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西方社会历史的视角,提出了全球的概念.作者认为,这个概念贯穿于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整个欧洲历史."全球化时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常见的、对于人类当前状况的特征表述.我们也不可能忽视与全球有关的本土性问题.针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作者提出了一种积极的策略:"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从本土角度来行动".

  • 标签: 作者 视角 本土性 文艺复兴 全球性 西方社会
  • 简介:20世纪初叶,翻译文学风起云涌,一度受到高度重视.我们走进这一特定的历史场域,解读翻译文学中晚清翻译小说的繁荣、民初通俗小说的流行、文学翻译的实践和"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多元选择等现象,并梳理中国翻译文学的变迁与社会文化思潮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就不难看出,中国翻译文学在当时所承担的是启蒙救亡和文化建构等的社会使命.

  • 标签: 中国翻译 变迁刍议 现代性变迁
  • 简介:美国越战叙事文学大多属于巴赫金所说的独白小说,作者没有跳出自我意识,与小说人物之间缺少对话,小说人物的意识被纳入了作者意识的框架,作者意识决定了笔下越南人的言行举止。这种独白使得美国作家难以全面、清晰地认识自己和美国文化。作家与小说人物的高度一致也使这些越战叙事作品在艺术上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然而,还有一些美国越战作家虽然对越南人仍然不甚了解,却表达了与之对话的愿望,在努力了解越南人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标签: 美国越战叙事文学 复调理论 独白小说 越南人
  • 简介:历代爱情小说层出不穷,源远流长,辐射着中国人在大文化传统下的爱情生活,反映着和影响着中国人的爱情观。李渔的爱情小说,涉猎广泛,手法新奇,充分反映了李渔对爱情自由的肯定和对封建家庭伦理认同的矛盾思想,从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这种叛逆与认同、进步与落后并举的调和

  • 标签: 爱情小说 李渔 封建家庭 广泛 新奇 认同
  • 简介:本文从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角度切入“耶鲁学派”的哈罗德·布鲁姆的文本观,分析互文性理论在其文学史理论中的关键作用,指出“诗学误读”理论突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一元论,同时使他摆脱了解构主义的意义空缺和文学史空缺等虚无主义倾向。最后,本文指出布鲁姆的心理分析模式存在的不足。

  • 标签: 互文性理论 后结构主义 哈罗德·布鲁姆 “耶鲁学派” 文学批评
  • 简介:《城堡》在时间上既具有传统的现代因素,又具有反传统的后现代因素。小说中K的生活和经历大致可以清理出一个时间秩序,但另一方面,小说中,不论人物的行动时间还是作者的叙述时间都有变异。小说中两封信的事,因为没有时间顺序或者说时间混乱,我们无法复原或勾勒出它的故事和情节。

  • 标签: 《城堡》 卡夫卡 后现代 时间
  • 简介:自然主义文学潮流和自然主义诗学是19世纪后期欧洲科学技术大发展、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文化语境下产生的文学理论和实践,而那时正是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新兴社会的“现代”发展成熟的时期。因此,自然主义诗学的兴起与“现代”密切相关。自然主义诗学所体现的现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科学和科学思想的推崇与借用,其二是对理性的尊崇与肯定,其三是大胆破除迷信,颠覆传统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学观念,追求文学创作的自由。

  • 标签: 诗学 自然主义文学 文学理论 “现代性” 传统文学 颠覆
  • 简介:2016年6月27日-7月8日,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东方文学研究:民族与世界”的暑期学校。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暨南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42所高校94名学员参加了暑期学校的学习活动。

  • 标签: 暑期学校 东方文学 广西民族大学 研究中心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 简介: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审美观念与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充分地表现出超越既往与凡俗的审美现代品格,具有了现代本质特征,具备了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必备的品质。

  • 标签: 审美品格的现代性 经典性
  • 简介:我在后院待了不到两分钟,罗杰·特尔福的秃头就从分隔我们两家的栅栏上伸了过来。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只要是在我们这个街区发生的事情,那就逃脱不了特尔福和他妻子艾琳的法眼。如果只把他们说成是那种普通的多管闲事的邻居,那对他们而言是不公平的。他们是此类邻居中的典范、标杆、楷模,将偷偷摸摸、蹑手蹑脚、疑神疑鬼、探头探脑、涎皮赖脸、粗鲁无礼发挥到了极致。

  • 标签: 生活 不公平 邻居 妻子
  • 简介:《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著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作者在讲述主人公马丁·伊登“成长”与“成功”相交织的奋斗历程时,还赋予人物一条人格暗线——边缘人格,即马丁最初是主流阶级中的局外人,而在其成功之后,他又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边缘人。

  • 标签: 马丁·伊登 阶级 文化 边缘人
  • 简介:《论语》的文学历来很少受到关注,偶有涉及,也大多集中于“侍坐”这样场景具体、对话详细、人物众多的篇章。纯语录体部分言简意赅,自有不同于《论语》其他部分的文学特色。其文学陛不仅体现在褒扬人物时程度有区分,还体现在通过只言片语塑造人物形象。纯语录体在表达贬斥感情时特点也比较突出,不仅注重使用多样化的直接否定词,还通过反问和虚词的使用来加强否定色彩。《论语》这种文质兼重的文学特色影响了后世诗歌和散文创作。

  • 标签: 《论语》 纯语录体 褒扬 贬斥 文学性
  • 简介: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外国文学杂志在2003年第3期封底和长篇小说结尾页出现了两则广告,这是这本1979年创刊的大型外国文学双月刊首次出现商业广告,令众多读者大感意外.

  • 标签: 登广告真实性 真实性遭 译林登广告
  • 简介:尤多拉·韦尔蒂的代表作《金苹果》中的金·麦克莱恩是一位真人隐身、传说流布的背景人物,如何评判这个人物数十年来一直是学界悬疑公案。本文借助R.W.康奈尔的主导男性气质理论,指出麦克莱思是摩根纳镇主导男性气质载体人物,其诸多匪夷所思、异于常理的行为正是其攀升主导的有效策略:金借助异地婚姻成为公众焦点、借助取悦女性传播美誉、借助漫游成为不朽传奇。传奇幻灭的一刻暴露了主导的欺骗

  • 标签: 韦尔蒂 《金苹果》 主导性男性气质策略 欺骗性
  • 简介:张可久是元代中后期的一位散曲大家。其现存散曲中有许多富有地域性色彩的曲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里主要对其地域散曲中的纪实、寄寓、选择、象征等特点进行初步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散曲作品。

  • 标签: 张可久 地域性散曲 特征
  • 简介:喜剧死亡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的美学意象。作为与古典式悲剧相对的美学要素,喜剧死亡因其独特的"陌生化"效果而更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复杂心理,留给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本文通过对喜剧死亡意象的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中死亡喜剧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

  • 标签: 喜剧性死亡意象 黑色幽默 情感 理性 情境
  • 简介:现在流行的关于雅各布森与“文学”概念的说法存在许多可疑之处,该概念现在的重要价值与地位也使人们忽视了对其起源的探究。通过细读原始文本不难发现,“文学”并非雅各布森刻意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并未为俄国形式主义者广泛接受,其与“陌生化”的关系同样系后人建构。我们当下对“文学”的使用更多的是源自20世纪30年代汉语中的使用,以及在新时期引入西方文论时的选择误读。

  • 标签: 文学性 雅各布森 概念起源
  • 简介:将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与格林兄弟的同名童话进行互文阅读,前者的意义会顿时浮出水面、豁然开朗。本文从意义生成、文本形式和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文特色。互文是小说的意义生成之渊。它解构了一系列文本“碎片”在源文本中的意义,同时又充分利用文本“碎片”的生产进行重构,生成作者本人也无法预见的丰富意义。“碎片”是小说的互文策略,俯拾皆是的互文“碎片”凸显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互文体性。“极乐”——夹杂着痛感的快感是小说带给读者的独特审美体验。

  • 标签: 小说 互文性 《白雪公主》 巴塞尔姆 意义生成 后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日瓦戈医生》早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就倍受世界知名作家的推崇,时至今日已成为一部历久不衰的世界文学经典。小说的情史对峙、诗文互见的体裁革命,情节的偶然与由意象之群和象征之网构建的象喻体系,构成该作形式特质和诗学魅力。

  • 标签: 《日瓦戈医生》 情史对峙 偶然性 象征性 经典性
  • 简介: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的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一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和学界的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式的菲裔移民作家的在美经历书写,同时也奠定了布洛桑在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的短篇小说《众生之一》作对比,试论布洛桑在《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的美国梦的虚幻,以及世界普世价值在一个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WASP)中对少数族裔的潜移默化影响和其实质的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的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的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的这种同化性的“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一》里的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的困惑,并解释其在美遭遇的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的不过是一种世界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想象所勾勒出来的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在美实际经历的反照,揭示了菲裔等少数族裔在美的苦难遭遇和生命体验,同时也饱含了卡洛斯对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的一份期许和希冀。

  • 标签: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