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5 个结果
  • 简介:王永炎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风病诊治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风病变戴阳的概念。从戴阳的概念、戴阳的病机与临床诊治等方面对中风病变戴阳进行探讨,并通过对1例病案进行分析,总结王教授诊治中风病变戴阳的经验,以期为戴阳的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中风 戴阳证 王永炎
  • 简介:自《金匮要略》开始,中风病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但其内涵主要是对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的描述,无更多临床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金匮要略》中风病“邪人于腑”的影响及《伤寒论》阳明病腑的启发,腑成为中风病研究中描述中风主症伴有腹胀、便秘等临床表现的常用候学术语。

  • 标签: 腑证 中风病 阳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中医理论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月经周期,运用逍遥散合归肾丸加减治疗月经过少。结论遵循月经周期,运用疏肝健脾、补肾行血调经方逍遥散合归肾丸加减,治疗月经过少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月经过少 中医药
  • 简介:到了金元时期,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各个流派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与体会,从不同角度对疫病进行了研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论"观点及寒凉治热的主张比晋唐医家和宋代医家更加明确,引发了对温病、热病的全面探讨;李东垣的脾胃论是由汴京大疫催生而成,

  • 标签: 金元时期 疫病 证候 治法
  • 简介:在1918年秋瘟中,浙东中医曹赤电所著《秋瘟治要略》意义颇大。曹赤电总结秋瘟的发生原因为时令天气和生活规律失调等,以体质、唇舌、便溺为诊察依据,提出了兼适二十三种病的诊断技巧。在选方用药方面,坚持分阶段施治,以汤药为主。曹赤电肯定了西医预防医学的先进性,并结合中医预防手段,对饮料、服饰等方面进行防疫指导,强调宣教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 标签: 秋瘟证治要略 瘟疫 曹炳章 浙东中医
  • 简介:仲景《伤寒论》有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内虚因作痞气。又曰:阳下之早者,为结胸;阴下之早者,为痞气。夫结胸、痞气,因下早而成,固人人能明之。独阴阳二字,未有能确辨之者,不能不致疑其间也。其阴阳,指表里之阴阳言乎?抑指风寒气血之阴阳言乎?抑指三阳三阴经脏腑之阴阳言乎?其言阳也,抑以阳邪之热为阳乎?阴邪之寒为阴乎?如以阴阳为表里之阴阳也,以病发于阳为阳属表之证,不宜下,误下成结胸,固矣。若以病发于阴为阴属里之证,正宜下,何云误下反成痞?则知此阴阳,非以表里之阴阳言也。如以阴阳为风寒气血之阴阳也,风为阳,阳邪伤卫,卫主气,气伤反成结胸;寒为阴,阴邪伤荣,荣主血,血伤反成痞气。夫结胸为实邪,为重;痞气为虚邪,为轻。岂有阳邪伤无形之气,成结胸之实证;阴邪伤有形之血,反成痞满之虚乎?则知此阴阳,非以风寒伤气伤血之阴阳言也。如以阳为三阳三阴经言也,夫三阳经为属腑,如太阳、阳明、少阳为病在表,当汗不当下,误下则邪入里而成结胸是矣。但三阴经则属脏,如太阴、少阴、厥阴为病在里,正当下,当下而又言误下遂成痞气,则知此阴阳,非以三阴三阳之脏腑言也。

  • 标签: 《伤寒论》 结胸 阴证 阳证 三阴三阳 病发于阳
  • 简介: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是临床中医诊断与治疗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和特色。现代影像学是人体运用视觉诊断疾病即望诊的延伸和发展。发生于疾病不同阶段的候,以该病病理生理或/及病理解剖的变化为基础,是中医候与医学影像可能具备相关性的立论依据。探索并逐步阐明西医常见病中医候与该病医学影像诊断指标的相关性、诊断与疗效评价价值及其生理病理基础,构建中医候影像学体系,对于促进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临床诊疗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证候 医学影像 相关性 中医证候影像学
  • 简介:杏苏散是《温病条辨》用于治外感凉燥的方子,症见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痛,苔白脉弦。笔者用此方加浙贝、大力子、瓜蒌壳,少量频服治疗外感咳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故不揣冒昧,报道于此,以飨同道。

  • 标签: 杏苏散 临证发微 《温病条辨》 外感咳嗽
  • 简介:《伤寒论》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讲述了外邪入侵机体的层层机制,提出了明确的理法方药。本文通过分析六经的特点和六经表的发病机理,分别论述了太阳经表、阳明经表、少阳经表、外寒直中太阴、少阴、厥阴病引起的表。从而说明《伤寒论》的表并不仅仅局限于太阳经,而是根据六经传变,层层贯彻于整个六经。这种思路将对临床治疗起到重要启示作用。

  • 标签: 六经 表证 伤寒
  • 简介:“风咳”病名古已有之,多种慢性咳嗽的临床表现符合风咳的特点,“风邪”为多种慢性咳嗽的重要病因。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候表现,进而提出“风邪”又可分“内风”与“外风”的病因学新见解,“内风”与“外风”合邪犯肺为其主要病因病机,治疗中当以祛风宣肺为主。

  • 标签: 风咳 慢性咳嗽 病因
  • 简介: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ch.enensisF.)、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连的根茎,其味苦寒,是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重要药物。黄连是常用药物,宋以前13部方书中,含黄连的方剂约占5%。总结其药主治烦、痞、利三。临床应用:(1)以烦躁、焦虑乃至精神障碍为主诉的疾病;(2)以心下痞、上腹部不适感、疼痛感为主诉的疾病;(3)以下利、腹痛为主诉的疾病;(4)以烦热而有吐血、衄血等出血倾向为特征的疾病;(5)以烦热、心下痞为兼有症状的疾病。

  • 标签: 黄连 药证 临床应用
  • 简介:薛雪医案中对痰饮的诊治,在病机方面主要有两点:其一为阳虚不运、痰饮内停,其二为郁热炼液、液聚为痰。根据其病机确定治法,寒痰水饮重在温阳化饮,热郁痰凝重在清热化痰解郁。通过研究发现薛雪辨治痰饮有两点重要的特色:其一是倡温通阳气,其二是重三因制宜,反映了其诊治痰饮的学术思想。

  • 标签: 薛雪 痰饮 学术思想
  • 简介:中国有经济特区,《金匮要略》则有病“特区”或日“特区”式病。所谓“特区”式病,是指《金匮要略》中的部分病在病位或病性或状方面与其所在篇章的篇名所标示的病名截然相反,或在某种疾病所涵盖的型之外,或其临床表现与众不同,或基本上已演变成其他病。本文拟对其作一初探,并揭示其临床意义。

  • 标签: 病证 特区《金匮要略》
  • 简介:中医脾胃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食管炎、肠炎、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道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闷、呕吐、泄泻以及腹痛等。其病机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治疗之目的在于重建脾胃脏腑的阴阳相合、升降相因、润燥相济等生理功能。因而在治疗该病时选药和配伍是很讲究的。本文试就脾胃病临用药做一浅析,以飨同道。

  • 标签: 脾胃病 用药特点 中医 整体观念
  • 简介:通过对郄穴用于痛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郄穴用于止痛的病症范畴及临床疗效,为研究其作用机理及推广该类特定穴在痛中的使用提供依据。从近年来郄穴治疗痛的使用情况来看可大致归纳为:头痛、胃脘痛、胆绞痛、痛经、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软组织损伤、术后镇痛等40多种病症,尤其在骨、伤科病症中使用较多。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用于痛治疗的大多为阳经郄穴,亦有阴经郄穴治痛的应用。可以认为郄穴治疗痛疗效好,范围较广,是痛治疗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特定穴位之一。虽然目前郄穴用于临床研究较多,但其作用机理仍处于研究空白状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郄穴 痛证 综述
  • 简介:吕承全,字继武,男,汉族,生于1917年,卒于1997年^[1]。生前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他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14岁时开始随父学医。1935年入开封国医讲习所就读,1938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校函授班,曾先后跟随卢子涵、王合三、许公岩等著名中医学家学习眼科和内科,并得到真传。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是卫生部遴选的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

  • 标签: 吕承全 教授 中医药疗法 中医
  • 简介: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言简意赅,条文简略,内涵丰富,虽由叔和搜集编次,后又历经战乱,原书内容,散失甚多,且因年移代隔,书中一句即可从多角度进行理解,导致后世研究者学术观点多不一致,笔者用仲景书解仲景意之法,认为《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但见一便是,不必悉具"中的"有柴胡"指的是第96条的"小柴胡汤",而"但见一"中的"一"指的是第96条中的四大主以及七个或然

  • 标签: 柴胡证 小柴胡汤证 《伤寒论》 一证
  • 简介:慢性咳嗽肺阳虚临床常见,历代医家早有认识,从对肺阳和肺阳虚的认识、肺阳虚咳嗽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以及典型病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慢性咳嗽肺阳虚的病因主要有外邪伤肺、饮食失节、过用寒凉药品、脾肾等他脏虚损所累以及禀赋肺阳不足等;病机为肺阳亏虚兼风邪伏肺致肺失宣降而咳;临床表现以后背寒冷症状尤为突出,"背寒冷如掌大"或可视为慢性咳嗽肺阳虚的主症之一与辨证要点;治以疏风宣肺、温阳健脾,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止嗽散加减,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慢性咳嗽 肺阳虚证 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