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白质颅内分布范围不同,病变后导致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脑室周围脑白质病变多呈帽状、细线状或月晕状。较小的帽状或点状可无症状,进展较慢;深部脑白质病变多呈点状、片状或大片融合状。其病变后进展迅速,可产生认知功能障碍、情感波动异常、步态不稳、小便失禁等多方面临床表现,为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家庭问题。

  • 标签: 脑白质病 进行性多灶性 高血压 高血糖症 血脂异常 血脑屏障
  • 简介:2018年10月的《乳品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小型研究表明,早餐摄入额外的蛋白质有助于控制饥饿感。该研究将32名健康成年人分为两组,一组吃两份高碳水化合物的早餐麦片,另一组喝一杯牛奶(含12.4g蛋白质)或一杯由牛奶和全脂牛奶浓缩成蛋白或乳清蛋白粉(含28g蛋白质)。研究人员先测量他们的空腹血糖,两到三个小时后,再次测试他们的餐后血糖。

  • 标签: 蛋白质
  • 简介: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1eukoaraiosis,LA)与眼底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头颅MRI和眼底检查的脑梗死患者168例,分为LA组108例和非LA组6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A组患者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非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发生率为70.4%,蜡样渗出的发生率为31.5%,分别高于非LA组的38.3%和15.0%(P〈O.05,P〈0.01)。存在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的患者LA发生率是无此症患者的4.14倍(OR=4.14,95%CI:1.67-10.28);存在蜡样渗出的患者LA的发生率是无蜡样渗出患者的1.81倍(OR=1.81,95%CI:0.56-5.87);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是眼底血管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OR-4.02,95%CI:1.59-10.13;OR=4.22,95%CI:1.93-25.94,P〈0.05)。结论眼底视网膜病变中的动静脉交叉征和蜡样渗出是LA的危险因素。年龄、血压和腔隙性脑梗死与眼底病变及LA相关。

  • 标签: 脑白质疏松症 眼底 脑梗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 年龄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的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发病率 脑梗塞 危险因素
  • 简介:国外已广泛应用蛋白质组学从脑组织、脑脊液、血浆等方面对阿尔茨海默病(AD)进行研究,而我国的研究也正在与国际同步展开^[1]。下面主要从AD患者脑组织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蛋白质组
  • 简介:日的探讨Rho激酶对缺血性脑白质损害的影响及Rho激酶抑制剂对缺血性脑白质损害的干预效果。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治疗组,每组20只。缺血组和治疗组给予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对照组给予假手术处理;术后治疗组给予法舒地尔腹腔注射,对照组和缺血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手术1个月后评价测定各组大鼠脑深部白质纤维密度、星形胶质细胞数目以及Rho激酶mRNA表达水平。结景缺血组大鼠脑深部白质纤维密度较对照纽明显降低,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Rho激酶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鼠脑深部白质纤维密度较缺血组明显增高,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o激酶异常活化与缺血性白质损害相关,Rho激酶抑制剂可改善慢性低灌注状态下大鼠脑白质损害。

  • 标签: 脑白质疏松症 RHO相关激酶类 干预性研究 脑缺血 星形细胞 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