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河流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格局、生态环境,风俗文化等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缺位导致多数河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运用景观都市主义指导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能够较好的促进河流与城市之间共生发展,具体思路是打破传统工程思维的方式建设河流两岸景观,通过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与工程设计层面三个相互渗透的规划设计工作,解决城市河流所涉及的生态安全、功能复合、工程景观与城市文化等四个方面问题。

  • 标签: 河流景观规划 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规划设计 长利涌湿地公园
  • 简介:一个城市或地区通常有其标志性人工建筑物,它体现着这个城市或地区的魅力和特征。这样的人工建筑物被称为“地标”。本研究选择北京崇文区天坛街道的金鱼池小区的老合作品群雕作为该小区的地标,从环境感知(如颜色、造型、体积、位置等)和心理认同的角度(功能、意义和情感等的认同)考察了居民对之的接受程度。调查统计显示,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居住时间等因素影响个体对小区地标的环境感知和心理认同程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可以解释调查组间的差异是符合逻辑的,即年长者、在本地居住时间较长者、工人对地标的接受程度高于对比组;受教育水平低的是工人,他们对地标的接受度比对比组高;性别对地标的感知和认同差别不大。本论文的结论是老合作品群雕是金鱼池小区的地标,这一文化景观是该小区地方性的表征要素,由于它反映了小区的历史文化,所以被人们接受。地方文化建设的基本单位是小区,加强和谐社区建设。需要社区认同。本研究的结论的应用意义是,社区认同需要有一个文化景观作为认同物,这个认同物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雕塑等不可移动的地上艺术作品。地标的明确可以促进社区的内在文化凝聚力。

  • 标签: 地标 感知 认同
  • 简介:书法景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文化景观和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旅游景区而成为旅游景观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以桂林旅游景区的书法景观为案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作为旅游景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旅游者总体上对其具有较高的认知和鉴赏兴趣;书法景观对旅游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符号效应,具体表现在书法鉴赏、文化象征、审美引导3个方面,对应于外在行为、文化环境知觉、景观审美活动3个层次的行为效应.书法景观的符号效应在书法鉴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文化象征和审美引导方面无显著差异.书法景观符号效应研究对于揭示人们的地方感和环境行为与书法景观之间的关系、旅游景区书法景观的设计和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书法景观 符号效应 地方感 桂林
  • 简介: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历史名城开封是著名的北方水城,目前正在实施的“宋都水系工程”,是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原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系统梳理了开封水体景观的由来,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该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注重水系周边历史文化景观的塑造;合理规划和谨慎上马“三期”工程,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对开封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序更新改造。

  • 标签: 开封 水体景观 宋都水系工程
  • 简介:地理景观对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是重要的,山脉河流先于城市存在,城市依托河流发展。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历史古城发展都与河流密切相关。南京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城市,历史上是十朝古都,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与山脉水系的自然变迁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南京城市与地理景观格局变迁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要保护古都赖以生存的山脉河流脉络系统,这是形成古都特色的基础。要以山脉和河流系统为网络基础,确定历史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景观空间格局。

  • 标签: 古都风貌 山水城市 自然地理系统 景观变迁
  • 简介:芦苇群落的变化是江南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汉唐时期的水环境丰富,沼泽地甚多,芦苇群落分布广大。秋天的江南,大量的鸟类伴随芦花飞扬。到宋代,开发加强,沼泽地减少。在吴江长桥一带,出现了大量的淤浅,淤浅初期,芦苇丛生,后期则成为稻田。宋代的江南有丰富的芦苇、林地与飞鸟,环境优美。到明代,随着农业集约化进一步加强,太多的芦苇地消失,湖滩地不断发生着从芦苇转化成稻田的现象。在河道区域,淤积形成的洲渚之上有芦苇发生。芦苇群落对江南环境史上的景观构造,物种平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 标签: 芦苇 江南 环境史
  • 简介:本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在景观生态学指导下旅游规划的过程,对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规划结合自然进行探讨,认为“规划结合自然”是历史的趋势、时代的选择

  • 标签: 规划结合自然 景观生态学 旅游规划 生态因素
  • 简介:<正>大型人造游乐景观是本世纪兴起的新型游览娱乐行业。较早的可以追溯到荷兰人建造的世界上第一个微缩景观——马都拉丹。但只有在1955年美国第一家“迪斯尼世界”开业以后,大型人造游乐景观的建设才开始风行世界。它以现代高科技手段,配合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将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科学幻想、风景名胜、民俗风情、动植物世界等融汇一园,集观光、娱乐、科技、饮食、购物、住宿等于一体,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全面的服务。这些大型人造游乐景观靠近各国较大的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其中有些是为弥补当地旅游资源的不足。例如新加坡,国土狭小,既无骄人的自然风光,可供观赏的人文景观也较少。为此,新加坡政府把兴建大型人造

  • 标签: 旅游资源 景观 迪斯尼世界 国内客源市场 人造 参与性
  • 简介:本文从意义、原则及指标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乡村景观的划分问题.

  • 标签: 乡村景观 类型划分
  • 简介:文章在阐述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乡村类文化景观特色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保护项目和整治目标,来实现增强社区职能,保持传统文化,发展区域经济等功能。

  • 标签: 乡村类文化景观 文化遗产 保护 实践
  • 简介:分析了沈阳市5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城市景观及其演化情况,并分析了沈阳市城市景观发展演化的驱动因素.认为城市景观的演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动态化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直接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体制和决策因素、工业发展、人口增加及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等.

  • 标签: 城市景观演化 驱动因素 沈阳
  • 简介:在分析文献典籍的基础上,通过从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个角度对广东佛教文化景观的剖析比较,以解读广东佛教文化景观的地域分异和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广东佛教早在汉代即已传入,后随交通线和区域开发进程演变。在传播时间上,珠三角地区佛教传入最早,粤北和粤东北次之,粤东南潮汕地区则最迟;在空间分布上,广东佛教呈现明显的空间的分异现象,将广东佛教文化划分为三大文化区:广府、客家和福佬佛教文化区,分别以广州、韶关和潮州为中心,并在佛教信徒数量和比例关系及寺院规模等层面存在明显差别;在佛教文化景观表现上,三大佛教文化区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景观,突出地表现在佛教建筑风格、语言、音乐和民俗层面。而佛教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化深刻反映着广东对外交通条件、区域开发进程和水平及地理环境的差异。

  • 标签: 佛教文化 景观特征 地域分异 广东
  • 简介:为了推动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创新发展,首届城市学高层论坛专门设立了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西湖中遗成功后的保护管理及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概念特征、实现途径、重点难点、研究基础、创新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专家研讨形成的共识,首届城市学高层论坛通过了《城市文化号观遗产保护杭州宣言》,试图构建当代文化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和谐统一。

  • 标签: 城市文化景观遗产 城市学高层论坛 历史遗 文化景观 管理
  • 简介:本文从文化的概念入手,深入论述了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双向同构关系,分析了地理环境对民族传统文化风貌、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文化产品特色等具体影响,指出了研究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文化 地理环境 双向同构关系
  • 简介:环境解说评估具有导向、鉴定、改进、管理、调控以及服务功能。国外的环境解说评估注重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式,研究内容包括:游客对解说媒体满意度和偏好、环境解说评估的方法和效果、环境解说的综合评估、环境解说评估标准等。国内相关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内容多为探讨解说效果和游客满意度,也有少量关于环境解说评估的理论思考以及评估方式探讨。本文认为,需要进一步扩展环境解说评估的对象,丰富环境解说评估的方法,加强前期评估和阶段评估的研究,并建立起环境解说标准。

  • 标签: 环境解说 评估 综述
  • 简介:长江三角洲沙上地区是指由长江泥沙堆积形成的地区,即狭义的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地区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景观特点,突出表现为典型的一字形村落空间布局特征。其特点有三:一为前后平阔,空间感好,使人心胸宽阔;二为家在坝上,门前垫土成场,俗称”场坎”,高敞干燥,有利卫生;三为家家朝南成埭,有利接收阳光,户户屋前种植桃李,屋后栽种翠竹,宅基前后均有河流,取水方便,四周围以绿篱,自成格局,形成江南另一种小桥流水的沙上文化景观。语言和饮食等构成文化景观的软物质内容也非常有特色。

  • 标签: 沙上地区 文化景观 长江三角洲
  • 简介:温家宝总理曾提出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问题。

  • 标签:
  • 简介:杭州南宋皇城遗址保护成为大遗址保护中的难题,在西湖文化景观遗产成功申遗6年之后,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范围仍未进行大面积的考古,且由于规划中将临安城遗址与南宋皇城遗址统合保护,遗址区大面积的居住区叠压导致推进中更大的问题。本文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结合考古发掘分析南宋皇城独特的宫城建制、体系化的礼制文化、山水园林景观,认为南宋皇城遗址具有较为完整的文化价值。以此为基础提出以西湖文化景观完整性为指向,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对南宋皇城遗址在文化、景观、交通、社区诸方面进行渐进式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 标签: 南宋皇城 大遗址 文化景观 临安皇城 杭州
  • 简介:以四川省入选首批《传统村落名录》的20个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和地域特征分析方法,探讨了四川省传统村落的地理格局与景观特色,认为应充分考虑四川省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认真组织后续的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争取将不同景观特征、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传统村落纳入国家的保护范围。同时,结合已评选出村落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特性,针对其地域差异和民族特色进行有效的规划和保护,促使村落资源在利用和开发中具备更强的异质形象,为其他优秀村落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 标签: 四川省 传统村落 地域分布 景观特征 保护
  • 简介: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对其保护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通过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概念、现状问题的研究,解读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提出采用'基因·句法'的规划思想和'整合、传承、更新、提升'的规划思路,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进行保护更新。

  • 标签: 传统乡村 地域文化基因 保护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