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脑电图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偏头痛患者286例,对临床特征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偏头痛患者脑电图异常率为38%(109/286例),其中多数表现为枕区α波减少,弥漫性慢波增多,偏头痛一侧局灶性慢波增多,过度换气或思睡期异常波明显等非特异性异常,3例表现为枕区尖波、棘波发放,部分由闪光刺激诱发;有先兆、首次发病年龄早、头痛程度强烈的偏头痛患者脑电图异常率高(P〈0.05)。结论:部分偏头痛患者脑电图有异常,多为不同程度的广泛性异常或局限性异常,偶有癎样放电。有先兆、首次发病年龄早、头痛程度强烈的偏头痛患者脑电图异常率高。

  • 标签: 脑电图 偏头痛
  • 简介:目的: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SEPs检查,根据其异常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即重度异常、轻中度异常和正常组。在入院及发病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分析SEPs利NIHSS的关系。结果:71例患者中,SEPs异常者46例(64.79%),其中轻中度异常者27例(38.03%),重度异常者19例(26.76%);3组患者SEPs异常程度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EPs检查可为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判断、评估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体感诱发电位 临床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咀嚼肌痉挛患者的临床及肌电图特点。方法:收集偏侧咀嚼肌痉挛患者4例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并进行咀嚼肌针电极及瞬目反射组合检查。结果:咀嚼肌痉挛患者表现为偏侧咀嚼肌阵发性不自主痉挛,多在寒冷和紧张劳累时诱发,通常患者会有张口受限及肌肉疼痛,可伴有咀嚼肌肥大。神经系统查体角膜反射、下颌反射均正常,面部针刺觉正常。4例患者针电极肌电图均可见与痉挛发作同步的群放电位,瞬目反射未见异常,1例肌电图募集相呈单纯相。结论:肌电图对于正确诊断咀嚼肌痉挛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支持咀嚼肌痉挛起源于周围神经的学说。

  • 标签: 咀嚼肌痉挛 临床 肌电图
  • 简介:目的: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心衰患者42例,非心衰患者40例,分析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心衰组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心衰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其存在与心衰患者预后也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房性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本文19例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患者72小时内进行视觉、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RP)测定结果表示,ERP中P3波的潜伏期延长,而此时患者血糖值均降低。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血糖值与P3波潜伏期均恢复正常且两者有显著的相关性。本文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亚硝酸盐 中毒 视觉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 靶刺激 P300
  • 简介:目的:观察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的癫痫患者周围神经损害。方法:应用丹迪Neuromatic2000M型肌电仪,对37例患者进行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的神经传导(NCV),F波和H反射的检测,同时观察肌肉的针极肌电图(EMG)。结果:癫痫组与对照组比较正中神经感觉速度(P〈0.05),波幅(P〈0.05),dML(P〈0.05),F波出现率(P〈0.01),胫后神经感觉波幅(P〈0.05),dML(P〈0.01),F波潜伏时(P〈0.01)。EMG检测未发现损害。结论: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的癫痫患者可发生周围神经损害,表现为(1)感觉运动神经均有损害;(2)脱髓鞘及轴索损害都会发生,轴突损害符合远端轴突病;(3)神经损害远近端都有发生;(4)上下肢神经轴突均有损害,以下肢的轴突损害为重。

  • 标签: 苯妥英钠 癫痫 神经传导
  • 简介: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在青年晕厥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在152例青年晕厥患者中,进行了动态心电图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对窦性心动过速,各种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的检出率与普通心电图差异不大,而对窦性静止,快-慢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动态心电图明显优于普通心电图(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为诊断心源性晕厥可提供依据。

  • 标签: 键词心源性晕厥 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F波和针极肌电图对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2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传导速度以及正中神经和胫神经F波的潜伏期测定,小指展肌、拇短展肌、肱二头肌、股直肌和胫前肌的针极肌电图检测。结果: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为72.6%,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率为57.8%,F波潜伏期的异常率为85.9%,结论:肌电图的测定可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并可发现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电生理的检查对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吉兰-巴雷综合征 神经传导速度 F波 针极肌电图
  • 简介:报告10例脑梗塞同向偏盲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认为在急性脑血管病变、脑梗塞引起的同向偏盲患者,VEP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辅助检查。

  • 标签: 脑梗塞 同向偏盲 视觉诱发电位(VEP)
  • 简介:我院从1999年7月至2003年7月共收治慢性酒精中毒患者46例,其中共济失调23例,肢体远端感觉减退17例,记忆力减退20例,计算力减退19例,定向障碍12例,抽搐5例,四肢肌张力增高15例,精神行为异常16例,其中脑电图异常38例,其异常率占82.4%,与陈立荣[1]报道的异常率占85.3%接近,脑电图改变多为α波慢化与θ波增多.抽搐5例中2例EEG呈典型尖棘慢波放电,典型病例如下:

  • 标签: 慢性酒精中毒 脑电图 共济失调 记忆力减退 肢体远端感觉减退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在判断癫癎患者能否停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经过正规抗癫癎治疗,临床停止发作3年以上的75例癫癎患者,进行了3年AEEG随访,随访过程中每年行AEEG复查至少1~2次,复查过程中只要此患者AEEG有放电,有1次异常,则此患者即为异常,据此观察75例癫癎患者不同年限段AEEG的异常率。结果:75例癫癎患者临床停止发作3年后行AEEG随访3年的异常率分别为:第1年36.0%、第2年24.0%、第3年18.7%。其中AEEG检测3年均未见异常的38例;每次均异常的5例;正常异常交替出现的32例。结论:癫癎患者经正规治疗临床停止发作3年以上,随访3年AEEG未见异常者可考虑缓慢减药、停药;AEEG检测每次均异常者不可减药、停药;AEEG正常、异常交替出现者待AEEG连续正常3年后再减药、停药比较稳妥。

  • 标签: 癫癎 动态脑电图 停药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社区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方法:高血压患者2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0例,对照组口服氢氯噻嗪25mg/次,每天1次,美托洛尔缓释片25mg/次,每天2次,并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组口服上述降压药物并进行高血压社区管理模式,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达标率、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和遵医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血压社区管理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改善生活习惯。

  • 标签: 高血压社区管理 高血压 控制血压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脑电图,肌电图与诱发电位改变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和EEG及EMG/诱发电位改变进行分析。结果:38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EEG异常27例(71.1%),BAEP异常28例(73.6%),EMG检查综合判断提示神经源性损害。结论:应用电生理检测能全面反映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弥慢性损害,为临床提供客观指标。

  • 标签: 慢性酒精中毒 脑电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 肌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7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接受动态心动图检测,对照组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冠心病诊断准确率和漏诊率,同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研究组冠心病诊断准确率、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相比准确率较低的常规心电图和有创冠脉造影检测法,动态心电图检测方法性价比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临床价值
  • 简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正常成人检测是稳定可靠的。且不受意识状态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由于BAEP有相对固定的起源,潜伏期恒定,在同一受试者身上有反复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所以我们对200例脑梗塞病人均首先经CT证实为一侧基底节或是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病人进行BAEP检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梗塞 波峰间期 嘉兴市 腔隙性 测试方法
  • 简介: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早期事件相关电位各成分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方法:对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4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N100、P200、N200、P300波的检测。结果:患者组检测结果异常35例,异常率81%。与对照组相比,N100、P200、N200、P300潜伏期均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300波波幅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对病例组中其发病时间进行两两对比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就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说明ERPs作为一个客观的电生理指标,对认知功能损害的评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目的:检测艾滋病患者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前后外周血CD4、CD8、CD3、NK、B细胞的表达情况,比较分析艾滋病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状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检测艾滋病患者CD4、CD8、CD3、NK、B细胞的表达情况,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在艾滋病患者外周血中,CD4+细胞比例、B细胞比例、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CD8+细胞比例、CD3+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NK细胞比例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CD4、CD8、CD3绝对计数也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后NK、CD4/CD8变化不明显,治疗后的B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经HAART治疗后免疫力有所升高,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 标签: 艾滋病 免疫状态 HARRT
  • 简介:目的:探讨失张力发作病人的临床与EEG特征.方法:对符合失张力发作分型的7例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和长程VEEG监测.结果:7例患者均儿童起病,以突然短暂全身肌张力丧失伴意识不清为唯一临床表现,不伴智能损害及其它类型的癫癎发作,发作期EEG:4例呈全导2~2.5Hz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3例为广泛快节律.发作间期EEG及MRI均正常.结论:该7例仅表现为失张力发作的患者临床特点有别于Lennox-Gastaut综合征和Doose综合征.长程视频脑电图(Long-termvideo-elec-troencephalography,LTVEEG)对失张力发作患者的监测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此7例病例可否独立诊断为“失张力性癫癎”或“失张力性癫癎综合症”,值得探讨.

  • 标签: 癫癎 失张力发作 长程视频脑电图(LTVEEG) 监测 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对诊断尿毒症血透患者心脏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尿毒症血透患者分别进行ECG与DCG检查,另外对28例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进行DCG检查,分析比较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同时比较尿毒症血透患者、健康体检者DCG中HRV观察指标。结果:尿毒症患者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房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常规心电图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房扑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动态心电图(P〈0.05);尿毒症患者HRV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电图检查,特别是动态心电图能够准确了解尿毒症患者心脏状态,对临床尿毒症患者及时诊断治疗心脏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尿毒症 血液透析 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心率变异性
  • 简介:目的:观察自然夜间多导睡眠图(PSG)对酒依赖(CA)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日本NihonKohden公司的Neurofax-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5例经戒断后的酒依赖患者和2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PSG整夜监测。结果:与健康男性组比较,酒依赖组睡眠潜伏期延长(NC组18.7±8.9分,CA组31.5±14.3分,P〈0.01),Ⅰ期睡眠增加(NC组9.1±1.8%,CA组19.9±7.4%,P〈0.05),睡眠效率降低’(NC组95.1±7.8%,CA组81.5±11.3%,P〈0.01),快速眼动潜伏期前移(NC组89.4±13.1分,CA组74.9±21.4分,P〈0.05)。结论:长期滥用酒精会引起睡眠生理障碍,而睡眠障碍又会加重酒依赖躯体功能的变化。

  • 标签: 慢性酒中毒 多导睡眠描记术 自然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