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急性肺栓塞(APE)的病情评估作用。方法选取86例APE患者,其中严重APE有35例,记为A组,非严重APE有51例,记为B组,均行多层螺旋CT诊断,对比两组肺动脉造影的心血管参数。结果A组CT阻塞指数、右室短轴最大径、右室壁厚、肺动脉直径、右心室/左心室(RV/LV)短轴最大径比、上腔静脉直径、室间隔左突占比显著大于B组(P<0.05),左室短轴最大径显著小于B组(P<0.05)。结论对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判断APE病情严重程度,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造影 急性肺栓塞
  • 简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内溶栓治疗已成为公认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但该治疗方法仅限于发病3h以内的患者,且有较高的颅内出血发生率,治疗时间窗很窄,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指导下的动脉溶栓治疗,能够确定是否存在可逆性缺血脑组织,使溶栓治疗适应证选择更科学,显著延长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研究表明,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DSA)所反映的脑血管闭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血管再通和血流灌注情况等诸多因素均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对急性脑缺血患者全面、客观的血管造影分级对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预测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现就目前常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DSA分级标准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静脉内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全脑血管造影 治疗疗效 脑动脉闭塞 评估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与心力衰竭患者左室结构、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10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73例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及同期就诊的100例健康体检者(非心衰组),根据心电图QRS时限将心衰组分为QRS时限〈100ms组(n=271),QRS时限100ms-119ms组(n=108),QRS时限≥120ms组(n=94)三个亚组。比较心衰组、非心衰组之间QRS时限、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差异,比较心衰组三亚组之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LA、LVEDd的差异,分析QRS时限与心脏超声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心衰组较非心衰组QRS时限明显延长(101.45msvs.94.95ms,P=0.000)、LA明显增大(39.73mmvs.31.07mm,P=0.000)、LVEDd明显增大(51.88mmvs.43.54mm,P=0.000)。心衰组三亚组之间LVEF、LVFS、LA、LVEDd有显著差异(P〈0.05),且QRS时限与LVEF呈负相关,与LA、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电图QRS时限可作为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及衰竭心脏心室重构的评价指标。

  • 标签: 心力衰竭 QRS时限 心室重构
  • 简介:目的采用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CTP)研究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经CT确诊的幕上脑出血患者41例,于发病5h~14d行双层脑CTP检查,按发病到检查时间将患者分为≤12h,〉12~24h,〉24~48h,〉48—72h,〉72h~2周。采用非去卷积模型斜率法计算血肿中心、血肿周围水肿带、水肿带外(距离水肿边缘1cm)以及远隔皮质区不同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erebralboloodflow,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cerebralbloodvolume,rCBV)、达峰值时间(peaktime,PT)及各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imedetlsitycurve,TDC)。以CBF≤20ml·100g^-1·min^-1为脑灌注损伤。结果①所有患者灌注参数图从血肿中心到正常区色差呈阶梯状分布;血肿中心、血肿周围水肿带、水肿带外及远隔皮质区的平均CBF[(2.5±1.9)、(19.8±10.1)、(42.2±9.2)、(54.8±8.8)ml·100g^-1·min^-1]、rCBV[(2.9±1.7)、(7.1±4.3)、(25.8±5.1)、(37.9±4.5)%]及PT[血肿中心无峰值,(9.0±1.7),(8.0±1.1),(8.0±1.3)s]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15)。②CTP灌注参数图所示的灌注损伤为(11±5)cm^2,CT平扫显示的平均血肿范围为(6±3)c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9,P=0.000)。③血肿≥10ml的患者26例,15例CBF≤20ml·100g^-1·min^-1;血肿〈10ml的患者14例,2例CBF≤20ml·100g^-1·min^-1。水肿带CBF与血肿体积呈直线相关(r=-0.501,P=0.001)。④血肿周围以上各区的CBF在不同时间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⑤脑积水患者的CBF和rCBV明显降低,而PT明显延长。结论CTP能够很好地反映脑出血后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肿周边存在与血肿大小有关的缺血性损伤。

  • 标签: 脑出血 脑缺血 CT灌注成像 血液动力学过程
  • 简介: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3是galectin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称为Mac-2抗原.其是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26000、与β-半乳糖苷结合的蛋白,能通过糖识别域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结合,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galectin-3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也可存在正常细胞、肿瘤组织中,其调节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研究发现,galectin-3作为炎性反应的重要介质,在心肌重构和心力衰竭的病理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galectin-3水平表达越高,越易进展为心力衰竭恶化,住院率与病死率也越高.2010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了galectin-3的临床应用.

  • 标签: 半乳糖凝集素3 心力衰竭 ROC曲线 预后
  • 简介: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总的发病率为0.77%,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发生率不断增加。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使患者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成倍增高[1]。目前,基层医院对心房颤动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仍为药物治疗,规范的药物治疗在提高心房颤动的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再次入院率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心房颤动患者存在漏服、停药等遵医行为差的情况,

  • 标签: 评估式电话回访 基层医院 心房颤动 遵医行为
  • 简介: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中的表达及其对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入住本院心血管内科胸痛患者与同期健康体检者,测定其血浆PLGF水平。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按是否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把冠心病组分为支架置入组(PCI组)、非支架置入组(非PCI组);按累及冠脉病变血管数把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测定其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PLGF水平。结果1)冠心病组术前PLGF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前与术后PLGF水平在PCI组明显高于非PCI组,但均低于各自组术前,P〈0.05;3)在术前血浆PLGF水平多支组明显高于单支组与双支组,术后三组PLGF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术前单支组、双支组之间与术后上述三组各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比较,行PCI的PLGF水平均高于非PCI组,P〈0.05。结论检测血浆PLGF水平在胸痛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需要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病变PLGF水平明显增高,且通过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PLGF水平均明显回落,能初步评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 标签: 胎盘生长因子 冠心病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评估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胸痛6h内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并于入院1h内接受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入院即刻和术后3h行床边心电图检查并采血检测肌钙蛋白I(cTnI)及H-FABP,再灌注治疗后3h以心电图ST段回落≥50%为血流再通的评价指标。结果65例AMI患者入院即刻H-FABP阳性率(87.69%)显著高于cTnI阳性率(5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3h后H-FABP在ST段回降≥50%组与ST段回降〈50%组中,酶峰值分别为(24.03±9.12)ng/ml与(32.57±10.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nI测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可靠标志物,也可作为评价心肌再灌注疗效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多模式CT检查对脑缺血后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3d内行多模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CT灌注(CTP)成像、CT血管成像(CTA),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系统的后处理软件,对受检者脑组织灌注状态及脑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对侧支循环良好者与侧支循环不良患者的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平均达峰时间(TTP)]及出院后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39例患者中,多模式CT检查阴性者2例,其中1例随访头部MRI,证实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为腔隙性脑梗死;阳性者37例。多模式CT检查发现病灶侧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24例,其中11例病灶侧可见侧支循环生成,另外13例患者病灶侧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病灶侧与健侧比较,侧支循环良好患者表现为CBF降低(t=-5.92),MTT、TTP延长(t值分别为4.27、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侧支循环不良患者CBV、CBF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4.27、-14.82),MTT、TTP延长(t值分别为7.26、7.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病灶侧CBF、CBV、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4、4.11、-2.34,均P〈0.05)。侧支循环良好与不良患者90dmRS评分分别为(1.3±0.6)、(4.0±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P〈0.01),有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多模式CT检查对于评估脑血流灌注状态、了解脑侧支循环建立或开放情况、判断临床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CT灌注成像 CT血管成像 脑侧支循环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住院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2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综合评估护理模式对可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复效果,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综合评估护理 冠心病 住院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诊断中国人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标准及准确性.方法应用CDFI检测416例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的颈总动脉远段、颈内动脉狭窄段、狭窄远段血管(共832支)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CCA、PSVICA、PSVDIS)和颈内动脉狭窄段、狭窄远段血管舒张期末流速(EDVICA、EDVDIS),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PSVICA/PSVCCA、PSVICA/PSVDIS、EDVICA/EDVDIS及受试者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上述各参数在不同取值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与以往文献中推荐的CDFI诊断标准进行比较.结果①诊断颈动脉50%~69%狭窄的参数标准依次为PSVICA≥155cm/s、EDVICA≥60cm/s、PSVICA/PSVCCA≥2.0、PSVICA/PSVDIS≥1.6.70%~99%狭窄的参数选择是PSVICA≥220cm/s、EDVICA≥100cm/s、PSVICA/PSVCCA≥3.5、PSVICA/PSVDIS≥3.5.②联合采用PSVICA、EDVICA、PSVICA/PSVDIS或PSVICA、EDVICA、PSVICA/PSVCCA参数标准,CDFI诊断颈动脉狭窄50%~69%和70%~99%与DSA的符合率,分别为95.5%、92.9%和96.4%、93.9%.③PSVICA/PSVDIS比值对于颈动脉70%~99%狭窄病变的准确率(91.1%)高于PSVICA/PSVCCA(90.8%).结论PSVICA、EDVICA、PSVICA/PSVDIS、PSVICA/PSVCCA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的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参数.各参数联合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参考标准
  • 简介:目的评价改良弗明汉卒中风险评估工具(FSP)对中国人卒中风险的预测效能.方法以2003年5月-2004年5月间,在上海市奉贤区整群抽取的社区人群中年龄≥40岁人群为基线调查对象,选择调查结果完整且有心电图记录的7489人作为队列研究对象.随访研究对象的卒中发病情况(1次/年),随访终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分析改良FSP对中国人卒中发病风险的预测作用.结果7489人平均随访(6.6±0.9)年,随访过程中共发生明确诊断的卒中患者120例,男女卒中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9%(54/2880)和1.4%(66/4609).男女卒中发生率均随着改良FSP卒中风险积分值的升高而上升.男性积分值为10~12分时,卒中发生率上升至3.2%,并且随着积分值的增高,卒中发生率进一步增高;女性积分值为10~12分时,卒中发生率上升至4.1%,但随着积分值进一步增高,卒中发生率无明显变化.各积分段的卒中实际发病率低于改良FSP中预测卒中的发病率.以改良FSP预测男性卒中发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女性为0.656.结论改良FSP预测中国人卒中风险的预测效能为中度.改良FSP预测卒中发病率高于本研究的实际发病率.

  • 标签: 卒中 预测 弗明汉卒中风险评估工具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ardiacmagneticresonance,CMR)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6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行CMR检查,分别测量并计算右心室与左心室的短轴缩短率、舒张末期直径、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排血量、射血分数等心功能参数及主动脉、肺动脉直径,同时评价室间隔运动、心肌延时强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左、右心室功能参数,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室间隔运动正常组和异常组的右心功能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室间隔运动异常与心肌延时强化的关联.结果右心室舒张末期直径、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均显著高于左心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均显著低于左心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中,14例室间隔运动异常,14例出现心肌延时强化.室间隔运动异常组心肌延时强化出现比例明显高于室间隔运动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室间隔运动异常组的右心室舒张末期直径、舒张末期容积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短轴缩短率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血分数低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右心功能较左心功能差,室间隔运动异常患者的右心功能更差,室间隔运动异常患者出现心肌延时强化比例高.CMR能够提供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左、右心室功能及相关结构信息,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心脏病缺损 先天性 磁共振成像 肺动脉高压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对重症肺炎并心衰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心衰患儿5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患儿25例,主要进行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25例,主要在早期进行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后期治疗结果。结果经过观察分析,在患儿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患儿后期症状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儿住院时间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在重症肺炎并心衰患儿临床治疗当中,早期应用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且可以明显改善患儿预后情况,效果显著。

  • 标签: 早期应用 强心甙 血管活性药物 重症肺炎并心衰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层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别及进行健康管理的干预重点.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在我体检中心体检的10632人[符合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评估要求]进行体检资料的分析及汇总,以国人ICVD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上述人员心血管病10年发病的绝对危险程度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进行ICVD评估的危险因素中吸烟、总胆固醇、血压、体重指数四项为可改变因素.其中吸烟在全年龄层已成为首要的危险因素,尤其吸烟男性已占到各年龄层的70%以上.40-49岁年龄组血压及体重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140mmHg的男性占71.30%,女性占45.31%,男性显著多于女性;50-59岁年龄组各危险因素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140mmHg的男性占73.58%,女性占49.59%,男性仍多于女性.血胆固醇超过5.2mmol/L的女性人数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50-59岁女性占68.56%,多于男性.经统计发现,体重指数达到肥胖标准的人数随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男性由62.28%降至41.97%,女性由62.50%降至17.34%,男性肥胖人数显著高于女性.结论应用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模型对体检人员进行未来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的分析具有指导意义,为健康管理提供了有针对性及方向性的方法.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健康管理 统计学
  • 简介:病情评估是医患双方都十分关注的一个临床问题,它助于医生和患者全面了解病情,并为制定今后的治疗方案和病情管理提供可靠依据。评估正确、全面与否,不仅涉及对病人预后的判断,也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因为,只有先把病情彻底搞清楚了,才能给予更合理、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 标签: 病情评估 病友 糖尿 治疗方案 临床问题 医患双方
  • 简介:目的探讨CHADS2评分对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确诊为STEMI的患者200例,应用CHADS2对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评分,随访至少1年或至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梗死),依据评分高低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评估CHADS2的效率.结果CHADS2评分越高,STEMI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越高.结论CHADS2评分是STEMI患者未来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STEMI患者的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CHADS2评分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大脑中动脉(MCA)急性闭塞患者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hrombolysisinbrainischemia,TIBI)。方法选择符合溶栓适应证(≤6h)、TCD诊断为MCA急性闭塞的患者36例。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观察患者溶栓前、后TIB1分级变化情况,评价TIB1分级与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36例患者中,溶栓前TIBI分级0~1级21例(58.3%),2~3级15例(41.7%)。溶栓后次日TIBI分级0~1级7例(19.4%),2~3级14例(38.9%),4~5级15例(41.7%);溶栓总有效率为63.9%(23/36)。②溶栓前TIBI血流分级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829,P=0.000)。③溶栓后的TIBI血流分级与Rankin评分呈负相关(r=-0.57,P=0.001)。结论TIBI分级与MCA急性闭塞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关,能够反映溶栓效果,有助于判断预后。

  • 标签: 梗塞 大脑中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溶栓
  • 简介:目的研究血浆sTNFR1浓度联合GRACE评分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200名正常人群作为对照。检测ACS(观察组)以及正常人群(对照组)血浆sTNFR1浓度,对ACS患者以及正常人群进行GRACE评分,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确定血浆sTNFR1浓度联合GRACE评分评估ACS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ACS患者血浆sTNFR1浓度高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9.56±98.73)pg/mLvs.(274.19±47.64)pg/mL,P=0.004]。ACS患者中低危组43例、中危组65例、高危组92例,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95%、24.62%、36.96%。GRACE评分、血浆sTNFR1浓度、联合使用GRACE评分和血浆sTNFR1浓度预测ACS患者远期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7、0.739、0.936。结论血浆sTNFR1浓度是影响AC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浆sTNFR1浓度联合GRACE评分可以有效提高评估ACS患者预后的能力。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浆sTNFR1 GRACE评分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综合评估(CGA)及干预改善老年冠心病并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并高血压老年患者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与CGA组(74例),CGA组行老年综合评估干预,对照组行传统治疗,对比生活质量。结果经CGA干预后,CGA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CGA及干预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并高血压老年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综合评估 冠心病 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