Beclin-1的水平(0.58±0.04)ng/ml及LC3-II/LC3-I比值(2.58±0.27)明显高于早期PD患者(0.17±0.05)ng/ml、(1.49±0.16)。结论通过雷帕霉素激活GBA诱导自噬,H-Y分期越高,细胞自噬水平越强,自噬可能与PD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 标签: 帕金森病 葡萄糖脑苷脂酶 皮肤成纤维细胞 自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