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从欧洲越过重洋进入纽约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于伯德罗岛上面对大西洋的巨大铜像——纽约自由女神像。(theStatueofLiberty)。她高152.5英尺,面容美丽而坚毅,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拿着长达23.7英尺的象征着法律的书板。这座自由女神像是在1886年美国独立战争100周年时法国送给美国的礼

  • 标签: 自由女神像 书板 纽约港 LIBERTY 美利坚民族 女诗人
  • 简介:在美国费城的独立大厅(IndependenceHall)内,陈设着一口大钟,人们称它为“自由钟”(theLibertyBell),它是美国独立的象征。这口“自由钟”是在英国铸造的,于1752年运到美国费城。但是,它脆而易裂,在试用时曾发生破裂现象。工匠们便加入半磅铜料重新铸造。然后悬挂在前议会厅的塔楼上。独立战争(theWarofIndependence,1775—1783)爆发后,为防止英军的破坏,“自由钟”被转移到外地保存。

  • 标签: INDEPENDENCE 工匠们 美国独立 LIBERTY 美国费城 英军
  • 简介:0.引言自由间接引语(FreeIndirectSpeech)是现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特殊的话语表述方式。有些语法书称之为描述性引语(RepresentedSpeech)或间接独白(ObliqueMonologue)。它是表达人物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与其它话语表达形式相比,自由间接引语具有多种表达优势。了解它的形式与作用,对作品的欣赏,批评或创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自由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与直接引

  • 标签: 间接引语 英美文学作品 语法书 动词时态 地点状语 一般现在时
  • 简介:近年来“好友”一词已经突破了网络语言的界限,成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常用语。只需一句“我们是好友”,便可承载岁月的厚重沉淀,表达风雨同舟的深情厚谊。荧屏上也不乏“好友”的身影,那种同生共死、情同手足的友情,甚至会被视为“腐向”,但丝毫不影响观众们为之感动。

  • 标签: 知己 网络语言 现实生活 常用语
  • 简介:自由之路》是萨特的长篇小说。本文分析了这部小说的叙述时间特点,认为该小说更为广泛地采用了"同时性"叙述的技巧,形成一种"回音壁式"的时间结构。

  • 标签: 萨特 《自由之路》 “同时性”叙事 时间结构
  • 简介:<正>列夫·维果茨是苏联早期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茨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这一著名论断。实践证明,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对现代教育的重大贡献。

  • 标签: 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 促进作用 最佳期 促进性 儿童发展
  • 简介:在科学史上,像利家庭这样,一种科学与一个家族紧密相连的事,可能是绝无仅有的。每一次化石的重大发现,不仅宣布原始人种的新发现,而且宣布利家族新领袖的出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利家族始终站在考古、探究人类起源的科学最前沿,世世代代相传……

  • 标签: 家族 利基 家庭 人类学 科学史 人类起源
  • 简介:在《自由的恶作剧者》中,杰拉德.维兹诺开篇传达了对美国白人政府颁发的道斯法案强行的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来挤压生存空间以及后续的同化政策极度不满。作者通过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借助印第安传统中独特的"恶作剧者"形象和他们的反叛精神,戏讽和打破常规品质,反抗了主流社会(白人群体)对边缘社会(印第安民族)的压迫。恶作剧者们分别从狂欢化的反教条主义,反二元对立,和反排他性三方面提升了民族的社会地位,同时完成了印第安民族文化传统的保留和重塑,保证了未来的发展。

  • 标签: 杰拉德·维兹诺 《自由的恶作剧者》 狂欢化
  • 简介:小说《围城》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自由直接话语形式的心理描写,小说的英译者采取不同的形式来处理这类自由直接话语的翻译。本文尝试从叙事话语的角度来评析这部小说自由直接话语的英译。本文认为,在翻译中,若是将自由直接话语形式通过斜体形式保留,虽减弱了小说的叙事流畅程度却基本保留了小说的原样式,依然能够充分表现出各人物的性格特点;若是将自由直接话语形式转换为自由间接话语形式,在提高了小说的叙事流畅度的同时却降低了小说人物的心理言说功能,叙事者干预的程度变高,而第三人称的运用以及客观的叙事语气甚而使读者难以分辨小说各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

  • 标签: 自由直接话语 自由间接话语 心理描写 叙事特征
  • 简介:本文运用维果茨的社会文化理论探讨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Krashen的输入假说(1982,1985)与Swain的输出假说(1985,1993)对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运用维果茨的社会文化理论,他们的分歧可以得以解决。维果茨认为人类高级思维功能建构于社会、文化、历史和教育的环境中。而这个环境是一个由社会相互交流编织成的网,一个由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辩证统一体。所以,根据维果茨的理论,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的相互作用引起二语言的发展。

  • 标签: 语言输入 语言输出 社会中的相互交流 二语习得
  • 简介:美国翻译理论家伯顿·拉尔夫(BurtonRaftel)在1988年撰写的《诗歌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对与诗歌翻译相关的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他指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本文一方面介绍拉尔夫对诗歌翻译的一些观点,一方面结合他的观点简要评析裴多菲的诗“自由·爱情”的四个中文译本,最后得出结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只要译者能考虑到时代、文化、读者等的要求及正确选择翻译的文学种类,就能翻译出好的作品。

  • 标签: 怕顿·拉尔夫 翻译选择 翻译类型 英语 文学翻译 诗歌翻译