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下肢静脉患者分别实施介入导管溶栓治疗以及外周静脉溶栓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6例下肢静脉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进行下肢静脉治疗方式的研究;对照组(53例)选择外周静脉溶栓疗法进行疾病治疗;观察组(53例)选择介入导管溶栓疗法进行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下肢静脉患者的溶栓效果以及患肢消肿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下肢静脉患者溶栓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同对照组下肢静脉患者患肢消肿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医疗人员对于下肢静脉患者选择介入导管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溶栓效果的提高以及患肢消肿效果的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下肢静脉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生活品质提升。

  • 标签: 介入导管溶栓 外周静脉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0例下肢静脉患者的超声临床诊断结果,研究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将2017年3月~9月在我院超声科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的下肢静脉患者10例进行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并将X线血管造影结果与之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检查结果清晰,图像对比分析准确,血栓血流量、血栓部位与范围判断准确,其中慢性下肢静脉患者4例,左下肢静脉患者3例,右下肢静脉患者3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临床检查是方便、安全、快捷且判断准确率较高的一种检查方法,临床上用于判断下肢静脉形成准确率较高,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的方法。

  • 标签: 超声 临床诊断 下肢静脉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6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的重型颅脑损伤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后,纳入40例患者进行研究。在保证患者一般资料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将所有患者进行等量均分,每组中均包含2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则应用预见性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发生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静脉发生率为1(5.00%),而对照组患者的静脉发生率为6(30.00%)。组间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患者的护理中,能够对患者下肢静脉形成进行预防,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护理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临床诊断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临床疑诊为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分析彩超检查的诊断效能,采取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79例临床疑诊为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患者,经静脉造影检出累及静脉76例,彩超检出累及静脉71条,经秩和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彩超检查诊断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敏感度为97.18%、特异度为100.0%、准确度为97.37%;经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高脂血症、手术时间长于5h、术后卧床时间长于5d均作为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有下肢静脉形成高危因素的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采取彩超检查,对于提高诊断水平、指导治疗均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妇科盆腔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彩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在预防下肢骨折静脉的护理中采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下肢创伤性骨折术的病患70例,并将其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下肢骨折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预防下肢静脉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患的下肢静脉脉形成率。结果两组病患在经过不同的护理之后,观察组的下肢静脉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静脉中,可以减少病患静脉的形成,有着较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大力的推行。

  • 标签: 下肢骨折 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接受骨科手术患者115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8例,接受护理干预,对照组57例,接受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下肢静脉发生概率为1.72%,对照组下肢静脉发生概率为12.28%,实验组下肢静脉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发生,提高患者质量,患者满意度普遍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骨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1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利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预防下肢静脉,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措施加药物预防下肢静脉,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两组上述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需高度重视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下肢静脉的预防工作,通过个性化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下肢静脉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髋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性护理对于胃肠道肿瘤病患DVT的影响。方法2017.2-2018.2时间段,随机在病患中盲选80例胃肠道肿瘤病患实施护理,将其分成普通组(40例)和预防护理组(40例),其中普通组病患采取普通护理,预防护理组病患采取普通护理同时结合预防性护理,分析2组DVT出现情况及SF-36临床评估情况。结果预防护理组DVT出现情况及SF-36临床评估情况均比普通组要好,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病患采取预防性护理,可降低DVT的出现风险,改善病患的生活质量,效果较好。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预防性护理 DVT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多普勒超声评价骨科大手术后下肢静脉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共选取532例患者,范围是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对骨科手术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情况从骨科大手术后1周、2周进行,检查手段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法。结果在532例患者中,形成下肢静脉的患者共208例,有39.10%的发生率。其中血栓发生在单侧的发生率为82.69%,共172例。双侧肢体发生血栓的发生率为17.31%,共36例。形成下肢静脉的患者中,在术后1周后检出的有166例,发生率为79.80%,术后2周的占18.75%。结论下肢静脉的形成多发生在骨科大手术1周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的形成情况准确度和敏感度高且无创,临床价值明显。

  • 标签: 多普勒超声 骨科大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静脉的危险因素,为临床DVT的预防实践、护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三所医院神经外科确诊为DVT的患者为病例组,配对选取性别一致、神经外科疾病诊断一致。采用SPSS18.0软件,分别将各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再将筛选出的多个变量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神经外科静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神经外科DVT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昏迷、偏瘫与制动、感染、创伤与骨折、下肢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外科大手术、手术时间、输血脱水药、血管刺激药、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显示昏迷、偏瘫与制动、感染、下肢中心静脉置管是神经外科DVT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要重视这类高危患者,早期采取预防措施,减少静脉的发生风险,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预防重症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到2018年2月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主要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服务,n=30),观察组(针对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给予综合护理干预,n=30),比较两组患者肢静脉形成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分别为13.3%、26.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6.6%、63.3%,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预防重症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形成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率,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产妇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对子宫根治手术后下肢静脉(DVT)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40例子宫根治手术病例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诊断方式和康复指导,观察组实施的临床护理路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值、血小板(PLT)等动态检测。结果观察组在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抑制子宫根治术后DD和PLT值增加,能够降低FIB含量,从而有效降低子宫根治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

  • 标签: 临床路径 子宫根治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作用,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对下肢静脉预防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90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常规护理,实验组除了基本护理之外,还同时给予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干预30d后,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的发展情况、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疼痛程度及患者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栓发展情况、关节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也明显比对照组有所缩短(P<0.05)。结论有效的,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的形成,并且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以及住院天数。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90例下肢骨折术患者,数字表法分组,常规护理对策组用遵医护理,预防性护理对策组用预防性护理对策。比较两组满意程度;骨折平均愈合的时间、下肢肿胀消退时间;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数、下肢血液黏稠度;并发静脉的比例。结果预防性护理对策组满意程度、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数、下肢血液黏稠度、骨折平均愈合的时间、下肢肿胀消退时间、并发静脉的比例方面相比常规护理对策组更有优势,P<0.05。结论下肢骨折术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对策效果确切。

  • 标签: 护理干预 预防 下肢骨折术 并发深静脉血栓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心肌梗死患者下肢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时间范围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期间),从中随机性抽选出病例数80例,将这8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其自愿性,将其均分为2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病例数各为40例。对照组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性较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75.00%,数据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应用于预防心肌梗死术后下肢静脉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综合性护理干预 预防 心肌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价值。方法以我院股骨颈骨折术后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研究组(接受术后早期康复)和对照组(接受术常规术后康复)。对比(1)两组术后静脉形成发生率。(2)两组术后1天、3天及7天下肢肿胀情况。(3)两组术后1天、3天及7天下肢疼痛程度。结果(1)两组术后静脉形成发生率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术后1天、3天及7天下肢肿胀情况比较有差异(P<0.05)(3)两组术后1天、3天及7天下肢疼痛程度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早期康复可以减少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静脉的形成,对该项下肢疼痛、肿胀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早期康复 老年 股骨颈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静脉是骨科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会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在临床中,早期预防护理是减少骨科静脉发生的重要所在。本文现对骨科静脉的预防护理进展予以如下综述。

  • 标签: 骨科 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静脉病人的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0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另40例纳入研究组给予预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术后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预防老年妇科肿瘤术后静脉,有效避免了术后DVT及疼痛发生,满足了患者护理需求,缩短了其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妇科肿瘤手术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特殊护理在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静脉(DVT)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特殊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以及干预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Fbg)。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以及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干预组患者PT、APTT水平均显著升高,Fbg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值得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特殊护理 老年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凝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对下肢静脉形成(DVT)的预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ICU患者共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3例、实验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率、护理满意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形成(DVT),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ICU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