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为研究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木构件免受微生物危害的方案,本工作采用碘代丙炔基氨基甲酸酯(Iodopropy—nylButylCarbamate,简称IPBC)处理的方法解决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木构件侵蚀微生物的防治问题。将遗址中处于潮湿环境条件下的木构件经IPBC处理5年后,测得其细菌总量减少89.25%,真菌总量减少55.56%,且木构件中微生物主要类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表明,IPBC对于可能导致潮湿环境条件下木构件材质软腐的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控制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木构件的微生物危害提供了有效的备选方案。

  • 标签: 遗址 侵蚀微生物 抑菌作用 保护
  • 简介:为掌握宁波"小白礁Ⅰ号"古沉船船体结构的状况,以及为该沉船的后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观察了该沉船部分木质文物的组织和细胞结构。观察分析发现,对该沉船木质文物有较大影响的微生物主要是侵蚀细菌(Erosionbacteria,EB)和钻管细菌(Tunnelingbacteria,TB);借助文献提供的标准,评估了该沉船不同部位木质文物的结构现状及不同备检样品中的细菌的侵蚀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沉船木质文物的侵蚀情况从轻度到完全损坏程度不同。本研究也分析了导致木质文物损伤程度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就该沉船木质文物保护涉及的生物学问题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古沉船 小白礁Ⅰ号 病害细菌 显微技术 文物保护
  • 简介:为了进一步宣传科普知识,增强科普意识,积极配合当前青少年学生科普知识的提高,促使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成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忠诚卫士。由绍兴博物馆和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大型恐龙、古生物化石、蝴蝶标本”展于3月22日在绍兴博物馆展出。

  • 标签: 大型恐龙 古生物 化石 蝴蝶标本 绍兴博物馆 展览工作
  • 简介:近年来,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方法开始在文物保护中应用,并且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文物保护中应用的微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生成材料的科学与技术。构建“生物技术-文物保护”技术体系,运用微生物技术方法保护文物,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简要概括了国内外微生物技术在各类材质文物保护中的研究现状。

  • 标签: 微生物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 微生物 石质文物 古代丝织品 古代木质文物
  • 简介:在农业粮食中细菌、白蚁和线虫是影响产量的三大因素。化学杀虫剂尽管有见效快的优点,但是它对植物、土壤和动物有一定危害作用。长期使用可引起昆虫的抗药性。多年来,植物精油在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已引起广泛关注。

  • 标签: 植物 杀菌作用 精油 线虫 白蚁 生物
  • 简介:<正>自然博物馆是以自然界和人类认识、保护、利用、改造自然界为内容的博物馆。它实际上是一具体而微缩的生物圈,客观地反映了生物界的自然规律。自然博物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陈列展览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生产、生活和四化建设服务。重庆自然博物馆每年要接待数以

  • 标签: 自然博物馆 中学生物教学 主要任务 陈列展览 教师 教学辅导
  • 简介:2017年8月第一次印刷的《滨城大连》出版发行,它是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八年级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是根据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省情教育大连区域特色的课程教科书,内容涉及大连的历史与文化、自然与生态等,在这本书中博物馆内容被首次编入其中。这标志着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融合被提上日程、势在必行,也意味着受众以儿童、青少年为主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提升青少年自然科学素养,将是新的机遇和挑战。

  • 标签: 自然博物馆 生物课程 实践 初中 资源 义务教育
  • 简介: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自然博物馆等非正式教育场所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认知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资源和教育人员的优势。2015年4月建成开放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新馆展出的各类生物标本超过1万件,库藏标本28万余件。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馆利用展出的标本、实物开发了近100个教育课件,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各类人群,使成为生物多样性认知教育的理想场所。文中还以具体课程为例,介绍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在生物多样性认知教育中的探索。

  • 标签: 生物多样性 认知教育 自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