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初具基层政制改革色彩的国民政府保甲制度一开始便受到经费问题的困扰,如何妥善解决保甲经费问题遂成为国民政府切实推行保甲制度的关键所在。甘肃省政府自1934年推行保甲制度以来,即对保甲经费的来源、用途及其收支状况做了详细规定。然而单纯的法律文本既未能解决保甲经费的困竭,亦未能约束乡镇保长的就地摊派。为了从制度上彻底根除保甲经费的浮收滥支,甘肃省政府决定从1937年8月开始实行统收统支。但是,抗战爆发后物价的飞涨和乡镇保长待遇的低下,使得统收统支在实践中变得举步难行,就地摊派仍成为不争的历史事实。

  • 标签: 民国时期 甘肃省政府 保甲经费 统收统支 就地摊派
  • 简介:清末预备立宪期间,清廷将法政教育作为立宪的一项要务,推行一系列措施,加强法政教育。对于这些措施,甘肃遵章一一办理。但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超出了甘肃地方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因此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其实际成效非常有限,且使一些旧矛盾进一步深化,并引发出新的矛盾与社会问题,新政未见其利先见害。考察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这类情况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清末 预备立宪 甘肃 法政教育
  • 简介:上海交通大学收集的鄱阳湖区民间文书,记录了清代中期江西都昌县曹氏与鄱阳县杨氏之间的一桩官司。两姓就两县交界处三片湖面的产权,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一直争讼到嘉庆四年(1799),从鄱阳湖一路打官司到北京城。通过对相关58件文书的分析,结合其他材料,我们发现:虽然原告方曹姓将自己描绘为受害者,但实际上对争议湖产不具有充分的产权依据,是利用各种借口来侵占杨姓湖产。这个案例表明,清代民事司法具有积极保护民人产权的一面:正是官方对民人产权的保护,才迫使强势的曹家承认弱势的杨姓的产权。更重要的是,官方对这个纠纷的解决颇有创意:先根据证据判明是非,认定权益归属,然后引入市场机制,促使双方达成双赢的共识。这种法律与市场的双管齐下,比仅仅依法判定是非,更能抓住产权纠纷的根本。

  • 标签: 鄱阳湖 产权 民间文书 清代 纠纷
  • 简介:翻译科举是清统治者为振兴国语骑射专为旗人而设的选官制度,此制设立之初虽参酌文场例,但许多制度与环节亦尚未规范与完整,雍、乾时期因应试人数不足或认为无法取中真才,使翻译科举未形成体系、时举时停。而嘉、道时期虽然面临着国语衰落的巨大压力,但为使翻译科举能够正常举行下去,做了多方调整,使其更加规范与完整。但此时旗人的国语水平已日落西山,翻译科举的持续举行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维护旗人生计、增广进身之阶的途径。

  • 标签: 嘉道时期 翻译科举 八旗子弟 国语骑射 进身之阶
  • 简介:晚清民国时期是新疆城市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由于新疆建省,推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故而城市数量增加.晚清民国时期,是新疆城市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由于清末新疆建省,推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将新疆城市纳入了层级行政等级体系,由于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城市数量也随之增加.民国建立后,新疆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级行政建置,先后经历了杨增新执政时期、金树仁执政时期、盛世才执政时期和国民政府直管时期四个阶段,由此推动了新疆城市数量的增加;随着地方行政建置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新疆城市规模也同步扩大,初步奠定了现当代新疆城市的发展格局.本文重点探讨了行政制度变革与城市数量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阶段城市人口规模与占地规模的发展变化.

  • 标签: 新疆 城市数量 城市规模 行政制度
  • 简介:提到抗战时期的武夷山赤石,人们通常会想到1942年在这里成立的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其实,抗战时期落地赤石的还有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以下简称木合厂)。赤石不仅是全国茶叶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木刻运动的重要基地,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作出过突出贡献。抗战时期,武夷山下崇阳溪畔的小镇赤石,集中了全国合作社物品供应处(以下简称全供处)东南分处及其所属的印刷厂、肥皂厂、毛巾厂、香烟厂、木刻厂及合作医院。

  • 标签: 赤石 版画艺术 木刻刀 木刻版画 物品供应 合作医院
  • 简介:对国民政府而言,抗日战争的爆发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个整合资源、收揽民心、树立权威的机遇。基于此,国民政府不断加大社会控制力度。新闻检查属于新闻控制领域的一种手段,也是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层面。其重要性在抗战时期日益凸显,并成为国民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国民政府以"抗战建国"为目标,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建立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新闻检查网。

  • 标签: 新闻检查 新闻控制 控制力度 社会控制 新闻政策 拒检运动
  • 简介:我国沿海地区已发现的先秦贝丘遗址约有400余处。距今约7000年左右,部分贝丘遗址中出现了人工建筑遗迹,大体上可以分为半地穴式建筑、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三种类型,各类型人工建筑的出现没有明显的时间顺序,更多地表现出地域特征。这些人工建筑遗迹反映了我国先秦时期沿海地区部分贝丘人流动性的减弱,胶东半岛大汶口时期甚至出现了定居的贝丘人。

  • 标签: 贝丘遗址 人工建筑遗迹 先秦时期 流动性
  • 简介:河西地区,在古代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东起乌鞘岭,西至敦煌,长达1000多公里。走廊以南的祁连山,终年积雪,不易翻越,以北的龙首山、合黎山及马鬃山外便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及在政治、军事上与中西交通方面所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中原王朝以及若干地方政权都十分重视河西地区的管辖与军事设防。

  • 标签: 河西地区 地区战略 设防 演变 历史 从军
  • 简介:抗战爆发后,选择留在沦陷区的民众面临抵抗与否的抉择,其中亦包括律师"]生存与道德的夹缝中,大多数律师以法律为手段,在与日伪政府“妥协合作”的过程中以保障民权为己任,体现了沦陷区律师的凝聚力和民族气节.通过对天津律师活动的分析,可了解到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沦陷区民众的抵制和抗争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抗日民族心态和立场,与“根据地”“大后方”一样,也是中华民族集体抉择的一部分.

  • 标签: 沦陷时期 天津 律师
  • 简介:1936年3月,孔令侃召集圣约翰大学同学沈震百等人在上海成立南尖社。全面抗战爆发前,该社表面以学术研究为志趣,实质成为孔令侃为今后事业发展打造的小班底。上海沦陷后,该社以香港为基地,参与了孔祥熙与孔令侃负责的一系列秘密活动。除在对日交涉和中德易货贸易中承担联络和事务工作之外,南尖社的使命还包括对日、对英情报收集和组织暗杀附敌分子。1939年被香港政府查处。

  • 标签: 孔令侃 南尖社 中央信托局 香港
  • 简介:西汉建立之初,经济衰颓,农业萎缩,帝王颁布一系列农业诏令,涵盖了教化、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推崇农本、亲耕藉田、优宠力田等教化措施,为天下树立了勤劳农事的形象和榜样;改革租赋制度,减免田租、口赋,减轻农民负担,开放禁苑和假民公田,解决失地问题,经济措施起到了稳定小农经济的作用;免奴婢、放宫人、赦刑徒,增加农业劳动力,严格限制商业、采矿业过度繁荣,并且广征谏言、亲祠后土,政治措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重农诏令的颁行,对于此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标签: 西汉 农业 政策 帝王 诏令
  • 简介:在2010年中华书局版的《诵帚词集·云巢诗存:附年谱、传略》中,有关刘永济发表在《学衡》77期上的《新甲词》25阕词之系年还存有疑义。《新甲词》是刘永济任教东北大学期间见证其行迹与心迹的一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通过考订这组词的创作背景,并梳理刘先生在东北大学期间的行迹、交游及其中显影的心迹,便可见出此一阶段不仅影响了他“音调危苦,气格沉雄,,的词风形成,更见出他学术精神的家国情怀。

  • 标签: 刘永济 《新甲词》 东北大学时期 心迹
  • 简介:由于东北特殊的地缘关系,中共东北党身处与关内党组织迥然相异的内外部局面。满洲省委时期的东北党务工作无论是组织机构完善还是武装力量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党员数量及群体构成方面却并不如意。此外,东北党在处理与东北联共(布)组织及原朝鲜共产党成员之间的关系上更是困难。东北党曾多次努力尝试建立与联共(布)的正式沟通渠道,但均因苏联自身的实用外交政策所制而未能如愿;在接收在东北原朝共党员入党后,其原有的派系纠葛非但没有消弭,反而随之延伸到中共东北党内。这一切,都使东北党成为国际革命背景下,中共地方党组织面临国际主义与地方利益两难困境的生动范例。

  • 标签: 国际革命 满洲省委 联共(布) 朝鲜共产党
  • 简介:民国时期的广州先后成为广东军政府、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等多层政府的驻地,城市的房地是不同政府的税源之一,因此出现了改换新契、补税上盖执照、骑楼地执照、铺底执照、不动产登记确定证等多种房地契据。这些契据不仅是国家力量不断加大对城市土地的管控力度的体现,也是民众为自身利益不断与政府相互冲突妥协下的结果。

  • 标签: 城市土地 土地契据 广州
  • 简介:一、乡贤祠在乡贤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乡贤原指在道德、能力方面获得本土乡人广泛认可的社会精英人士。所谓仕于其地而有政绩惠泽及于民者,谓之名宦:生于其地而有德业,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在古代社会,乡贤作为基层政权的主要支持者和维护者.对于维护社会伦理道德、倡导社会风尚起到了积极作用。乡贤之所以成为基层社会的栋梁,

  • 标签: 明清时期 地方志资料 宁夏 社会伦理道德 考论 社会精英
  • 简介:马师曾(1900—1964),字伯鲁,号景参,广东顺德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被称为“粤剧泰斗”“一代伶王”。他独创的“乞儿喉”及“马腔”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有时还加入方青俚语,活泼滑稽,被粤曲界评价为“史无前例,后乏来者”。

  • 标签: 马师曾 粤剧 抗战时期 剧团 广西 表演艺术家
  • 简介:辛亥革命冲击了文庙在帝制时代的“圣域”地位,上海文庙亦利用其旧有空间传播共和新风.然而出于对共和社会乱象的不满,其后民间到官方都有意重拾文庙的道德承载,以维护社会人心.虽经历新文化精英的批判,但北京政府时期文庙祀典未曾中断,地方官绅通过革新祀典礼仪、开放文庙、筹备通俗教育馆等方式,意在将文庙所承载的精神与共和社会相融通并传布民间.不过此时维护文庙旧制的社会氛围依然浓重,利用上海文庙广泛推行社会事业还有待北伐革命后强有力政权力量的出现.

  • 标签: 北京政府时期 上海文庙 共和理念 孔子
  • 简介:乾隆中期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出现了内地人口大量持续西向流动进入新疆的态势,籍隶陕甘的回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后新疆的人口构成与社会面貌皆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在不少相关研究中,他们的存在被忽略了。作者通过爬梳北京与台北所藏各种满、汉文档案,得到大量有关实例,以此为基础具体探讨陕甘回民迁移新疆的契机、迁移大势以及在迁入地如何落脚谋生并构建移民共同体,尽可能鲜活地展现了这个内地穆斯林移民群体的样貌和特点。

  • 标签: 新疆 迁移 陕甘回民 移民社会 满汉文档案
  • 简介:画押是指在公文、契约等文书上署名或作私记,作为同意、认可、承担责任或义务之证明。画押源於先秦,汉唐以降,逐渐渗入民众生活,成为日常习见的私记。明清画押之类型,可分为署名、签署其他文字和签署非文字符号三种。因各地习惯不同,签押符号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但总体而言,画押不署名是明清的通行做法。签押符号熔铸着时人的价值观念,强调当事人在从事交易时应尽量公正、中允,不夹杂私心。当时重要的官私文书,从行政文书、司法文书至契约文书,多以画押为凭,仪式文书也时或需要画押。在明清司法裁判中,画押作为一种证据,其重要性不如手摹、印信,但在审判程序上也颇为衙门看重,甚至以画押之真伪,作为取结完案的重要凭证。

  • 标签: 画押 明清 古文书 识字 司法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